忠诚乃人生大厦之基,公生明而廉生威,忠、公、能三者兼备,是衡量一个人才的基本标准、也是用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雍正要求大臣“小事小料理,大事大振作”,说明不能在小事上糊涂,在大事上无所作为。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工作中选用或使用好一个人,就是扬其长避其短,使其深藏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既是一种方法问题,也是一种事关大局的方针和原则。而用人之长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用人法则。在雍正看来,这个法则就是忠、公、能三者兼备,这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也是用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忠”的方面。
拥有一颗忠诚之心是历代君王对大臣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现实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一个口是心非貌合神离的人,恐怕只会给上司带来麻烦而不是创造效益;一个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一个粗枝大叶,虎头蛇尾的人,恐怕都是与“忠”背道而驰的,同时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容忍的。
要想使一个国家乃至社会团体、单位长治久安,必须起用具有忠诚品质的人才,“忠”乃创业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项事业就像是一座大厦,没有“忠”的基石做铺垫,那么这座大厦就有倾塌的危险。雍正登位之初,皇室勾心斗角、人心惶惶,加之各地叛党揭竿而起,在这风雨飘摇的危难时刻,任用忠臣就成为雍正从政的当务之急。
检验一个人的忠诚与否要从零碎小事做起,雍正就是这样一个细察臣心的高手。例如户部郎中李卫,年仅二十有余,官微身贱,然而雍正并没有因此将此人看扁,而是从细微小事中发现他和提拔他。当时有一位亲王在管理户部,每次收钱粮一千两时,加收平余十两以挪作私用,李卫知道后就劝这位亲王改正,然而这位亲王仗其权势,根本不把李卫放在眼里。于是李卫便在户部大堂设一个钱柜,专收多余钱财,并在柜子上标明“某王盈余”,把这亲王搞得非常难堪,便就此罢手,在这件事中,雍正相中的正是李卫对自己的耿耿忠心,对工作恪尽职守,于是马上任李卫为云南盐驿道,二年升布政使,三年任浙江巡抚,李卫连升三级,可谓青云直上,仕途春风得意。一时间在朝廷内引起强烈反响。
雍正大帝期望官员们的忠诚要勇于付出而不求回报,“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实际上就是要臣子们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正因如此,官员们对君主忠诚的深浅程度成为雍正提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法码。
其次是“公”的品质。万事“公”为先,这才是一个集团事业成功的关键。在雍正的眼里,好的官员和人才,就是要办起事来“公”字当头,不徇私情,做任何事情都要总揽全局,胸怀团体,放眼前景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一时一地的利害得失,总之,要拥有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高远的胸襟。
判断一个人是否持心为公的标准,就在于看这个人办事的原则、立场和态度。在这方面,雍正反对那种沽名钓誉、投机钻营、华而不实的欺下瞒上的做法。古往今来,有两种“天下为公”的作风,不妨在这里作些阐释。
一种我们称之为好好先生,办起事来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对谁都不得罪,和稀泥、拉选票,假仁假义,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实际上对集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看似为公实则为私。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人有时口碑却很好,犹如变色龙和两面派,如果不仔细分析透视就无法识其“庐山真面目”。雍正对这类朝臣、封疆大吏是颇有见解和深有城府的,如评价江南总督查弼纳、云南巡抚杨名时、江苏巡抚张楷等“操守虽清,而皆稍顾惜情面将就求容悦于人,故内外之人称誉之者甚多。”因此,对于这种假公济私的人我们要格外小心,不要偏听偏信,不要被他的只奉承搅拌的迷魂汤所晕倒和陶醉,而更应该求真务实,触及实质。
另一种人是真心为公却时常出力不讨好的谦谦君子。正如雍正评价田文镜、杨文乾、李卫等那样“实心任事,整饬官民,不避嫌怨……”这种人为了公事不怕得罪人,弃却个人利益于不顾而坚持秉公执法,这才是一心为公的典范。
除此之外,雍正还提拔重用一批如胤祥等才能政绩俱佳的宠臣,他们才智过人能力出众,在同行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为雍正稳坐朝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忠、公、能”三而合一,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它给一个集体事业的腾飞插上翅膀。同时,忠、公、能又像是一个错落有致的点,共同构成了三维画面,犹如铁三角牢牢地巩固了雍正的统治核心。雍正是一个深谙此道的用人高师,他将三者有机地渗透到工作的各个层面,在实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大潮中稳立潮头而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忠、公、能”的用人法则也同时造就了一批宠信和忠臣,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各显身手,奏响了一个时代多姿多彩的交响曲。天下最为超群的谋算术十五乾隆:洞察是非为管理第一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