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有深有浅,但都是思考的结果。雍正认为:“若非深知灼见,不可草率举行”,则是要求凡是做事都应深思熟虑,而不应草率为之。人生就是一个深知灼见的过程。
在雍正和允祉-步步取得康熙信任的同时,自以为是的八阿哥却频频碰壁。为什么会这样呢?
八阿哥允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他不但结交了朝中一大部分文武官员,而且还与九阿哥允、十四阿哥允、大阿哥允等人结成了死党,表面上他这一帮人气势虽大,但骨子里却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
俗话说:“物极必反。”允等人的拉帮结伙,积极营求储位,恰恰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特别是在废太子事件后,康熙已清醒地看到了皇子拉帮结派所产生的恶果,就更不能容忍允等人的活动了,因此,允的营求储位恰好犯了康熙的大忌。
然而,允当时却没看透康熙的心思。当他因谋害太子被康熙以“知情不报,妄蓄大志”而革去爵位之后,却仍不知收敛。
当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召见满朝文武,称:
“朕躬近来虽照常安适,但渐觉虚弱。人生难料,托付无人,倘有不虞,朕此基业非朕所建立,关系甚大。因踌躇无代朕听理之人,遂至心气不宁,精神恍惚……尔等皆朕所信任,荐擢大臣,行阵之间,尔等尚能听命,今令伊等与满汉大臣等会同详议,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大阿哥所行甚谬,虐戾不堪,此外,于诸阿哥中众议属准,朕即从之。若议时互相瞻顾,别有探听,俱属不可。”
很明显,当时的康熙自觉年老体衰,想重新再立一个太子,他要求这些大臣客观公正地推举一个皇位的继承人,并指出大阿哥行事乖谬,暴戾成性,不当考虑之内。同时,由于康熙明白马齐是允的亲信,还特别强调:“议此事,勿令马齐预之。”这就是说,马齐不要参予推举太子这件事了。很明显,康熙这是在暗示八阿哥允也不是合适的皇位继承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允及其党羽非但没有及时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暗中串联,公然悖逆康熙的指示——
马齐在退出时,恰碰上大学士张玉书。于是他暗示了张玉书推举皇八子允的意思。此后,允的另外几个死党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又私相密议,并与诸大臣暗通消息,在手心里写“八”字互相传看。
至此,所有的大臣就尽皆公推允为皇太子了。
康熙看到众人皆推举允,当时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在太子允之外,八阿哥允居然有这么庞大的势力。而皇子结党,必然会对他的皇权造成威胁。这样,康熙就更不能立允为太子了。
问题到这已基本解决,原来是允的营求储位恰犯了康熙的大忌,这怎能不招致康熙的抵触情绪。
而雍正此时却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终日里大谈禅定虚无。其实他们哪会明白这是雍正“养晦韬光,谋略天下”的心智呀!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允复立,胤晋封为亲王。从这次斗争中,胤发现储位虽贵,但不是可以硬抢的,因为父皇康熙过于精明,稍有风吹草动,必会疑心大起。允和允的教训深刻。
既然不能霸王硬上弓,那只有攻心为上。所以在允又当太子的那一段时间里,胤主要的策略是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受封亲王的时候,胤就向康熙禀奏说,我现在的爵位已经很高,现在又封亲王,可是弟弟允、允他们都还只是个贝子,大家都是兄弟,这样厚此薄彼,恐怕会有人说闲话。还是请父皇降低我的爵位和赏赐,分给兄弟们,以提高他们的地位,我的心里会好受一些。
康熙本来为了储位的事情正弄得他焦头烂额,差点气死,后来大病一场,还是见这些不孝的儿子们明争暗抢,没有一点团结精神,心里正不是滋味,胤这番话,就像大热天喝了碗凉开水,别提有多舒服了。所以不但没降他的爵位,还表扬了他一番。
在此期间,胤还写了不少充满闲情逸致的诗。一首名为《园居》的诗写道:
懒问沉浮事,闲娱花柳朝。
吴儿掉风曲,越女按鸾箫。
道许山僧访,暮将野叟招。
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遣。
还有一首名为《山居偶成》的诗写道:
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
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
金潦倒春将暮,惠径葳蕤日又斜。
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一派平和安祥、看破红尘、乐天知命的语气,哪里有几个兄弟那种蠢蠢欲动,谋蓄大志的味道?!“唯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胤的这套韬光养晦之术,不但麻痹了康熙,同时还避免了其他皇子的攻击诋毁,使他成为最后的黑马。
不过,超脱可以用为一种形象,或是作为一种修心之术,如果真的一味完全超脱,那胤就成不了雍正了。
权力之争一向讲实力原则的。要扩大自己的势力,就需要栽培自己人,在中央和地方都安插自己的心腹和党羽。所以,在允第二次被废之后,长期没有太子,更多的皇子加入到储位的竞争中来时,胤也没有无动于衷。
现有的史料中保留有一封胤的亲信戴铎于康熙五十二年写给胤的信,信中实际上已经披露了胤的野心和策略。
戴铎写道:
当不当皇太子,对于主子和奴才们关系特别重要,这可是关系到终生荣华富贵还是屈居人下的重大问题,何况现在的储位之争正是关键的时候,绝对不可轻视。因此奴才要向主子进献浅薄的意见。这些话可能不应当说,说了可能犯死罪,但是奴才还是要冒死进上几句话。
当今康熙皇帝是天生的圣明君主,各位皇子在储位空悬的情况下,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为的就是谋求储位。局外人议论这种形势,认为皇子与平庸的父皇容易相处,同英明的皇帝则很难把握好关系;兄弟少,关系也就简单,相互间容易欢洽,如果兄弟众多,关系就复杂了,处理起来也颇为麻烦。
为什么呢?在英明的父皇面前,不表现自己的才华吧,恐怕父皇会认为这个儿子是蠢才,不中用,弃置一边;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吧,又怕精明的父皇可能对他产生猜忌,说他有野心。这就使得做皇子的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兄弟多,个人的秉性就不同,爱好也各异,这个在这方面获得了什么,那个在别的方面就要争个长短,使你不知道身处其中该如何周旋。奴才认为最关键的事是要用孝敬的态度敬事父兄,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还要用忍让的态度宽容他人的过失。
如果能把这些都做到了,父子兄弟的关系没有处理不好的。主子您天生的懂得仁孝,在皇帝那里没有一点不是的地方,对各位兄弟,也应当用高深的修养和博大的气度宽容他们,让有才能的人嫉妒不起来,让无才能的人紧紧依靠着自己。以前废太子还没出事的时候,臣下中就有议论说这个人一旦做了皇帝就会把皇族的人杀个干净。这虽然是流言蜚语,但是废太子的事未必不受这种舆论的负面影响,因此决不要图一时的痛快发泄情绪,忘了可能带来的终身大祸。
所有在主子周围的人,奴才请求主子都要破格给以优待。一句赞扬的话,被歌颂的人未必因此得福,但是一句诋毁的话,就可能使人遭祸。主子一贯敬老尊贤,老早就被人称赞了,但请主子更加时刻留意,就是那些地位一般的汉人官僚、太监、侍卫,主子在同他们见面时,也要给他们多讲几句应酬的闲话,夸奖他们几句,其实主子也不用给他们金银绸缎当赏赐。就这么几句话,他们就会感激不尽,逢人讲您的好话。
这样,贤明的王爷的名声就会越传越远,别的皇子们就谁也赶不上主子您了。
至于政府机关里的一些小事情,似乎用不着多管,免得分散精力,弄不好还招来不利于您的议论。
古人说:打天下的人不掳掠妇女儿童金玉布帛,得天下就像翻手掌那么容易。主子的气量远大,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小利。因为谋财会受到舆论的指责,给自己找来麻烦。
说到人才,咱们王府中就有这种人。但是金玉藏在匣子里,珍珠沉在海底,没有表现出他们的价值。最近主子发话,允许府里的人借银子捐官做,大家因而认识到主子提拔的美意。恳求主子进一步培养门下的奴才,对于还不太认识的下人,亲自面试提拔。
借着主子的声望,大伙一定更加努力上进,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飞黄腾达,就是仅有两三个人的出现,也会成为主子的助力。
以上几条建议,希望主子采纳。奴才受主子隆恩,每天日夜为主子焚香祷告。主子根基深厚,学问渊博,哪件事不知道,哪件事不清楚?奴才这些浅薄的见解是多嘴了。只因为奴才要去湖广办事,来回要耽搁不少时间,所以向主子禀报这些意见。因为现在是储位之争的紧要关头,实在马虎大意不得。否则,稍微有一点懈怠,恐怕会出现别的皇子率先获得储位的情况。再说,主子的才华、聪明、品德、学问哪样不比别人高出千万倍?倘若有人因此嫉妒您,使出坏来,主子想不参加夺储的竞争恐怕也不可能了,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胤回信:
你的话真是金玉良言,说得非常及时重要,但是对我来说全然没有用处。我如果有争储位的心思,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行事做人。何况就是做了储君,也是异常艰难苦恼的事情,我想躲还躲不及呢!哪里有心思去争取它?至于说这是关系到个人是做君上还是做臣下的问题,我觉得这其实不必太计较。你尽管放心,像你这样说的话,以后万万不可再有了,要谨慎,一定要谨慎!
戴铎的信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又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办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攻心战,争取康熙的宠爱,这就要既不能过于露骨,也不能显得笨拙,适当地表现自己的德和才,让康熙信任。
二、要妥善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要像废太子允那样骄横霸道,引起公愤。
三、联络百官,不分满汉,争取舆论支持。
四、大力培植府邸中的人才,让他们充实到各个重要岗位上,为将来做准备。
而胤无疑基本认同戴铎所说,但他认为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所有的策略应该是不留痕迹,仿佛是出于无心的。
其实胤在多年经营下,到康熙末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集团。其主要成员有:
年羹尧,汉军旗人,康熙十八年生,三十九年进士,康熙四十八年出任四川巡抚,年仅30岁,五十七年升任四川总督,康熙末年又升任川陕总督,深受康熙信任,更是胤的心腹,因为年家原本就是胤的藩邸属人,年羹尧也为胤效力多年,而且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胤,是胤的侧福晋,也就是妾。所以胤和年羹尧既是郎舅关系,也有主仆之情,又手握重兵,是胤的第一心腹。
隆科多,胤养母的兄弟,所以也算是胤的舅舅。太子允第二次被废的时候,接替托合齐担任步军统领,后来又兼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一职,掌管北京城内外九门的钥匙,统率八旗步兵,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卫戍司令。虽然官品不是很高,但是职位重要,在胤看来,自然大有利用的价值。
本来隆科多是允的党羽,允党瓦解后,一度失意,转而投靠允,到了康熙末年,看到允前途渺茫,又转而投奔胤,两人一拍即合,暗中勾结,胤看中了隆科多的职权,隆科多也把未来赌注押在了胤稹的身上。
允祥,康熙第十三子。在第一次废太子的事件中遭到打击,但和胤关系密切。后来胤上台以后,成为兄弟中最亲信的一个。
雍正的亲信还有如下几位:魏经国,康熙末年出任湖广总督;常贲,任官副都统;戴铎,康熙末年升任四川布政使;博尔多,举人出身,后任职内阁中书;傅鼐,藩邸亲信。
事实证明,这些亲信后来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