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仅知己,而不知人,其弊端是自以为是。雍正对待这种人深恶痛绝,警告他们应当知人知己。雍正眼界开阔,做到以农为官,真可谓吏治开明。
读书可以通过科考来做官,庄稼种好了为什么不能做官?其实种好庄稼也是一门学问。
让有经验的老农当官,即授予老农顶戴(官帽),这可以说是雍正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另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这个办法也许是他个人的独创。而创新精神无疑是任何一位有进取心又勇于开拓的帝王的一大特点。
雍正二年,个性鲜明的雍正指出:“农人辛苦劳作以供租赋,不仅工商不及,不肖士大夫亦不及也!”在这里,他把农民高高抬了起来,认为农民靠辛勤劳动的成果供给政府租赋,支持国家,这样巨大的贡献非但工商业者无法比拟,就是连那些不肖的官僚也无法跟农民的贡献相比——雍正的这一看法虽然有失偏激,但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能注意到农民的不易已是难能可贵了。同时,他重视农业和推崇农民的做法也颇值得当代人引以为鉴。
在雍正看来,农民既然有这么大的贡献,那就应该论功行赏,给个官儿做。因此雍正下令各州县官员,每年必须在各乡中选择一两个勤劳俭朴又没有过失的老年农民,授予他们八品顶戴,以示奖掖。
自然,老农这官儿不是好当的,雍正之所以授予他们顶戴,就是要在农民中树立楷模,以便众人仿效,提高垦田耕种的积极性。同时,农官还有另外一项任务,那就是他们有责任用他们的先进经验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以让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雍正的这-举措,非常值得后世深思。试想,一个封建帝王,久居深宫,又如何会有如此超前的意识呢?其实并不奇怪,奥秘在于雍正的亲民意识、民本思想和从实际出发,注重社会现实探索。话虽这样说,真正认识到老百姓的内心要求并不容易。无可否认,雍正的这-举措的确是非常超前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十八世纪初期,距今约有二百七八十年的历史。
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从来就不存在无根之树。如前所说,雍正的这一举措,也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当时,清朝地方政府,只设有管税收的官吏,却没有指导生产的政府机构。也就是说,当时的各级地方政府只管向老百姓要钱要粮,却从未从投入方面着眼,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只管索取,并不过问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等问题。这就导致当时的农业生产乏力的局面,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因此,雍正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农官一职,以督促和指导农业生产。
农官的设立,毕竟是千古以来第一次尝试,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甚至可以称之为滑稽——老农当了官儿,头顶着顶戴花翎,却要冒着严寒酷暑,出入于田间地垅,禾锄挥汗。这不但滑稽可笑,同时也有损于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此外,更有甚者,则是地方上某些乡绅无赖,往往靠贿赂的方式就能得到这个顶戴,并借此大耍淫威,横行乡里。更有趣儿的是,有些无赖乡绅,竟借此自称某县“左堂”,(所谓左堂,亦即县太爷为右堂,自己则为左堂,意即与县太爷平起平坐的意思。)建立衙门、私设牢狱,以朝廷八品大员自命,竟公然要朝廷九品巡检服从他的命令。至此,这非农非官的农官就背离了雍正当初设此一职的本意。
发现这个问题后,雍正立即命令把那些冒充的农官革退,另选合适人选替补,并允许那些不法的农官及其举荐官员自首,对拒不自首的则严惩不贷。在他的命令下,那些劣绅无赖只好乖乖就范。
这件事,让人看出雍正的又一心智,即既能大力推行改革,又能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弊端。这不但需要改革者有坚韧不拔的决心和心智,同时还要求改革者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度量。而雍正,恰恰正是这样的一位改革者。从中也可以看出雍正敢做天下人都不敢做的事的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