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条好汉,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磨砺,才能有所建树,才能成就大气魄。假如你想成大事,必须经历此种磨砺。刘邦把自己的人生计划定的高远,渴望成为一个震天动地的大丈夫,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自信。他懂得乘势而起,更懂得迂回曲折,所以成为一个冲天的英雄汉。
自古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多志高于人,而终成大事。英年周瑜立下“灭曹贼指日可待”之决心,而于赤壁之战立下千古奇功;岳飞抒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而成为万世流芳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见,一个人一旦立下志愿,从而毕生为之奋斗,必然会成就一番大事。
刘邦本是秦帝国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亭长,他在带民夫去服徭役的途中观秦始皇出游,发出了“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对于这则故事,司马迁在作《史记》时,于《高祖本纪》中以凝炼的文笔生动地记载了事件的经过: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叹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原来,刘邦是带队的头目,施工的地点距咸阳大约有几十里的路程,他则利用职务上的方便,有机会瞻仰了雄伟的咸阳城墙和城楼,游览城中繁华的街市,特别是目睹了秦始皇帝车驾的出行。
秦始皇车驾出行,一般都是戒备森严,禁止老百姓观看。但偶尔也有破例的时候,即允许路旁的百姓观看,任人瞻仰,借以在平民百姓面前显现他的神威。史书记载中的“纵观”,即是任人观看的意思。刘邦有幸赶上这一盛大场面,当时,警戒线之外,人山人海,刘邦被人流涌至前沿,他叉腿站稳了脚跟,得以观看了皇帝车队在他面前驶过的全部情景:
车队前面的是类似兵车性质的所谓“高车”,每车驾清一色的四匹高头大马。车上笔直地站立着高大魁梧的卫士,手持兵器,身着盔甲,目光直视,威风凛凛。兵车之后是副车,即所谓“安车”。车上椭圆形车盖,车箱分前后二室,外表装饰华丽,前面坐着谦恭谨慎的驾车御官,也是每车驾清一色的四匹高头大马。副车过后是秦始皇帝乘坐的更为豪华壮丽的所谓“金根车”,车上驾六匹清一色的高头大马。金根车过后,又有副车、兵车驶过。整个车队浩浩荡荡地在刘邦眼前驶过,他感到眼花缭乱,也说不上有多少车驾驶过,行进了多少时间。
据文献记载,天子车驾出行,有大驾、法驾、小驾之分,除皇帝乘坐的金根车、五时副车之外,大驾有属车(包括兵车在内)八十一乘,法驾有属车三十六乘,小驾有属车九乘。秦始皇此次车驾出行,不是出函谷关巡行帝国的东土,当然不会配备有八十一乘属车的“大驾”;但他恩准百姓“纵观”,用配备九乘属车的“小驾”又不足以在百姓面前显现皇帝的神威;因而他下令配备有三十六乘属车的“法驾”。由金根车、五时副车、三十六乘属车和仪仗所组成的车队,可谓是浩浩荡荡了。
秦始皇当年所乘坐的车驾,实物当然难以保存至今。但是,1980年秦始陵出土的两驾铜车、铜马、铜俑系精美的仿真制品,大小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与系驾的结构完全模拟实物,与真车马基本上无有差异,现已修复完好,公开向人们展出,使我们有幸从实物上分享刘邦当年所曾享受到的一点眼福。
当秦始皇的车驾从纵观的百姓面前驶过的时候,警戒线随即撤除,人群也随之鼎沸起来。当时,刘邦也弄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冒出了这样一句犯有杀头大罪的狂言。好在当时离散的观众人声沸腾,周围也没有什么人听全他这句话,但刘邦却对自己一字一字吐出的这七个字,听得清清楚楚。
刘邦虽有幸看到了秦始皇出游,但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秦始皇的“龙颜”。但他脑海中所想象的皇帝的尊容,肯定会比实际要神秘与高大得多,所以这对他具有长久的诱惑力。
第二年的秋天,沛县下一批来咸阳服徭役的民夫到达阿房宫工地,刘邦这才带领去年秋天来到这里的民夫启程返回家乡。
家乡毕竟是家乡,亲人毕竟是亲人。暂且不说刘邦同父母、朋友、妻子如何叙一年多来的离别之情,也不说刘邦与朋友在饮酒间谈及他在关中、咸阳的感受和皇帝车驾仪仗和自己的口出狂言之类,但有一点却是事实:
刘邦在关中、咸阳神往离宫别馆和纵观皇帝车驾前前后后的那些日子,他早已把家乡的父母、朋友、妻子儿女忘得一干二净,仿佛自己成了另外一个世界的主人,同往昔断绝了一切。因而,当他回到家乡的亲朋之间、身在温柔之乡却仍对关中、咸阳不能忘怀,时时神往。
刘邦在关中忘却家乡,在家乡又神往关中,这就决定了他在第一次去咸阳之后,又多次隔年带领服徭役的民夫去咸阳,这就是《本纪》所说的“高祖常徭咸阳”。
刘邦在沛县生活了40多年,他除了熟悉终年劳苦的农夫之外,所见到过的人物上至郡守令,下至守令的属吏,除了萧、曹之外,他一概瞧不起。然而瞧不起守令及其属吏又算得了什么?“大志”又从何谈起?他多次带领民夫去关中,走咸阳,才知道人世间有多大,见到了他从未见到过的一切。沛县是刘邦生活了40多年的现实世界。关中与咸阳也是现实世界,但这个现实世界反映到刘邦的头脑中,却是属于他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理想王国中,当然要有士农工商四民,人人安居乐业,但国王则是他刘邦,他享有关中的三百余处离宫别馆,拥有秦皇帝那样的车驾仪仗,手下有呼之即来的文武百官,后宫有数不清的嫔妃美人……
从刘邦的经历来看,“常徭咸阳”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多次来到关中,实际上是在接受“洗礼”,洗去身上的世习俗气,终于找到了大致的终极目标。从此,他在物质上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而在精神上向往另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形成了他的双重人格。在后来,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中可谓英雄豪杰辈出,刘邦不过是其中的一员。然而,那些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是现实世界里的英雄豪杰,论指挥作战的本领和拥有的势力,超过刘邦者大有人在,但谁也没有像刘邦这样曾多次到关中接受洗礼,没有像刘邦那样在头脑中多年追求着属于他的理想王国,说穿了,谁都没有在秦始皇在世时便有“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大志,也没有在起义之初便想当皇帝的雄心和规则,因此一个个败在刘邦的手下。
试想,刘邦如果不是“常徭咸阳”并树立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大志,他又凭什么能在秦末乱世,于多路诸侯之中贵为皇帝?又怎么能以微弱的力量而定鼎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