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仅用兵之法,就是谋生保家,也都贵在随机应变。而随机应变,首先必须得有一种“审时度势”的能力。
审时度势主要是要求人们认清客观形势,明察事物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时机。审时度势是一种认识,运用这种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时机”。
“谋董卓曹操献刀”是三国中一个十分动人的谋略故事。在这里,曹操就体现了一种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能力。汉灵帝死后,董卓专断朝政,引起了满朝文武的愤恨。当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见义勇为,从司徒王允那里借来一把宝刀,前去刺杀董卓。当曹操身佩宝刀来到相府时,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站在一旁侍卫。不一会儿,吕布出去牵马,曹操感觉时机已到,正想拔刀刺杀,但转念一想,董卓力大,正面刺杀不易得手,于是曹操没有轻举妄动。无奈董卓身宽体胖,不能久坐,便躺在床上,并转身朝着墙壁。曹操见机不可失,急掣宝刀在手,正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到衣镜中,照见曹操在后面拔刀,急忙回身问道:“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经牵马至屋外,曹操见大势不妙,急中生智,持刀跪下说:“我有一口宝刀,想献给丞相。”献刀之后,曹操就出门逃之夭夭。
凡是要成大功的人,就必须冒大的风险。而行动在风险之中,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各种意外的情况,都需要顷刻间做出抉择,改变原来的意图和行动方向,这确实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形下,只有顺情变意,急中生智,才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随机应变,首先是随机,包含了借题发挥、顺水推舟、将计就计之意。持刀行刺,顺势改为跪地“献刀”,这是借物随机。随机应变,其奥妙就在于顺从自然,因时、因势、因情、因敌意而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是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事先毫无准备,事中却能自动地做出快速反应。这种“变”虽然是偶然的,但同样必须借助于日常养成的习惯。这是一种素养,是权诈之术。
任何事情都有难点,也都有特点,把握特点以攻克难点,也是人们能取得成功的一条通常途径。
曹操争夺和使用人才颇有一套,许多事例被人们传为佳话,流传千古。“计赚徐庶”一事就是一个生动事例。
徐庶,字元直,与诸葛亮交往甚厚。其才气与诸葛亮旗鼓相当,刘备在新野时曾得其出谋辅佐,打过几次胜仗。然而,为时不长,因其“为人至孝”,被曹操骗至曹营。
由于徐庶辅佐,刘备节节胜利。曹操问部下是谁为刘备划策。程昱向曹操作了详细汇报。说此人是颍川徐庶。他从小好学击剑,中平末年,曾经为别人报仇杀过人,披发涂面躲避官府追拿,后来被捉获,问他叫什么他不回答,被官吏绑在车上游街示众,被同伴解救,逃走更名,至今还叫单福。此后更加勤奋好学,遍访名师,经常与司马徽在一起切磋问题。曹操又问程昱:徐庶的才能比你如何?程昱说强我十倍。曹操说:可惜这样的贤士被刘备所得,怎么办呢?程昱出了一个主意,说:“徐庶为人至孝,小时候死了父亲,只有老母健在,他的弟弟徐康也死了,老母无人侍养,可把他母亲骗来,令她写信召回儿子,那时徐庶必然来了。”曹操按程昱说的办法,派人把徐母骗至曹营。然而,徐母不仅不为曹操写信,还拿砚台怒打曹操。无奈,曹操只好令人模仿徐母的笔体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被曹操关禁,只有你来投降,我才能得救,你要速速前来,以全孝首,以后咱们再想办法回老家耕作,免遭大祸。徐庶信以为真,遂辞刘备来曹营侍奉老母。结果被老母痛骂一顿,老母自缢梁间。为此,徐庶抱恨终生,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一身的才气不得施展。
读这段故事,令人惋惜的不是徐庶被骗,再有机谋的人也不可能一生不受一次骗。也不是徐母之死,徐母之死死得其所,流芳千古,令人敬佩。惋惜的是徐庶在家遭不幸以后不能振作!
这一故事后人争议颇多,有人说是曹操奸诈的表现,有人说是曹操爱才的典型,这里面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说,但曹操能够针对事情的特点,对症下药,把握时机,而达到自己的直接目的,不能不说还是技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