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做事情讲究要做就要做到底。这在他整顿世风革除诽谤之风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来。
曹操还注意社会风气的整顿,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内部团结,不利于政治稳定的结党营私、造谣诽谤、颠倒黑白、挟嫌报复等歪风邪气,大力加以革除和禁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下了一道命令说:
自从国家发生祸乱以来,社会风气败坏,诽谤的言论,难以用来评判人们的好坏。建安五年以前发生的此类事情,一切不再追究论处。今后如用以前的事情来诽谤别人,就用他加给别人的罪,加在他自己身上。
曹操的这一道命令是针对徐宣诋毁陈矫而发的,被称为《为徐宣议陈矫令》。
徐宣和陈矫都是广陵人,原来都在广陵太守陈登手下为官,后来都被曹操征召为司空掾属,加以信用。可是二人相处并不和睦,常闹矛盾。由于陈矫原来姓刘,过继给舅父改姓为陈,又娶了刘氏本族之女为妻,徐宣便抓住这个弱点,在大庭广众之中污辱陈矫,肆意诋毁。曹操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是对陈矫的有意伤害,不利于二人之间的团结,也不利于官僚内部的团结。为此曹操下了这道命令。
为了一做到底,曹操对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居心不良的匿名诽谤者,更是深恶痛绝,决心一查到底。他占据冀州之后,有一次,在邺城,曹操发现有人写匿名信诽谤他人,很是气恼,于是,他决心查个水落石出。魏郡(治邺城)太守国渊请求办理此事。
国渊细看这封匿名信,发现其中很多处引用了《二京赋》(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东京赋》)。他便让府吏选一些少年去拜师求学,并访求能读《二京赋》的人为师。当访得能读《二京赋》的人之后,就把选来的学生送到他那里就学。然后府吏乘机请这位老师写一份便笺,把便笺同诽谤书信相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同出一人之手。国渊当即把这个人收捕拘留,立案审问。最后完全弄清楚了他作案的情况和动机。事过不久,曹操迁升国渊为太仆,居列卿之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九月,曹操在派兵攻打高干前,又下了一道《整齐风俗令》:
结党营私,是古代圣贤所痛恨的。听说冀州的风俗,父子分属两派,互相诽谤。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直不疑没有哥哥,别人却说他与嫂嫂私通;第五伯鱼三次娶没有父亲的孤女为妻,有人却说他殴打岳父;王凤擅权,谷永却把他与申伯相比;王商忠义,张匡却说他搞歪门邪道。这些都是以白为黑,欺骗上天和蒙蔽君主的例子。我想整顿社会风气,像以上这四种现象不除掉,我以为是耻辱。
曹操说的这四件事,全发生在汉代。
直不疑,西汉文帝时官至中大夫,朝廷上有人诽谤他说:“不疑状貌甚美,无奈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知道后,解释说:“我从来就没有哥哥。”
第五伯鱼,姓第五,名伦,字伯鱼。东汉光武帝时,为淮阳国医工长。随淮阳王入朝,光武帝开玩笑问他说:“听说您为官时,打了岳父,有这回事吗?”第五伦回答说:“第三次娶的妻子都没有父亲。”
王凤,字孝卿。是王莽的伯父、西汉成帝的舅父。成帝时他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专断朝政,引起许多人的不满。谷永见王凤掌权,想依附他,便向成帝上奏章,吹捧王凤说他“有申伯之忠”。申伯是周宣王的得力大臣。王风因此提拔谷永为光禄大夫。
王商,字子威。西汉成帝时任丞相,为人忠直,对王凤专权很是不满,遭到了王凤的排挤陷害。张匡时为太中大夫,见王凤要陷害王商,便迎合王风上书成帝,诬陷王商“执左道以敌政”。后来王商被罢了官。
这类颠倒黑白,诽谤诬陷的事例,不单纯是个人的品德修养问题,而是关系到朝廷政治能否清明,曹操集团的统治能否稳定的大问题。因此曹操下决心要除掉这种弊病。
在军事征战中,曹操也表现了那种对敌人穷追不舍的做到底的精神,曹操打袁尚就有如此表现。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七月,曹操率军围攻袁尚军所控制之邺城时,袁尚回救邺城,他正如曹操所料,沿着西山而来,靠着滏水安营扎寨,夜里派兵进攻围城的曹军。曹操迎战,把袁军打得溃不成军,趁势包围袁尚的营寨。包围圈还没有合拢,袁尚害怕了,派原来的豫州刺史阴夔以及陈琳乞求投降。曹操不答应,包围得更紧。袁尚趁夜偷偷逃走,去固守祁山。曹军追击袁尚,袁尚大败,逃往中山国。八月,曹操攻占了邺城。这里正是靠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将袁尚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