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意识的抵抗去除之前观念的间接性和曲解性要达到何种程度,我们尚不能确定一个通则。虽然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发生了,只是遮掩了我们的视线。然而,它的操作方式我们却能假定,当潜意识的贯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中止——超过了这一程度潜意识就会寻求满足。所以,压抑在个体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每一被压抑的结果也许都有自己的特殊变形,曲解或多或少的变化均会改变整个结果。就此而言,我们便可以理解人为什么对某些目标特别偏爱,而作为相同知觉与经验目标的理想又令他们深恶痛绝,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便是由很微妙的变形造成的。的确,正像我们在追溯恋物癖的起因时所发现的,原始的本能表征很可能会分为两半,一半受到压抑,另一半由于这种密切的联结而理想化。
与此相同,曲解程度的增强或减弱也可以通过其他器官的活动获得,比如,在生产愉快或不愉快的条件下,为了改变心理力量的活动,用愉快替代本该产生的不愉快,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特殊技术,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被拒绝的本能表征的压抑便被消除了。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些技术的细节性研究仅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出现过。作为一条规则,压抑仅是暂时性消除,它很快就会恢复原状。
此外,此类观察能让我们认识压抑的更多特征。如前所述,压抑的活动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具有极度的动态性。绝不能认为压抑的过程是一次性的,其结果是永久性的,像被杀的生物将永远死亡一样。压抑需要持续的能量付出,压抑一旦停止,人便会受到伤害。因此,压抑以新的行为出现更成了必需的。我们可以设想,被压抑的观念在意识的持续压力下进行活动,要平衡这种压力必须有持续的反压力。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压抑的维持需要持续的能量付出,如此,压抑的消除才是节省能量的。压抑的动态性在睡眠状态中也能发现,压抑本身足以使梦产生,苏醒之后,睡眠中的压抑性贯注便再次消失、了无踪迹。
最后,我们必须知道,不管怎样,我们对于压抑的本能冲动的论述是微乎其微的。若不片面对待冲动的压抑,也许此冲动的形态会是千差万别的。它也许是不活泼的,仅需要少许的心理能量;它也许非常活跃,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能量。的确,它的活动不是导致压抑的直接消除,而是通过迂回的道路调动所有的过程使冲动进入意识,潜意识中未被压抑的观念常常是由它活动的程度或贯注所决定的。每天都发生的现象是,只要一种观念仅代表很小的心理能量,那么,它就不会受压抑,尽管它的内容会增加它与意识中主导观念的冲突。观念的数量对冲突具有决定性,一旦一个基本的有害的观念超过某一力度,冲突便是毋庸置疑的了,并必然导致压抑。所以,就压抑而言,对潜意识能量贯注越多,那么,压抑的倾向会通过厌恶度的减弱找到压抑的替代。
以上我们所探讨的是关于本能表征的压抑问题。我们认为,所谓本能表征,指的是一个观念或一组观念,它们源于对本能的限定的心理能量贯注(兴趣或力比多)。临床观察使我们可以对所谓的“单独存在物”进行划分。它表明,除了观念之外,本能表征的其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来;压抑的其他因素也许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已将心理表征的其他因素称作“情感量”。作为对本能的反应,它从观念中分离出来,与其数量相称,用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为基点,在描述压抑时,我们将采取分离的方式,即作为压抑的结果,哪些变成了观念,哪些变成了附着于观念的本能能量。
当我们对两者的变化可做出一般性的说明时,令我们惊喜的是,只要稍加努力,我们便可以真正这样做了。代表本能的观念的一般性变化,如果曾经是意识的,便会从意识中消失;如果要转为意识的,它却要脱离意识而存在。差异倒并不重要,如同让不受欢迎的客人离开客厅,在我辩认出他之后,拒绝他跨过我的门槛一步(这一适于压抑过程的明喻,也可用已提及的压抑的特征作说明:我需要增加的是,为了拒绝这位客人的进入,我必须在门口设立一个永久的卫士,否则,这位客人会破门而入)。从数量上看,本能表征有几种可能的活动(从精神分析观察的角度):要么本能全然压制,以至于找不到它的任何痕迹;要么以情感形式出现,但经过了性质上的伪装;要么转为焦虑。后两种可能性将令我们做更多的思索,即作为本能进一步变化的情感转移,尤其是向焦虑转移。
事实表明,压抑的动机和目的不过是为了避免不愉快。属于表征的情感的变化远比观念的变化重要,这一事实对于压抑过程的估价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压抑不能避免不愉快情感或焦虑的出现,那么,就可以说是失败了,尽管从观念的意义上讲它实现了目的。当然,失败的压抑较之成功的压抑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成功的压抑在很大程度上会逃脱我们的检查。
现在该是试图探讨过程的机制的时候了,我们尤其想知道究竟是一种还是一种以上的机制在起作用,精神神经症是否会因压抑机制的不同而不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尚不能有确切的答案,对于压抑机制的了解,只能通过压抑的结果推测。如果将观察限定在观念层面的压抑结果,我们便会发现,它通常会创造出替代形式。替代形成的机制又是什么呢?或者我们是否应在此区分出不同的机制呢?我们知道,压抑总会在其背后留下症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定,替代形成与症状形成相伴而生,如果在总体上是这样的,那么症状形成的机制是否与压抑的机制相同呢?最一般的可能性是,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并不是压抑本身产生了替代形成和症状,替代形成和症状却是回归压抑的标志,它附着于其他的过程之上。同样,在考虑压抑的机制之前,检查一下替代形成及症状的机制形成似乎也很可取。
虽然,进一步的设想是不现实的,任何设想都必须建立在不同神经症压抑结果的审慎分析之上。不过,我建议,在对意识和潜意识关系形成可靠概念之前,最好先将这一分析往后推迟。为避免现在的讨论毫无所获,我认为应先弄清以下问题:
一、压抑的机制事实上并不与替代形成的某一机制或所有机制相伴而生;
二、具有许多的替代形成机制;
三、压抑的机制至少有一个共同点:撤回能量或力比多的贯注,转而专门用于对付性本能。
此外,将问题限制在精神神经症的三种著名形式中,我将用一些例子说明这些概念是怎样应用于压抑的研究的。
说明焦虑性歇斯底里症,我将举一个经过认真分析的动物恐惧症的病例[这当然是“狼人”病例的一种参考。虽然该病例在本文出版后三年才印行,但在这之前已基本完成。——原注]。压抑中的本能冲动表现为对父亲的力比多的态度,并伴有对父亲的惧怕。经过压抑,冲动从意识中消失:父亲已不再作为力比多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某些能成为焦虑对象的动物,就观念部分而言(本能表征)替代形成源于某种特殊方式下观念链的移置作用。冲动在数量上并未消失,而转移成了焦虑,用对狼的恐惧替代了对父爱的需求。当然,这一病例并不足以对哪怕是最简单的精神神经病的解释,总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考虑。动物恐惧症的这种压抑可以说是极不成功的,它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对观念的转移和替代,但根本无法消除不愉快。正因为此,神经症才不会停止活动,为实现其即时和重要的目的,它便走上了第二个阶段:逃避——因有恐怖症的形成,一系列的回避均旨在防止焦虑的释放。更进一步的专门研究将使我们理解恐怖症实现目标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
当考察真正的转换性歇斯底里症时,我们不得不换个角度审视压抑过程,此时,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情感量的全然消失。一旦如此,病人的症状便出现了沙可称之为“无所谓状态”。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压抑并非成功:有一些令人痛苦的感觉,会依附到症状之上,用以证明阻止焦虑的某些释放是不可能的,结果导致了恐怖症形成的机制。更进一步的观点表明,过度神经支配的部分正是被压抑的本能表征本身——虽然经过了凝缩,但全然自我贯注。当然,以上所述并不能使我们对转换性歇斯底里症的全部机制都已明了,尤其是压抑的因素问题,这将从其他的联结中予以考虑。就扩散性的替代形成所引发的歇斯底里症(转换性)压抑而言,可以说是全然的失败;然而,说到情感量问题(压抑的真正任务)它却又总是全然成功的。在转换性歇斯底里症中,压抑过程完成于症状的形成,它不像在焦虑性歇斯底里症中那样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确切地讲,其发展是永无休止的。
为了阐述的需要,下面我们将讨论另一种不同的压抑,即强迫性神经症的压抑。首先,我们将对什么样的本能表征附着于压抑表示怀疑——究竟是力比多的,还是故意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确定性,是因为强迫性神经症以压抑为基点,用情爱替代了施虐倾向。正是对所爱的人的仇视本能导致了压抑,压抑的初期与后期往往有不同的结果。起初压抑全然是成功的,观念内容被拒绝,情感也消失了,作为替代形成,自我出现变化,意识成分明显增加,这很难称为症状。此时,替代与症状并不是相伴而生的。这一研究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压抑机制的知识。
无论在强迫性神经症中,还是在其他病症中,压抑导致了力比多的退缩,但这是通过反向形成实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替代形成与压抑具有相同的机制,并从根本上是共生的,无论从顺序上还是从概念上讲,它都与症状形成不同。也许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关系形成了整个过程,使得该压抑的施虐冲动得以实现。然而,压抑虽然起初是成功的,但它并不坚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失败越来越明显。矛盾通过反向形成导致了压抑,而被压抑了的矛盾又成功地将矛盾复归。消失了的情感又以社会焦虑、道德焦虑、良心谴责的转换形成出现,被拒绝的观点用移置作替代,经常移置到非常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一种重建完整被压抑的观念的趋势通常清楚无误地出现,正像我们在歇斯底里恐怖症中所看到的那样;在数量和情感方面的压抑失败会招致同样的逃避机制,如回避与禁止。然而,被意识拒绝的观念却仍顽固地坚持着,因为它避免行动,使冲动的活动受到抑制。因此,对强迫性神经症而言,压抑变成了一种毫无结果、冗长不堪的斗争过程。
以上这些简单的比较不得不令我们相信,在彻底认识压抑的过程及神经症症状的形成之前,仍需更广泛的研究。因素的极端错综复杂,使我们仅能用一种方式去理解,我们必须依照顺序采用不同的观点,然后借助实际的材料穷追不舍,直至可以得到可以利用的结果。对病人的任何单独治疗,其本身都是不全面的,而那些仅触及皮毛,而未认真对待的方面不可能不令人费解。但我们希望,最终的综合研究一定会产生对压抑的正确理解,从而解开隐藏在深处的真正的压抑之谜。
感情转移
按语: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转移感情于医生身上,如有些女病人想成为医生的妻子或情人,有些则希望成为其爱女……而男病人则有同样的表现,也倾慕医生、夸大医生的能力、顺从医生的旨意……此外,医生还会发现病人(常是男性)的另一种表现——对医生持敌对态度。以上这一些,均属于“感情转移”。本节弗洛伊德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在“精神分析的方法”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这样一个事实: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对治疗效果存在着重大影响,精神治疗取决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个人关系的发展。如果双方关系和谐,则治疗效果倍增;反之,则进展缓慢,甚至治疗失败。对此,我们尚未作详细的探讨,但它是不容忽视的。临床实践的研究告诉我们,这其中的确存在着影响治疗的某种因素,而且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极易被我们所忽略。这一影响治疗的因素本身异常错综复杂,我首先向你们描述一些比较常见及简单的形式。
在精神分析治疗时,病人本来只需注意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可是他忽然对医生本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兴趣。凡是与医生有关的事,似乎比他们自己的事更为重要,因此乃不再集中注意力于其病上。于是他与医生的关系,一时表现得很是和谐。他善于顺从医生的意旨,力图表达其感激之意,而且显露出其出人意料的美德。医生因此对病人甚有好感,内心暗暗庆幸能有治疗此病人的福气。医生如有机会遇到病人的家属,也会很高兴地听到病人对该家属说很尊重医生的话。因此,家属便对医生赞不绝口,以为他有种种美德。家属们无不异口同声地说:“他对你非常钦佩,异常信任,你所说的话,在他看来,竟都成为神的启示。”
医生那时当然非常谦逊,以为病人之所以尊重自己,一是因为希望自己能恢复他的健康,二是因为治疗的影响,使病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大开眼界,增进知识。在这些条件下,分析地产生了惊人的进步,病人了解医生的暗示,集中注意力于治疗的工作,于是分析对所需要的材料——如病人的回忆联想——都唾手可得;他的解释正确可靠,连医生本人也感到惊讶,以为这些新的心理学观念本深为外界正常人所驳斥,而病人竟能如此信服,实在不能不令人异常的高兴。分析中既有如此和谐的关系,于是病人的病情实际上也渐有进展。
但好景不长,届时,分析便会遇到困难,病人说自己不能再陈述什么了。我们也开始感到他对这种工作似乎失去了兴趣,有时,如果你要求他描述他所思想的事,而不必理会任何批判或反对意见,他也毫无反应。他的行为不再受治疗情境的支配;好像从未与医生有过任何承诺、任何协议;而由表面看来,也显然可见他现在已因其他秘而不宣或不可告人的事情,而分散注意力了。这便使治疗不易取得进展,阻抗作用又再度萌生了。至于其详细的经过到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