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6500000012

第12章 孟子(1)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生平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在邹(今山东邹县)。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3岁时,孟子的父亲去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地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告诫孟子要勤奋读书,否则就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公元前357年,16岁的孟子因被儒家思想吸引,投身于孔子门下,他的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于是,他决定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公元前329年,44岁的孟子第一次来到齐国。

孟子来到齐国以后,齐威王立即授予他卿位,位居三卿之列。这时的孟子雄心勃勃,“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乎?”孟子对齐国管仲的霸术不屑一顾,建议齐威王要“以德行仁”,齐威王不听。

孟子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后,遇到了淳于髡的发难,著名的有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著名辩论。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规定的吗?孟子回答说是。淳于髡又说,要是自己的嫂子落入水中,她正在伸手求救,那么是不是去伸手救她呢?孟子回答说,嫂子溺水不去救她,这是豺狼般的行为。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的规定。自己的嫂子溺水去伸手救援,是权变的做法。

随后,孟子多次进见齐威王,向齐威王推销他的“仁政”学说。但这时正是齐威王任用孙膑、田忌大振国威之际,齐威王对于孟子的“仁政”理论根本不可能采纳。孟子没有虽然得到重用,但齐威王对他却仍然给予了充分的尊重。齐威王曾馈赠金一百镒,孟子却拒不接受。他的弟子陈臻感到不解。孟子说,齐国没有给他什么实际官职,没有采纳他的理论,他对齐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因而没有什么理由接受馈赠,否则就等于是接受贿赂了;君子是不能用金钱收买的。

孟子感到在齐国已经无法有所作为了,于是,在公元前326年,宋王偃始称王,将行王政,孟子闻讯离开齐国去了宋国。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接着,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然而,孟子的主张在宋并不能得到施行。于是,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由于滕文公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来到膝国,推行仁政。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又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公元前320年,孟子到了魏都大梁,梁惠王对孟子的学说不感兴趣。次年,梁惠王去世,梁襄王继位。孟子见梁襄王后,“望之不似人君”,于是离开魏国,自齐国的范邑(今河南省范县)来到了齐国,这是孟子第二次到齐国。

刚到齐国,齐相储子便派人给孟子送礼,齐宣王也在齐国当时的国宾馆雪宫会见孟子。这时,稷下学宫大为兴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齐宣王给了孟子“卿大夫”之职,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这次到齐国来已经与上次大不相同。这时候,孟子已经享誉列国,到齐国来的时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在这段时间里,孟子曾经多次与齐宣王论政,其中,著名的“与民同乐”、“尚贤”、“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这时的孟子,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可谓高谈阔论,有时竟使齐宣王无言以对“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感觉。于是产生了在齐国久居的念头,在他55岁的这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孟子将他的母亲从邹接到了齐国。

公元前317年,孟子56岁的时候,孟子曾经离开齐国到滕去吊唁滕文公,但随即回到了齐国。这年,孟母卒于齐国,孟子扶柩返邹,居家守丧三年。

公元前314年,孟子守丧三年完毕,随即第三次来到了齐国,在齐邑赢(在今山东省莱芜城西北)停留,不入公门,以终丧期之礼。这一年,齐宣王遣匡章五月内攻下燕都,灭燕国。

孟子在齐国继续推行他的王道之说。齐宣王灭燕后,曾问孟子怎么办,孟子主张“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但是,齐宣王正值雄心勃勃之时,急欲横扫天下,不可能接受孟子的王道之说。到了孟子61岁这年,也就是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国不得不把军队从燕国撤出的时候,齐宣王慨叹“甚惭于孟子”。

齐宣王虽然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之说,但却对他的礼制之说很感兴趣,提出要用万钟的俸禄,请他在齐国用礼制教育学子,优化齐国风俗。这样的安排与孟子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孟子心中不快,于是产生了离开齐国的念头。

孟子虽然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对齐宣王仍然存有幻想,他认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齐宣王能做得到。因此,当孟子离开临淄之后,在齐国的昼邑一连住了三天,一再期盼着齐宣王能够派人来留他。三天过去了,齐宣王对他的离开没有一点行动。于是,“然后浩然有归志”。

与孔子一样,孟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自己的政策。于是,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退居讲学、著书立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公元前289年,孟子逝世。

孟子著作

孟子师承儒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列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著作。

《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一书,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书中,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可见于《孟子》一书。书中,孟子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警醒意义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孟子的思想中,富含诸多自我修炼的法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读之、品之,如醍醐灌顶,让我们读来恍若在与密友窃窃私语,与挚友亲切交谈,于随意中获益匪浅。

有所不为有所为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不为:指不做不需要做的事。

有为:指有力量去做需要做的事。

当然,孟子所说的有为是指一种大的作为。

大志者大为,小志者小为,无志者无所作为。

人生在世必应有所不为有所为。

通俗点讲是:无益于社会或自我的事不要去做,而要立志、尽心去做有益于自我或民众的大事。

禅宗有一句话:“大死一番,再活现成。”意思是说,我们必须历经人生的大痛苦,方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必须死后复活,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飞蛾扑火,结局定会自取灭亡,可为何它们还会执意如此?那是因为它们对光明矢志不渝的追求,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被囚禁于狱中时仍激情澎湃,对其所从事的事业毫无悔意,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面无惧色,高呼:“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英勇就义,留得一世英名永垂史册。

这便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甘愿为之献身的典范。

只要你认真生活,积累生命的精力与智慧,真诚地面对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完整沟通,便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便知道“什么不可为,什么可为”。

切忌揠苗助长

孟子说:“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意思是说,主动助长的,是把禾苗拔高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

孟子的意思是,做事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

世上的事情,都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而循序渐进,是事情发展的普遍规律。顺应其理,便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便能自然而成。

为了说明做事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孟子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

宋国有个农夫担心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自作聪明地把禾苗一棵棵拔高。当他完成工作,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向家人炫耀:“今天我忙了一天,让田地里的禾苗都长高了!”他的儿子一听,匆忙跑到田里去,只看见田里刚播种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便是“揠苗助长”的来历。

这个故事让孟子非常感叹。

天地间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那些认为培育工作徒劳无功、放弃努力的人,就好像是种田不除草的懒人;而那些把和苗硬生生拔高的人,不但白费力气没有任何益处,反倒损害了禾苗。

时常自我警醒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我(孟子)爱他人,人家不亲近我,就得反省自己仁爱是否不够;管理百姓,没有成绩,就得反省自己聪明才智是否不足;礼敬他人,得不到回应,就得反省自己敬意是否欠缺。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躬自问。自身端正无邪,就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

孟子的意思是,做事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反省是否是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

孟子的反躬自问其实就是做人的态度——做人应时常警醒自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自我警醒呢?

曾子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三省,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做事,即看自己是否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二是自我反省与人交往是否信守诺言;

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总之,自省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与人为善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最大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起行善。

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是你家有万金,名满五湖四海,亦不是你权倾朝野,而是有一种内心的安定之感,有一颗淡泊而无所欲求的超脱之心。

那么,如何使人内心安定呢?

那便是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不论在思想或行为上,都不容易走向偏激、冲突或矛盾;那么他的心灵就能保持平静和谐,达到真正的愉悦。

那么,怎样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最好的办法便是与人为善。

孟子告诫我们,君子最大的德行便是与人为善。

待人处世,一定要与人为善,这是永葆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我贬低,看别人须仰视才见。

与人相处,宁可与人为善,也不可与之交恶;保持行为举止的中正,便不会落人口舌。虽然人心难测,但只要正持自心,就不怕别人故意刁难。

即便是父母、兄弟、夫妻之间,也常会对相同的事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如何在分歧中保持和睦?明智的做法便是将观点放大,偏见缩小,充分的尊重别人,换回他人对你加倍的尊重,这是人生的智慧。

当然,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小冲突,这就像平静的水面因石头或其他外物的入浸而荡起涟漪,这不是不谐之音,而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然而,也不能放任小冲突而听之任之,我们要用幽默或其他的方法来转移、消除生活的小冲突,使之恢复和平,如同水波过后,水面重新恢复平静。

我们要与人为善,没有什么比帮助别人丰富他们的人生更能丰富你自己的人生。

学会变通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与义同在,依义而行。

孟子是告诫我们做事宜通权达变。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有一次,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说,听到一件对的事就马上去做,是不是这样子?

孔子回答他:“是的,听到就要马上去做。”

不久,子路也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孔子回答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说,不管你听到什么或想要完成什么事,都得先想想,你有父母兄长在,可以听到什么就要去做吗?难道看到一个坏人,明知道有危险,也要上去杀他吗?不是这样的。”

后来公西华知道了这件事,就跑去问孔子,为什么问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孔子说,冉有这个人个性软弱,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要求他对的事情就赶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而子路呢?一个人能做两人个的事,能力确实高强,但是,他做事又太冲动,所以让他和家里人商议后再行动。

是啊,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条,因人而施教,通权达变,便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我们会觉得做一件事要贯彻始终。没有错!这是做事的基本态度。但是,过分拘泥于这样的原则,却可能会使事情做不好,甚至功亏一篑。

讲信用固然是做人的原则,但凡事都固守信用二字,那么将会变成所有说过的话都没有绕圈的余地,不但会把自己给死死绑住,也会把别人给限制住。正因为你这固守信用的“高尚信用”,不怀好意的人会因此而愚弄你,或者设圈套欺骗你。过分愚昧地守信用,也可能导致悲惨的后果,这是不明智的。

做人要博爱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毫无疑问,孟子是主张,一个人要有博爱、有大爱的胸襟。这不禁使笔者想到了林觉民在《与妻诀别书》中所写的话:

同类推荐
  • 唐太宗传

    唐太宗传

    本书用“以图读传”的形式为唐太宗作传,再现堪称帝王楷模的太宗丰富传奇的人生历程,开创盛唐气象的历史功绩等。
  •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青年茅盾的人生旅程,可以称得上是有声有色。亦文学亦政治,他都满腔热忱,也都有过精彩时刻。但在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一茅盾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变化,他拉开了与政治的距离,专心进入文学创作领域。
  •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本书系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系列之四。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三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6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站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统一。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梁漱溟、茅盾、张恨水、闻一多、郑振铎、马寅初、陈寅恪、吴宓、赵树理、丁玲、萧军等,做着他们认为文人应当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国的路上披肝沥胆,以各自的姿态,演绎着知识分子的气节、风骨与担当。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书写被遮蔽的历史,刻画真实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命运,立体式地彰显了民国大师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的编选,吸收了《怀念萧红》与《萧萧落红》两书的重要文章,在篇目的排序上分“身世”、“婚变”、“纪念”三辑,同时,还首次将怀念,悼念萧红的诗词选人回忆录中。在涉及萧红、萧军、端木婚变回忆录的选择上,保留各种不同说法,立此存照。
  •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快穿系统女神被追记

    快穿系统女神被追记

    万年宅女凤芷被好友骗去小世界,刚刚准备大展身手,结果小白花女主:姐姐好帅,我好喜欢姐姐;真千金:妹妹,想要什么,姐姐都给你……于是,某男人吃醋了,凤芷揉了揉自己的酸痛的腰,看着面前的男人,觉得打开方式不对,说好的度假,怎么把自己搭进去了?
  • 来自坟墓的你

    来自坟墓的你

    世间万物有一定的规律,不可强求。但是历代君王都认为死后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可以保佑后代。生前使用的物品升天以后还能用的上,带着价值连城的宝物陪葬,就是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藏,永远吸引着世间穷苦的百姓。人们寻找着地下宝藏。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曾经很有组织,他们曾经劫富济贫,他们曾经黑吃黑,他们曾经推动了历史前进,他们不仅是过去,也是现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妖娆大女人

    妖娆大女人

    冰山男和女强人的爱情故事。
  • 夫君难驯:邪王霸宠小萌妃

    夫君难驯:邪王霸宠小萌妃

    她是一国公主,刁蛮任性。他是一朝王爷,高贵冷漠,不近人情,本来没有交集的二人扯到一起。世人都说这王爷冷若冰霜,没有半点柔情,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她惹他烦他犯他,七出之条哪样没做过?他却宠她,任由她胡来。一开始本来想得到那刁蛮任性公主的一颗真心,到后来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深陷。“夫君君,要举高高!”“好好好。”就这样一直宠下去,宠她个无法无天。
  • 假面骑士龙骑之平成

    假面骑士龙骑之平成

    喜欢骑士,喜欢平成,谢谢支持,不喜勿喷。
  • 异界之魔门

    异界之魔门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看我如何在在哪各个位面的夹缝中风生水起。
  • 反派的时代猎手

    反派的时代猎手

    【快穿,1v1】被一颗钻石而忽悠进三千世界的抒橙,被迫带着一只柯基拯救无数个想要黑化的大反派。-暴躁的校霸揪了揪她的脸颊。“小丸子,你真可爱。”清冷的总裁将十几个袋子放在她面前。“想要钻石,就跟我结婚。”哭花了脸的郎君不停地往后退了退。“你、你不要过来!”“......”抒橙邪魅一笑,“男人,火是你点的,你别想跑!”系统:“老大,你拿错剧本了喂!”
  • 一切开始于偷星

    一切开始于偷星

    黑月铁骑中竟然多出一人?命运是否已经改变?能够穿越时间、空间的第八感?“如果你的选择是地狱的尽头,我会和你一起堕落!”群(九五四四五三八二二)
  • 万战争途

    万战争途

    九虚世界战火缭绕,魔帝之子浴血降生,被魔族传世神送往人界。他被人族收养,被冠以人族之姓名,行走于三道六界。亲情、友情、爱情令他柔情。可黑暗终降于世,看着至亲之人一一消逝,他浴火重生,以魔帝之尊,万战争锋,征途九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