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天才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企业家在唤醒感召力时,一定要做到以德服人、以宽容人、以诚待人。
第一、以德服人。《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领袖的行为效力是无穷的。要求员工不迟到,不早退,你却迟到早退;员工在车间挥汗如雨,你却穿着西装革履在那里指手画脚;要求员工穿戴整齐,你却坦胸赤脚;要求员工文明礼貌,你却满口脏话,随地吐痰;要求员工坦荡胸怀,你却虚伪狡诈。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怎么会信服你呢?企业领袖要有号召力、宣传力、影响力,要使员工从内心敬佩你,必须有良好的品德,要有表里如一的言行,要有宽阔的胸怀,严谨的作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与员工打成一片,同甘共苦。
第二、以宽容人。孔子曰:“宽则得众。”由于员工的年龄、文化、经历、兴趣、爱好等不同,员工的观点、看法、主张及其行为方式也就不同,企业领袖要理解对方、谅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决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对方。即使在员工的行为不符合企业规定时简单地大加训斥,也只能伤害员工的感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企业领袖要切实注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凭主观臆断去看人看事,而是要时刻换位思考,以客观地了解对方和真诚的尊重对方为出发点,来考虑和处理员工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还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念评价每个员工,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以诚待人。诚信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原则。孟子曰:“人天生存诚。”苏轼说:“天不容伪。”曾国藩也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与人进行交往时,诚实是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己诚心诚意,别人才能诚心诚意待你,才能与你推心置腹。企业领袖要以自己的真诚使员工产生亲近感与仰慕心理,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感情的共振,从而达到感召的目的。企业领袖要带领团队在市场中航行,首先必须讲信用,要说到做到;其次必须信任对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企业领袖者和员工之间,更要注意影响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友谊是对等的,渠道是双向的,你对员工投以疑虑的眼光,员工怎么还你以信任呢?企业领袖要将信用原则贯穿于感召工作的全过程,用真诚和信任架起彼此间沟通的桥梁。
(第二节):从内部开始做好感召
感召和被感召
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己本身,另一部分是人生存在的环境以及环境里与人本身发生关系的所有一切。这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如上面提到的,我们的每个同事,都是自己的主宰,是客观存在的主体,而卓越团队的培训课程,对我们而言,正是一种产品。产品能否畅销,能否被客户所接受,当然有很多因素,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产品只有打动客户,只有通过刺激主体,并使主体获得某种体验,产生心灵共鸣,才能被主体所接受。而卓越团队这种产品,正是从心灵深处让我们获得了某种体验,或许是责任,或许是激励,或许是分工,或许是协作,总之,一切都是从内心出发,一切都是从体验中领悟,一切都是从虚拟的团队平台中,让自己的内心寻找方向。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团队合作与卓越团队这个产品,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敏感点,若非如此,即便我们在游戏中获得了快感,在竞争中获得了胜利。即便赢了,又能如何?因此,我们也开始明白,有一种营销行为叫做匹配,我们不断的做市场研究,不断的根据市场的变化推出新的服务模块或服务产品,不断的根据客户的意见对我们的服务进行改进,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与消费者的需求敏感点相匹配。
我们的营销,最重要的不是产品,不是产品的内在或者外延的价值链接。真正的营销关键是人。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说到底是内心的距离。想让消费者真正接受你的产品,哪怕你提供的产品只是一种服务,也是一样。不是让他去试图去了解产品的性能和价值,而是你要认真去了解他的需要,为他的需要创造你产品的价值,这是心的距离。你能做到吗?他在你的心中,你努力让心的距离变得微不足道,于是,产品开始进入他的心中,并被他所接受。这就是感召营销。客户不是简单的销售对象,而应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是感召对象。而我们,作为提供服务产品的专业营销机构,面对不同的客户,存在的差别只是感召能量的大小,感召范围的宽窄,任何人都离不开感召而完全绝缘地生活。就象我们的此次培训,就象我们团队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同事,都在相互的感召。
我们说,营销无处不在。对于人生同样如此。生命原本就是一场感召游戏。只是,要么感召,要么被感召。请留意,选择权在自己而非上帝手中。
让我们看看生活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对夫妻,妻子在家里很不开心,窝着一肚子的火。丈夫刚被领导表扬,心情愉快地哼着小曲回家。这两个人见面,一般有两种情况出现,要么两个人一起开心,要么两个人一起不开心。也就是说,要么妻子被丈夫感召,要么丈夫被妻子感召。
一个性格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的男人,快乐是他的个人特点。他的激情和快乐影响到周围的人,影响到一个团队的士气,影响到企业的业绩。他回到家里,家里很快就充满快乐的气氛,他的存在让亲人备感幸福。有的人平时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对待别人十分苛刻,无论他出现在团队或是家里,气氛会骤然紧张,大家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害怕一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而挨批评。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但却能迅速让气氛转向,这是感召的作用,气氛转向的方向是感召者本人感召到的方向。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有三种人物出现,一种是对你产生积极影响的人,一种是对你产生消极影响的人,还有一种就像白昼划过的一道亮光,在你的生命中不留下任何痕迹。后一种人就像对磁场“绝缘”的物质,与你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前两种人与你,就像两块磁铁相遇,产生强大的相互作用。
人们有意思地让自己“绝缘”,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选择性。人是有选择性的,即使那些很有休养、博爱天下的少数圣人也是有选择性的,他选择了博爱。他不仅选择博爱,还感召更多的人一起博爱,像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和孟子选择了修身养性、兼善天下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方式。孔孟各自的数千弟子,不管他是否最终有成就,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是被孔子或孟子所感召。与常人相比,常人的感召力只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发挥作用,圣人的感召力有点像地心引力,感召着不同年代的人们。
人们选择自己欣赏的人作为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选择自己崇拜的人来痴迷,选择自己爱好的品牌来消费。如果两个人志趣不投,很可能就形同陌路,如果两个人相似,哪怕初次见面,也有相识恨晚、一见如故的感觉。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在营销的时候就不会有的放矢。
感召者被他认同的人或者事情所感召。不难想象,一个满脑子计划经济思维的领导者,身边的追随者肯定是计划思维的推崇者,而渴望自由市场的人才,要么感召领导者转变思维,要么就会不被赏识而选择离开。每当人才流失,不要把板子全部打在离去者身上,应从自身找找原因,是自身的什么困难使人才远离自己。尤其不要忽略与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才之间的冲突,冲突表明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都在试图说服或者感召对方。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代人则将这句古话延伸为一个评价人的衡量器,认为只要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就可以推测出这个人的爱好、能力和品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聚合与分类,其间的重要力量就是感召。
感召产生的作用可能是突变的,像前面说的没有准备的人,被现场打动很快就做出购买的行动。不过,更多的情况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在到达一定年龄、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能力后,发现原来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有不少人曾经影响过自己。有人还能够在自己的“经历电影“中找到人生的转折点,找到干找自己发生转折的人和事情。
人们被感召,并因此改变了人生的走向,但人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感召。很多人凭着当下的认同和感觉,朝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发展,究竟会走到哪里,人们并不知道,只是感觉到这样走是对的。
购买产品也是这样,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被潜移默化地感召的。探究很多人买某种产品的背后原因,得到的最普遍的答案是他们相信这个产品。很奇怪,在购买并使用某种产品前,消费者从来没有与产品直接接触过,仅仅通过各种外在的渠道对产品有些了解,就产生了信任感。只有专业人士才真正知道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的技术区别,只有技术人员才能准确地了解各种产品说明上的技术参数,一般人对产品的了解是表面而感性的,是在体验中完成和积累的。
由此可见,广告提供的是一个感召的平台,不断叠加进人们脑海中的广告其实是在感召人们的内心。当人们相信广告、主动将钱送到产品面前,企业用广告来进行的感召营销也就大功告成了。
人们在被别人感召的同时,也在做着感召别人的事情。教育者感召学生和社会看到教育的价值,医生感召人们看到健康的重要性。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也在不断感召周围的人。对不同的人而言,存在的差别只是感召能量的大小,感召范围的宽窄,任何人都离不开感召而完全绝缘地生活,要么感召,要么被感召。
做个感召者
当一个有抱负的人在企业中看不到清晰的未来,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甚至不惜牺牲舒适和个人收益来保护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有不少人跳槽,他们的收入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一条类似抛物线的轨迹,原来的收入是A,跳槽后的收入是B,B远远小于A,经过一段突出表现,他的收入达到了数倍于A的C,而且有一个“上不封顶”的未来让他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被动的适应现实和忍受现实相比,改变现实需要勇气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尝试和认可的空间,这个空间有多大决定于企业老板和企业机制。当一个颇有创新意识的人,在一个组织中几次遭遇创新的阻力时,他对改变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这种阻力来自最高层的老板,打击将是致命的,他的选择是要么将激情和创意收敛,浑浑噩噩度日子,要么带着遗憾,寻找能够释放创意的空间。
能够感召别人看到并相信未来的人,一定是很有能量的人,中国有(p27)不少“能人企业”,企业掌舵人就是感召力强的能力。“能人企业”的特点是,老板打个喷嚏,企业就要感冒一个星期,老板的力量非常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能人效应对吸引优秀人才很有效,毕竟有一个榜样的力量。
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榜样也会成为障碍,甚至会成为人才流失的原因。如果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领导者通吃一切能够触及的资源,不愿意给下属分享权力和资源的机会,那么,他就在以行动感召人们:你们永远不如我,你们不可能拥有这些权力。刚开始,人们不明就里,会忠心地追随,当他们成长了,或者是日久见人心,觉察到榜样的高度集权,就会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对未来失去信心。没有人能够预见10年或者20年后的未来,但是,人们可以预见一年两年后的未来,而且会在潜意识中进行这种短期预见。预见的依据就是老板的言行、过去的记录和现在的状况。
很多企业不缺资金,也不缺市场,缺的是人才,其中的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不能从老板身上预见到老板的未来,更不能从中预见自己期望的未来。老板个人的感召力影响到人才对企业的期望系数。老板是下属的望远镜,透过这个望远镜,人才或者“看到”未来,或者“看不到”未来。所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做好管理是基本要求,成为被别人预见的感召模板才是优秀的指标。
无论是谁,其人生历程都遵循人类共有的生命周期,光环总有衰退的那一天。要想让企业长盛不衰,老板就必须让追随者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成为新的榜样,这样才能保持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可以感召到更多的人预见未来,相信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