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75900000005

第5章 苏轼传(4)

元祐二年苏轼在回忆这场论争时说:“(司马)光既大用,臣亦骤迁,在于人情,岂肯异论。但以光所建差役一事,臣实以为未便,不免力争”,说明他是从利国“便”民的原则出发的,而不是看风使舵、徇从私情。这场论争规模不小,在一些维护免役法的人物如苏辙、范纯仁、范百禄、李常等人中,苏轼是较为激进的一个。当时人孙升说:“若欲以轼为辅佐(宰相),愿以安石为戒”,简直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了。

司马光死后,苏轼又和程颐发生矛盾。程颢、程颐兄弟是洛阳人,苏轼、苏辙兄弟是四川人,所以历史上称为“洛蜀党争”。当时程颐任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书;苏轼任翰林侍读学士,是皇帝的侍从官,也有讲书之责,官位比“说书”高。程颐讲究“尊师重道”的一套“古礼”,给皇帝讲书,坚持在殿上坐讲,俨然以师道自居;苏轼认为不近人情,加以讥诮。司马光死,官员们正好参加一次明堂庆典后要去吊唁,程颐以一天之内又歌又哭,与“古礼”不合,认为不可;苏轼嘲笑程颐“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于是“众皆大笑,结怨之端,盖自此始”。这样看来,苏程不和似起于细故,并不涉及国家大政的争论,但他们的思想志趣确有不同:苏轼说他“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程颐指斥苏轼有纵横家捭阖的习气。

服膺二

程的朱熹说苏轼“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点检,故恁诋訾”,又说苏轼要“打破”程颐所奉行的“敬”字。

苏轼这时期的创作,基本上也趋于低潮,跟熙宁初年在朝时期相仿。激烈的党争和复杂的内部倾轧占据了苏轼的生活领域,限制了他的政治视野,这时诗作的数量固然不少,但题材较狭,思想内容也有变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寥寥无几,对政治黑暗的激愤之情也有所减弱。清人纪昀在《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九的总批中说:“此卷(收这时期诗作)多冗杂潦倒之作。始知木天玉署(“木天”“玉署”都指翰林院)之中,征逐交游,扰人清思不少,虽以东坡之才,亦不能于酒食场中吐烟霞语也。”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时期诗作低落的原因,也有一定的道理。大量的应酬诗充斥诗集,一种飘泊后稍事安定的自满自足的心情常有流露。《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就写在衙门中兄弟值班“斋宿”的心情:“江湖流落岂关天,禁省相望亦偶然”,表面上说相遇“偶然”,内心却颇为得意;又说:“当年踏月走东风,坐看春闱锁醉翁。白发门生几人在,却将新句调儿童。”回忆兄弟俩在嘉祐时一起进闱应考,主考官就是号称“醉翁”的欧阳修;如今象我俩这样的白发门生所存不多,不如跟子侄辈作诗相娱。诗境淡泊,看不出多少感情的波澜了。

八、四任知州

从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到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是苏轼第二次任地方官时期。这五年间,除两度返朝做京官外,他历任杭州、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的知州。这又是他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文学上有所发展的时期。

杭州。苏轼刚到杭州,面对的是严重灾情。原来这里年初即遭水灾,早稻无法下种;五、六月以来又闹旱灾,刚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苏轼一方面请求免去上交的供米,并求赈济;一方面把官米减价出售,使灾情有所缓和。不料第二年夏收前夕,又遭水灾和风灾,灾情“甚于去年”他仍积极组织抢救。水旱之后,瘟疫流行,苏轼筹款在众安桥创置病坊(医院),“多作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他在杭州办的第二件事是疏浚盐桥、茅山两河。这两条河是沟通大运河和钱塘江的要道,把内河航运和海运联成一片。但在涨潮时,海水挟泥沙倒灌,造成河道淤塞。苏轼组织人力在半年时间内疏浚两河,长各达十余里,深八尺以上。为了巩固这一成果,他又采纳部下苏坚的建议,建造堰闸,随潮水涨落或关或开,避免了“淤填”和“涸竭”。(同上)他又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进行上述工程,使它与救灾结合起来。

第三件事就是治理西湖了。他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首先指出西湖的严重形势。十六、七年前他来杭州任通判时,西湖已有十分之二三被“葑合”(被茭白等水草淤满);这次来杭,发现已“湮塞其半”;如果再过二十年,必将全湖堙没。其次他指出西湖的重要性。它是城中居民食用淡水的水源,又是大运河的水源;即有蓄水、灌溉之功,又能用湖水酿酒,每年国家可得二十万缗酒税,“天下酒税之盛,未有如杭者也”。他经过调查、察访,制定了治湖规划:开掘葑滩,疏浚湖底,并用葑泥在里湖和外湖之间修筑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等山,上建六桥(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等桥)。长堤的修筑,保证了西湖水利资源的利用,便利交通,又美化湖山景色。他写诗说:“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之后人便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成为今天“西湖十景”之一。为了预防西湖堙塞,他计议在湖上造小石塔三五处,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种植菱荷茭白之类。不久,建成三座,后来演变成今天著名的“三潭印月”。苏轼说:“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和自慰。

颍州。元祐六年八月,他到颍州任知州。这年冬天,颍州久雪人饥,苏轼又积极设法赈济。他的僚属签判赵令记载当时的情况说:一日苏轼召集部属议事说:“某一夕不寐,念颍人之饥,欲出百余千造炊饼救之”;后又考虑到“细民之困”除了“食”还有“火”,于是筹集“义仓”的积谷和别处的炭薪分发灾民,以救饥寒。后来,他又请得朝廷同意,把一万名维修黄河的河工调来颍州开发沟渠。又与赵令一起,开浚颍州西湖,引来焦陂之水,修筑清河、西湖三闸。但等不到工程完工,他又改知扬州,只好把工程交给赵令督办。

扬州。在赴扬州途中,他“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原来老百姓被“积欠”所困,虽是麦收之期,农民怕官府催还而不敢返乡。后来他一再上书请免积欠,终于获准。消息传来,他正在作《和陶〈饮酒二十首〉》,当即写进了“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的句子,以抒宽慰之情。

在扬州,他得到两块石头:一块绿色,形如冈峦起伏,还有个洞穴直达背面;另一块是玉白色的。他便用水养在盆中。他忽然想到在颍州时,曾梦见一座叫“仇池”的府第;又联想到杜甫的仇池诗,把陕西成州境内的仇池写成一个洞天福地。那么,这块绿石不就是仇池吗?他写《双石》诗说: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玉峰横太白”,雪山横在太白山上,喻指那块玉白色石头;“鸟道绝峨眉”,喻指那块绿色石头。这块石头在“秋风”、“晓日”中依稀呈烟云草木之状,而且中有洞穴,与真正的仇池真是具体而微,越发使诗人要到仇池中去定居了。苏轼把这块石头命名为“仇池石”,以寄托他对世外桃源式处所的向往。

这时的扬州通判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五月底,天气已热,他去访晁补之。晁补之在书斋里放了一盆白荷花,盆中清泉四溢,顿觉暑意全消。苏轼作《减字木兰花》词,用“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来写泉水寒气冷入衣袖;用“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来写白荷花的洁白,似雪如冰,令人清凉。词表现了他善譬巧喻,体物入微的艺术才能。

苏轼在扬州只有半年,他又被召进京了,所以没有留下更多的作品。这两首有关盆景的诗词反映了他当时创作的一些情况。

他到京后,参与郊祀大典,进官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一生最高的官位。当时苏辙是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之一),兄弟俩都居要职。但是,无休无止的内部党争,又使苏轼不安于朝,出知定州。这一回,是他最后一次做地方官了。

定州。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到定州。定州地处与辽交界的边缘地区,苏轼十分注意防务。他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顿官军。当时边军将骄兵惰,训练不良,纪律松弛,前任知州不敢过问。苏轼坚决惩办了贪污军饷的将领,严禁赌博酗酒,加强操练,亲自主持检阅。二是整顿民兵。他恢复了原先行之有效的“弓箭社”,利用当地人民守土保境的斗争经验和“以战斗为生”的习俗,计划整编一支三万人的民兵武装(官军二万五千人),在物质上给以优待,使其配合官军防务。这样,“进取深入,交锋两阵,犹当杂用禁旅(官军);至于平日保境,备御小寇,即须专用极边土人”,增强了军事力量。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他的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虽然他还不知道定州是他一生实际任职的终点,但确已预感到一场政治风暴已向他无情地袭来。因此,他在作品中常常抒写急流勇退、归隐故乡的愿望。他在定州又得到一块太行山的佳石,乌亮的颜色夹着白色的纹理,“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纹理犹如雪浪,不经人工斧凿而是天然形成,因命名为“雪浪石”,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雪浪斋”。他借雪浪石发抒思乡之情:这雪浪石象是四川都江堰,但周围没有同乡和我一起来品评它,只能独自赏玩。

九、远放天涯

还在苏轼赴定州之前,太皇太后高氏于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去世,十九岁的宋哲宗亲自主持政事,熙宁、元丰时代的所谓新党人物将要重新上台,朝廷上呈现出一派“国是将变”的气氛。苏轼在离京和到定州后,一再上书表示他“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的忧虑,要求哲宗坚守“安稳万全之策。”但却未能阻止政局的变动。

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继承神宗朝的施政方针。旧党人物吕大防、范纯仁罢职,新党人物章、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他们抛弃了王安石新法的革新精神和具体政策,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当时在朝任职的高级官吏三十多人都被贬到岭南等边远地区。

苏轼兄弟也首当其冲。尽管苏东坡曾为章诤友,尽管章当年与苏东坡携手反对过司马光尽废新法的斗争。现在还是成为哲宗登基后第一个打击对象,成为章大刀阔斧下的政治鬼魅。苏东坡为被贬谪岭南的第一批罪臣。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轼独自与儿子苏过渡海。七月到达儋州(治所在今海南岛儋县)。在旧称海角天涯的海南岛一住又是三年。

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活是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是黄州时期的继续和发展。佛老思想又成为他思想的主导,而且比前有所滋长。他说:“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尘尘各有际。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佛教以世界成坏一次为“劫”,“念念成劫”,是说人世变化神速;道教以世界为“尘”,“尘尘有际”,是说处处有世界。“下观”两句是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说万物的生存,与蚊蚋小虫的呼吸无异。他这时酷爱陶渊明避世淡泊的一面,对鼓吹清静无为、养生长生的道家也表示出比前更大的兴趣:“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佛老思想对他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在政治逆境中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苏轼这样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在当时条件下所能找到的唯一精神武器,这是时代、阶级的局限。

综其一生,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始终矛盾地并存在一起。它们是矛盾的,因为前者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用世而后者却是消极出世;它们在苏轼身上又是统一的,因为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因而大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当他出世从政时,特别在地方官任上,则主要信奉和推行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时时有佛老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佛老思想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篇》中的这句话也可移来评论苏轼的。

政治挫折和生活窘迫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力。今存这时期的诗近九卷,约四百余首,还有一些词作和散文。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说苏轼在海南时,“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但他“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说出了勤奋创作、老而弥笃的情况。下面分四还认为,“有为而作”必须对现实怀有明确的是非评判和热烈的爱憎感情。在海南岛时,他看到子侄辈文字“粲然可观”,作诗告诫说:“《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照世,粪土腐余安足梦!”

《春秋》传是孔子在困顿时所写,以“春秋笔法”褒贬历史事件;屈原在放逐时所写的《离骚》,抒发了强烈的嫉恶如仇的爱国忧民之情。他们的身体虽已消失,但其作品光照千古。这一论点就进一步丰富了文学要有为而作的思想。苏轼还在《答谢民师书》中,对扬雄鄙薄辞赋的错误进行批评,指出他错就错在不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他反诘道,屈赋、贾谊赋难道因为是“赋”而能任意贬斥吗?重视作品思想性是苏轼一贯坚持的文艺思想。

《答谢民师书》作于苏轼从海南岛赦回北行途中,是他晚年总结自己创作经验的重要书简。其中写道: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里对谢举廉(字民师)诗文的推重,实际上是对他自己创作的赞美。他在《文说》中讲过同样的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就是说,文艺创作一方面追求表达的最大自由,应该象“行云流水”,象“泉源涌地”,生动活泼而没有任何固定的框框;另一方面这种表达“自由”乃是基于对艺术规律的高度认识和掌握,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为条件,而不是任意胡来。既随心所欲又不违规矩,才能做到“文理自然”而又“姿态横生”。他在元丰八年写的《书吴道子画后》中有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对上述艺术原理较早、较简括的说明。与这相联系,《答谢民师书》接着又阐述“辞达”的内涵:“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从“了然于心”到“了然于口与手”,是讲作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艺术把握,首先必须对事物特征具有深刻的观察和全面的认识,然后充分发挥文字的性能加以准确而生动的表现。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他关于“辞达”的见解,也指明要做到表达自由和艺术规律相结合,关键在于作家认识生活的深刻、全面和表现生活的准确、生动。这些对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死,无子,由弟徽宗赵佶继位,神宗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五月,苏轼被赦北归。六月,渡海,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张自忠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张自忠

    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周恩来他是为中华民族打日本强盗而死,这正是中华军人应当死节的时候,这才叫“死得其所”,这种死是无比的光荣,无比的伟大!——冯玉祥抗日名将张自忠誓死报国,屡建战功,威震敌胆。1940年5月,在枣宜战役中,亲临前线,浴血奋战,大量歼敌。由于被敌军重重包围,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于16日壮烈牺牲。上面周恩来、冯玉祥的两段话,是对张自忠将军高度而准确的评价。
  • 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全书以优美的语言,动情的笔触,带着读者开启了一段亲睹陈圆圆传奇一生的故事。每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都藏着一段令人无法忘却的历史。陈圆圆,平凡女子却搅入了历史的洪流,这大抵是最让读者内心关切的吧。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唐伯虎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为人风流倜傥、幽默诙谐、不拘礼数、有花不完的银子,画幅画就能赚到几十两甚至几百两银子。然而,这只是指民间传说中的唐伯虎,真实的唐伯虎并非如此!
  • 醉花阴:张爱玲传

    醉花阴:张爱玲传

    张爱玲就像一阵迷离的风,虽然沧桑,却恣意舞动着仅属于自己的绚丽多彩,她生于乱世,受尽苦楚,最终凭着天才梦赢来属于自己的舞台,演绎极致,那里有着花香,有着雪舞,可世俗终究残酷,当张爱玲开出最艳丽的花朵时,便是她坠落之日,就好像昙花,美得夺目,落得惊魂。
热门推荐
  • 住宅市场与政府管制

    住宅市场与政府管制

    本书内容包括:住宅经济理论述评、住宅需求、住宅的供给、住宅的价格、住宅市场与投机、土地财政与管制失灵、普通住宅的政府管制、其他住宅的政府管制等。
  • 铁血将军最有情

    铁血将军最有情

    乱世将至,热血青年如何为国效力,开创一个辉煌盛世。
  • 只要你相信

    只要你相信

    陈晨和李小丹是相依为命的高中同学,高二那年陈晨早恋,而李小丹和自己暗恋多年的人继续无关痛痒的做着普通朋友,偶然的机会他们和另外一班的几个男生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而之后陈晨的早恋并不顺利,已经成为好朋友的李骐骥在这个时候给予了陈晨最温暖的支持,李小丹也心生嫉妒。在高三高考时,一件误会让他们成为陌路,再也没联系。多年后,他们都已经毕业很多年,在C市,陈晨和李骐骥再次相遇,希望命运终于能够眷顾。
  • 浪卷千层雪

    浪卷千层雪

    这部小说是根据1942年8月3日,东北军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和苏鲁战区政务处长郭维城在鲁东南甲子山区举行起义这一真实的故事而改编创作的。小说以“八三”起义为背景,主要叙述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个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的爱国进步青年洪图,与恋人许雪华双双投军抗日,参加中共秘密党工作。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多次化险为夷,最终成功起义。
  • 斗罗大陆之灵械天使

    斗罗大陆之灵械天使

    天韵作为一个宅男,穿越到了斗罗大陆二的世界,并觉醒了强大的武魂,在这个世界里天韵能否写下属于他的传奇呢?(新手写作请多多关照)
  • 生活这场戏

    生活这场戏

    生活这场戏,有人演得好,有人演得差。短篇随笔合集。奇思妙想,生活琐事,个人狂想。
  • 名门深闺:嫡女谋略

    名门深闺:嫡女谋略

    她本是名门嫡女,温良娴熟,万千宠爱,却遇人不淑,卖入青楼,含恨而终。再睁眼命运重塑。这一世她斗嫡母踩庶妹势要变了府中天。飙演技?装白莲花?呸!想打脸必奉陪。
  • 机战二次元

    机战二次元

    正文暂停转番外啥时更新看猿粪各位书友们喲劳资不写机战啦!
  • 半仙缘:情丝沫若

    半仙缘:情丝沫若

    九重天上,她被迫散去仙魂。他匆匆赶来,耗费千年修为救她,可她还是堕为半仙。然而,当她醒来,已忘却前尘往事。他轻笑着揉揉她的发顶:“无妨,有我在。”他宠她,喜欢逗她;她也以为,他会一直陪着她,可怎奈何,他是魔,她,却是仙……
  • 一叶青青向远飞

    一叶青青向远飞

    十八年前,苏叶的父亲在酒后和一个女子发生关系,女子生下苏叶便将她扔了。十七年后,池家长子找到苏叶,一路将她保护长大。叶叶,你可不可以争取一下我,池煜问。苏叶:我从小到大没有争过任何东西,可这一次,我想争取一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