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不待,随缘尽欢
《浣溪沙》里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华易逝,如池塘中的清莲,不胜娇羞的枝叶,在风中微微致意的花朵,等到秋日来临,便一一颓败,只剩绿肥红瘦,只留赏者空叹,不堪看取。人生也有四季。春夏秋冬几十载,我们也会来到人生的另一个秋天。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白发已经悄悄爬上头顶,皱纹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时光,是那样匆匆,那样令人无法抗拒。
如果不在应当开放的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美丽,那么,在往后的岁月,我们能给人展示的,就只有残枝枯叶,在垂垂老矣的日子,也没有值得回忆的事情,来温暖余下的半生。既然韶华不待,何必强留,自争苦吃?
佛经里面记载,外物放映于身心,称作缘。因缘而变,因缘而作,不逆天而行,不反道而行之,叫做随缘。一切随缘,遇见所等待的自然愉悦,若是没有,也不必惆怅,就静静地看着风云轮转,这一份安宁,何尝不是所得呢?
一天,师父将禅院里所有的弟子叫来,之前,师父早已经告诉大家,他要通过一次公开的询问,根据每个人给出的答案,来决定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哪位弟子。
等到所有弟子坐到了一起,师父问:“禅的道理在哪儿?”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都低着头在思考。风轻轻地吹拂着禅院,树叶点着头,发出沙沙的声音。
一位弟子站出来说:“我想,不必像风吹拂树叶,树叶就要发出声音一样,禅的大道不在于是否着书立说,也不在于四处游说。”
师父笑了笑说:“你的想法,已经到达我所想的表面。”
另一位弟子站起来说道:“其实,风只要见过叶子一面,便不用再次刻意相见,禅道之用也是在此。”
师父点了点头,说:“你的看法,已经到了禅法的血肉。”
接着,一位年龄稍长的大弟子躬身站了起来,谦虚地对着师父说道,“我以为,四季变幻正如人世轮回,世间所相,不过是一时之虚幻,风之所以在此刻会遇上叶子,是万万不可预料的。世间之事不过因缘巧合,并没有什么是必定和一成不变的,我认为,禅之用,没有哪怕一节章法可循。”
师父赞许地看了看大弟子,说,“你的见解已经到了禅法的骨子了。”
最后,师父将目光投向平时一直看中的一位徒弟,他年龄虽不是最大,却常常能提出特别的看法。这位徒弟听了众位弟子的发言,并没有出声。所以等到弟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发表完看法以后,他已经是最后一个了。
师父于是问他:“你呢,你有什么看法?”
这位徒弟站了出来,向师父鞠了鞠躬,就回到了弟子群中,还是一言未发。
这回,师父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你的看法,已经到了禅理的骨髓里面了。”
这位徒弟,最终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位禅师。
山下有一位妇人总是活得很累,尽管她嫁给了一位腰缠万贯的富人,家中的一双儿女也都听话上进,但是她经常坐在花园里对着草木自怨自叹地说:“时光过得如此之快,我招架不来,只能看着岁月流逝,内心实在是哀伤啊。”
一旁的女仆听了,便安慰她说:“怎么会呢,夫人,您当今的地位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
妇人摇摇头,托着下巴喃喃自语地说:“我拥有一切,又一无所有,我总是定不下心。”
忠心的女仆很着急,这样下去的话,被在外未归的主人知道了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情。但是,她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女主人。此时,她灵机一动,想起了这位有名的禅师。
这天,禅师讲道完毕,女仆恭恭敬敬地将禅师请回了家,请他帮忙解决女主人的困惑。
禅师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便问妇人:“究竟想得到什么?”
妇人答道:“我想得到快乐。但一直未能安心,请求大师为我安心。”
禅师微微笑道:“这倒不是什么难事。请把心拿出来。”
妇人歪着脑袋想了好久,然后摊开手说:“对不起,我找了很久,但是也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
禅师呵呵笑道:“你看,我现在把你的心安好了。”
妇人想了一会,终于明白了禅师的道理,于是拜谢而去。
只要从心随缘便好。管它是风招惹叶子,还是叶子找上风,还是无心的相逢,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原来是怎样,就按照原来的轨迹过生活,随心所欲,随心所动,方能得到生活的乐趣,否则盲目求索,得不到,只会让自己愈加执着。同样的,妇人之所以迷惑,也是领会不到随缘之理。要知道心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去处,随遇而安便好。
心本来就是无所束缚的,所有的悲伤不快,都是自己加上去的负担,因此,世人总是没有办法找到心,却有办法找到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必为了生活的坎坷和岁月的流逝而耿耿于怀。放宽身心,才能尽情享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牙牙学语的日子仿佛还在昨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日子仿佛还在昨日,与恋人相拥走在林间路上仿佛还在昨日,弹指一瞬,今日人却已经白发苍苍。韶华是那样无情,它总是无声无息地行走着,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美丽,还是丑陋,它都不愿意因此多眷顾你。韶华从来不等待,但心却要有所待,随缘便是待。
缘不能勉强,可遇不可求。顺应时光之轮,跟着人生的脚步,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要尽欢,其实道理很简单:听从心的声音,让自己跟着快乐走。活得单纯点,让心安定点,快乐就来得容易些,这是最自由不过的生存方式了。
禅者悟道,如果不能舍弃浮躁的心,摒弃尘俗一切杂念,内心不自净,则不能默然安定。相反,假如以随缘的平常心去看待自己所要完成的事情,便可以看透悲欢,不为外界所动,得到从心而欲的快乐。
韶华不待,但心有所待,一切随缘,平静则能愉快。真正的快乐往往源于内心,想要尽情地感受乐趣,想要腾空心房,才会有空间接纳快乐,接纳幸福。
放心自由,解放己身
禅语里有一个词,叫做“破执”。所谓的破执,即不为外界之声色而动心,耽误了自己本来要完成的事情。“内外不住,来去自如”,才能修行。这种破执的真谛,便是看破红尘、放下束缚,放心解放,自由自在。
现今之人,之所以不能放心自由,一个原因是,因为放不下执着的妄念。我们总是执着于外在的“无”,而看不到自己手中的“有”。为了让遥不可及的“无”到手,我们不惜整日左思右虑,想尽办法,去企图得到海市蜃楼般的梦。当岁月一日日地流逝,你终于明白了这不过是妄想,而手中的“有”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将自己从贪欲中解放出来,才能得到当下的快乐。
一位苦苦修行的信徒,翻越万水千山,找到传说中智慧超群的禅师。他从青年的朝气蓬勃,走到微微驼背,终于在一个黄昏,山林的归鸟发出最后一声叫喊的时候来到了禅师居住的地方。
从他满脸的忧郁就可以读出,他有一大堆的烦恼和不解要对禅师倾诉。
信徒虔诚地向禅师行了个礼,说:“尊敬的禅师,我生活得太痛苦了,我不得不向您讨教人生的道理,以期望得到那么一点命运的乐趣。这一路走来,我经历了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壮志,到如今中年的迷茫。我实在苦不堪言。”
禅师为信徒泡了一壶茶,双手敬上,落座后问道:“请问阁下有什么痛苦?”
信徒满含着眼泪说:“我很孤独,没有人能理解我的思想,我是那样的寂寞,每当夜幕来临,我只有和自己对话。长年的旅行让我身心俱疲,我的衣服破烂,双脚也被荆棘割出血口,手更是长满了茧子,我一文不名,一无所获……”
禅师沉默了一会:“世人总是无法超脱。”
他看了信徒背上的一个大大的行囊,问:“里面装的是什么?”
信徒把重重的行囊放下来,抱着说:“这里面都是我的回忆,它们对我来说不能再重要了。每一次遭受挫折后的痛苦,受人鄙视的伤痛,被人拒绝的酸楚,失去亲人后的眼泪……我的辛酸,全部都装在里面。这些回忆,支撑着我到了这里。”
禅师微微地笑了,他对信徒说:“跟我来吧。”
信徒背起重重的行囊,跟着禅师走到了他的住处,一路走到了一座小桥面前。这座小桥看起来有一些岁月了,上面的木板早已斑驳,由于人烟罕至,桥的扶手上结满了蜘蛛丝,在风中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显露出弱不禁风的样子。
禅师说:“我们一起到对面去。”
听了禅师的话,信徒小心翼翼地和他一起,开始过这座摇摇晃晃的小桥。每走过一块木板,禅师就吩咐信徒将它拿起,直至把它们全部搬到了对面。信徒来来回回忙碌了一阵,才最终把木板运输到了对面。
禅师说:“现在,你可以走了,不过,请带上这些木板。”
信徒瞪大了眼睛,堆成小山似的木板,他能够拿走吗?
禅师笑了,说:“是的,你不能带走。正如你包裹里的伤痛,你是永远无法带走的。当你过桥的时候,你需要这些木板,把你渡到对面去,但当你到达了目的地,你就要学会舍弃,学会放下,正如你身后的对面,现在,你是回不去的了,只有大胆往前,放下过去,才能收获未来,轻装上路。”
信徒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他放下了沉重的包裹,再三谢过禅师后,上路了,这一路,果然比来时自在多了。
原来,人可以活得如此轻松。
凡事挂在心上,没有办法解脱的人是痛苦的。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放不下过去,被过去的回忆紧紧纠缠。不仅在当时人们痛苦了一回,而且在每次回忆当初情形的时候,人们也会无休无止地被悲伤碾过。沉迷于过去的人,无法看清现在和未来。既然无法看清,则无法参破,不得自由,自己为心造了一座牢不可破的监狱。正如翅膀上挂着沉甸甸的包袱便不能起飞,心上负载了太多沉重的人,又怎么能够自在地遨游天际?
人生的烦恼,在于人们自己的取舍。如果不懂得适时放弃,不勇敢地舍得,我们在路上将会走得越来越沉重。如此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原本轻松的脚步变得缓慢。“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人们常常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不懂得放下也是种智慧,是种洒脱。只有学会放下,我们才能轻松上路,收获心灵的纯净,收获路上最美的风景。
从来没有谁捆绑谁,捆绑我们的永远只有我们自己。敞开心胸,学会用包容及淡然的眼光看待所处的事物。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会是伤痛及苦难的深渊,又何尝不会拥有简单且快乐的幸福?
欲壑难填,追求越多,得不到时就越放不下。耿耿于怀,想要的更多,却不知道心中的释然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
人,要知足常乐。学会淡然,学会放下,学会释然。笑着去面对世间万物,做到悠然、自得、随意、随性、随缘。从心所欲,忘怀得失,豁达才能参禅,洒脱方能自由,给内心放个假吧,唯有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世界。
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辜负大好时光
诗云:“一世虽然有命,万事曾无一定,盈虚消长物理循环应。成败败还成,兴废废还兴。人生富贵那有千年盛,天有风云曷尝百日晴?独醒,湘江水自鸣。逃名,五湖舟自横。”
人生来就注定要去,这是命。但命中的很多事,却没有预料。苦短的人生,有时晴空万里,也有时寒风凛冽,但其实一切皆是浮云,是非成败,兴废交替,转头即是空。古人有云:“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
一位妇人购入了一张美丽的木质椅子,为了防止它染尘,给椅子盖上了厚厚的纱布,还在椅子面上加了坐垫。
这位妇人,是一位根本闲不下来的女子。平日里,她入集市买菜、做饭,伺候全家人起床,等全家人终于坐到了桌子上,她又开始张罗全部人吃饭,直到大家撑得肚子圆圆的,她才善罢甘休,而后又开始收拾桌面,洗漱餐具,打扫屋子内外。下午重复同样的动作,晚上入睡前,她还要叠好明日丈夫及公公婆婆的衣服。
在孩子没有出生以前,她的世界就是丈夫和公婆。等到儿女纷纷降生,她更是忙得像陀螺般日夜不停。
家人心疼她的辛苦劳作,劝说她好好休息,妇人却摇摇头,称自己可以忍受,这是自己的职责,完全不必担心。
妇人总是不舍得吃喝,最好的东西,她不是留给丈夫,就是留给儿女。舍不得穿好的衣服,为了让儿女过上好的生活,也不去上街游玩,或是保养自己,以致四十未到,已经渐渐露出下世的惨淡光景来。
渐渐地,妇人发现丈夫也不怎么理睬她了,整日出外与人下棋,或是与老友到外面喝酒,夜不归宿。儿女们顾着玩,折腾自己的事情,不太理睬妇人,即使有话,也只是应付式的三言两语。公公婆婆年迈,身体虚弱自不必说,因此,妇人感到了深深的孤独与寂寞。
一日,一位智者路过此地,恰好到妇人处歇脚,妇人毕恭毕敬地请智者进来,让他在妇人特地挑选的木质椅子上就座,递上茶水。
智者坐了一会,便觉不妥:这家缘何如此清冷?于是便问妇人何故。
这说中了妇人的痛处,妇人将自己的苦恼全部说与智者,并问智者,有何种方法可以解脱?
智者笑了笑,问妇人道:“你平日里,都做些什么?”
妇人答道:“早上打扫院子、佛堂、房间等,而后叫醒丈夫、子女,准备好他们的早饭,最后才叫公婆起来,服侍他们洗漱,请他们过来吃饭,饭毕清理桌面等,中午和晚上的大致情形也是如此,临睡前,我还要叠好他们的衣服……”
智者耐心等妇人说完,而后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你呢?你自己的时间在哪里?你终日为他人所累,但毕竟也是自找,其实,很多事情,你该释然了。”
智者一边说着,一边掀开了椅子上厚厚的纱布和坐垫。让妇人吃惊的是,椅子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不能再坐了,但是,它的椅子面还是像从前一样崭新。
智者说:“你就像这张椅子一样,被尘俗所掩盖,没有享受自己美丽展现的过程,也就是没有好好享受过人生。”
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是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好好享受生活的快乐,而是被自己的一句“我很忙”所搪塞。我们总是对自己太狠,珍藏美丽的衣裳,放弃可口的美食,舍弃好玩的旅途,等到自己真正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的时候,才惊觉年华已经逝去,青春不再回来,年轻时候的那份莽撞与单纯的快乐,也就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古诗十九首》里面说:“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及时行乐,并不是无节制地纵情声色,享受一切,而是对生活的知足常乐,是放宽心来对待不顺,积极乐观地过活,张弛有度,明确自己何事该做,何时该做。大江滔滔不复回,人生无常,行乐有道。就让我们放宽心,把自己从忙碌的自我禁闭中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坦坦荡荡地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佛陀道:“一切行无常,不恒、不安,是变易法。诸比丘!常当观察一切诸行,修习厌离、不乐、解脱。”
人生行乐须及时,昨日少壮今日衰。从今日起,释放自己,好好享受青春与快乐吧。要知道,错过的不再美丽,美丽的难再回忆。
快乐是福,悲伤是富
有一首着名的诗:“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两条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追随。”快乐和悲伤,在人生的旅途中,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快乐是福。亲人平安,事业顺利,衣食无忧,有一群聊得来的朋友,都会令人身心愉快。然而悲喜相倾,悲伤也在人生路上如影追随。但从事情的另一面来看,悲伤,其实是一笔难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