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心胸,宽量怀
学会忍让,才会于人有所裨益;懂得宽容,才能让德行日益增大。有一句话,意味深长:“宽恕乃是对自己最大的解放。”对别人释怀,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善待。心胸狭窄,犹如被一叶障住耳目,能看到只是别人的缺点、不足,却看不到他人的可爱之处,每见到仇恨之人一次,苦痛便增益一分,加在心上的包袱也越来越重,又怎么能够展开笑颜呢?
时日一长,心灵都将无法喘息,仿佛整个世界,只有自己是对的,他人连呼吸也是一种错误,天天为别人的“错误”纠结。由此,快乐又将从何而来呢?每天横挑鼻子竖挑眼,无法释放自己,又怎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当你斜眼看世界,整个世界都不能入眼。此时,有没有想过,兴许是偏转的视角欺骗了自己,又或者是灰尘入了自己的眼睛,使得眼前的这个世界,似乎总带着那么一点点不平、一点点污秽。打开心胸吧,只有自己释放了自己,才能活得自在。
古时候有一位大宅里的夫人,特别爱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发脾气。家里人给了她河东狮吼的封号,邻居们对她更是避之大吉。长此以往,夫人身边渐渐无人围绕,倍感寂寞,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到了附近的忘尘寺,希望寺中高僧能为她静心,除却恶习。
高僧耐心听完了夫人诉说,一言不发地将夫人领入一间无人居住的禅房里面,待夫人坐定,高僧便锁门而去。
夫人见门缓缓关上,以为高僧稍后便来,没有想到坐定以后,等了许久都无人踏进。夫人大怒,跳脚大骂。骂声一阵阵地从房门传出,很是难听。
高僧就在不远处扫着落叶,他清理着一堆又一堆的秋叶,任凭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不理会。
过了很久,夫人的大骂声开始渐渐弱了下去,变成了苦苦哀求的声音。高僧望了一眼房门,吩咐小沙弥端来食物和水,等夫人用毕,高僧在门外轻轻问:“夫人,你的气消了否?”夫人叹了一口气:“我真气自己,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偏来这种地方受罪。”
高僧在门外应了一句:“连自己都没有办法原谅,怎么可能原谅他人呢?”说完,高僧拿起旁边的扫把,缓缓离去。
第二天,高僧还是在同一时间来到禅房外边,问:“您现在还生气吗?”
夫人的神气明显消减了一些,她说:“我不生气了。”
“为什么?”高僧问。
“气也没有用处呀?困在这地方,能干什么呢?”
“你的怒还没有消失,积聚在心里,一旦爆发,只会愈加暴躁。”高僧又走了。
等高僧第三天来到禅房前面的时候,夫人主动告诉他说:“我不生气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
“你的心里已经有了衡量的尺度,但是,你的怒根还在,尚未悟透。”高僧微微一笑,离开了。
高僧第四次出现在禅房的时候,夕阳差不多已经退下,深秋时节,一股寒意悄悄漫上。他淡定地步至禅房门外。
听到高僧的脚步声,夫人的声音缓缓升起:“大师,什么是气呢?”
高僧笑着打开门,指了指门外的天空和落叶。夫人顿悟,叩谢而去。
高僧的意思很明白,日月不停,时间飞逝,所谓的怨气,一切终成幻影。所有的繁华、怨气,只不过一时的参不透。只要平心思考,就会释然。再看当时暴怒的自己,甚至会觉得好笑,原来,当初我苦苦纠缠的,只不过是这么一点儿事?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生不如意事总是十有八九,这些不顺心让我们愤愤不平,长期以来的忍受使我们成长为一只防范心极强的刺猬,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摩擦小误会,我们不惜用恶毒的言语刺伤别人,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去伤害别人,这些利剑在他人身上留下了千疮百孔,即使后来可以拔得出,伤痕却是无法愈合的了。
只有宽容地看世界,用广阔的胸怀包纳人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以此心对待他人和体谅他人,我们的心灵,才能活得自在,才能得到拯救,从而获得一个放松、潇洒的人生,微笑地迎接人世间的风浪。一个宽容的人,到了何处,都能契机应缘。
一旦拾起它们,心灵的窗子上便蒙上灰尘,看不到人间快乐。学会豁达吧,广心胸、宽量怀,用豁达的心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多想想他人,跳出自己的圈子。你会欣喜地看见身心的解放,自由的天空,等待你放轻松去翱翔。
心广,于是容万物;宽怀,于是载苍生。
宽容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生的智慧,是洞明世间万象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比大海、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时候,悬崖和春天,就在一线之间。放宽心,迈出那一步,你就会发现,世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
释放内心得自然
佛经云: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不可否认,世俗的嘈杂紧张,让我们夜夜难以成眠。无数学子挑灯夜读,却不是为了阅读的乐趣,只是为了进入一个名牌校门;青年们奔波劳碌,却不是为了生活的意义,只是为了支付各种账单上的数字;中老年人兢兢业业,却不是为了享受人生,只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找一个依靠。
所有的欲望、惶恐、焦虑绑住了自己,我们变得虚伪,变得不自然,变得逢场作戏,只在夜深人静时,才会偷偷卸下面具。但那个栖栖遑遑的自己,早已在这些面具之下变了模样,我们自由的心灵,也已经被困束得太久太累,没有了呼吸。
更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地卷入,日日奔忙,夜夜操心,不得安宁。亲人许久不曾拜访的冷漠,朋友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同事的一句挖苦讽刺……都让我们无法释怀。人就好比气球一般,当气体充满内心时,如果不打开泄气,当忍受不了的时候,就会爆炸。人也是一样,受不了时,就要释放,在劳碌中,更要释放。
山里有位姑娘,心性活泼,总是坐不住。
地里若是干完了活儿,这位姑娘便开始折腾家里的瓶瓶罐罐;家里若是搞得妥帖,她便要在村里闲逛,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帮人带会儿孩子,替孤寡老人洗几套衣服……没有闲下来的功夫。
姑娘当了新媳妇,不久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她很开心,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山路难行,姑娘很久都没有回娘家了。
姑娘还是天天忙碌,一日闲下来无事,便抱着孩子到山中寺庙烧香祈福,孩子在禅房床上睡得很香。祈福完毕,姑娘无所事事,心痒难当,于是决定带着孩子奔回娘家。路途遥远,姑娘打定主意后便匆匆抱起还在床上熟睡的孩子上路。
出了村子,天就黑了脸,下了瓢泼大雨,姑娘躲闪不及,在一片瓜田里绊了脚,摔倒在地上,孩子也摔了出去。姑娘生怕天黑到不了娘家,匆匆抱起孩子又开始赶路。好不容易赶到了娘家,姑娘才想起孩子可能会饿,等她低头一看,不禁大惊,怀里抱着的,竟是一个大冬瓜。
姑娘心里急坏了,她想肯定是把孩子落在瓜田里了,于是走了好几十里山路,折回去寻找小孩。到了瓜田,她摸索了很久,仍无所获,最后,竟然在瓜田里找到一个枕头。姑娘着急得眼泪涟涟,万念俱灰地往村里走去,心里想着要怎么跟夫君和婆婆交代?
已近村口,只见一位禅师,怀中抱着姑娘的婴儿,在月光中静静地等待着。姑娘大喜,随之涕泪交加,接过孩子,不住地感谢大师。大师微微一笑:“为何忙?何必忙?莫要等重要之物丢失,方才珍惜啊。”
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生命的道理确是不一而同。释放财物,获得布施的恩德;释放知识,获得文化的交流;释放善念,获得助人的快乐。就像能屈能伸的手掌,只懂得紧握,最终什么都握不到;而只要学会释放摊开,获得的就是世间一切。懂得释放的人,才能懂得快乐。
在忙碌中不失单纯,在怨愤中懂得原谅,在寂寞中安于淡泊。心灵的悸动,智慧的光芒,让你在尘世的喧嚣中默然聆听生命之真谛,情感释放,刹那便是了悟。
一杯香茗,黄卷在手,伏几许憩,看几世风雨。遗世独立,有如立于世外桃源,又如东篱采菊,悠然南山,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自由,慈悲,都是在心间的一念起一念灭间,达到的释放。懂得释放,才是生活之道。没有释放不了的心,只有不肯释放的人。懂得释放的人,才能深谙生活之乐。
抛下心中纠结的尘事,释放自己,为自己而活。人生的意义,不能为外来的嘈杂影响,为心松绑,让失去已久的自然,还自己一份宁静。
诸事皆乐事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这句话道出了处世之真谛: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思想负担,只以精神乐观、愉快为要务,不计较宠辱得失,不患得患失,便可以将诸事看做乐事,安然自得,达到百岁之龄。
人生在世,险恶重重。疾病、困顿、失恋、破产、亲朋逝去……各种挫折不一而足。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往往只会抱怨、愤恨,失去理智,厌恶世界。认为全宇宙至此剧终,希望已经远去,面前只有绝望。实际上,人间多少事,全在乎你看的角度。看的角度不同,换来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心里装着忧愁,看到的就全是黑暗。”心情的颜色影响世界的颜色,当你描之以灰,它便是灰的;当你绘之以彩,它便是彩色的。从现在起,将诸事化轻烟,化乐事,享受人生之美好吧。
一位悲观的雨夜行路人,停留在山间一座寺庙前,庙中一位大师正在闲坐,行路人于是向师父讨教人生之道。行路人问:“大师,如果你在匆匆赶路,突然天降大雨,你被淋成了落汤鸡,躲到寺庙,是否会开心?”
大师答道:“当然,我庆幸的是雨夜也有瓦遮头。”
行路人又问:“大师,如果你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你是否会开心?”
大师答道:“当然,我庆幸的是我没有的只是朋友,而不是我的性命。
行路人再问:“大师,如果你被赤脚医生拔掉了好牙,留下了坏牙,还笑得出来吗?”
大师答道:“当然,我庆幸的是去掉的牙,而不是我的内脏。”
行路人不甘心地追问:“大师,如果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还会高兴?”
大师微微一笑:“当然,我庆幸的是生命之路已经走完,我将走向另一个开始。施主,人生就在你怎么去看待罢了。曾有两位黄毛小儿向窗外眺望,一个啼哭,因为他看到的是满目的泥土;而另外一个则笑了,因为,窗外正是满满的星光,仿佛天空长满了灯。前者持着一种灰色的心情,看到的便是满目的灰,暗淡无光;而后者则越过阴霾的山地,看到了万点的星光。心态的不同,才导致了眼前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啊。”
但行路人还是茫然:“大师说得轻巧,日子总是苦痛,不会一直像十五的月亮,圆满怡人。”
大师颔首笑道:“我曾与弟子之间问答,可供你参考一二。”
大师曾经问众徒弟:“我不欲问十五圆月日如何,我只是想问,十五日以后如何?”
众徒弟:“吾等不知。”
大师笑曰:“十五日后,日日是好日。”
行路人问,“为何说十五日以后日日是好日?”
大师答道,有一诗正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十五日之前,众弟子也许并未发现,日子其实很美好,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大师知道他们没有用心领悟,便以十五日花好月圆夜以后问他们,有了如此美景,往后岁月如何?无奈弟子劣根,还是不懂,有皓月,难道天天不是好日?只要持着一颗感恩自然的心,一种豁达的心境,其实,人生的日日,都是好日啊。
行路人点点头,“诸事可以看做乐事,然而我还是免不了在生活中发脾气。”
大师说,“无烦,请听我讲个故事。”
禅宗慧能喜种兰花,一日外出布道,吩咐弟子好生照料寺庙内的几十盆兰花,弟子允诺。但无奈半夜狂风暴雨,将几十盆兰花摧骨折头,无一幸免。弟子心中惶恐至极,生怕禅宗回来责骂。
禅宗慧能归来以后,只是笑笑摆摆手,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他说:“生气何益,我又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
大师说,“并不是有了月才去享受美好的日子,慧能也不是为了兰花才感到身心愉快,而是两人有了一种恬淡豁达的心情,观察到了生活的乐趣,人生才是真正的快乐啊。施主之所以去生活,并不是为了生气啊。”
大师和行路人两种不同的眼光,把人生分成了两份。在行路人看来,一切事情都是无法理喻地难受,而大师用淡定睿智的眼光,告诉世人背后的“好事”,只要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忧愁就不会“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了。
人生好比一场旅行,沿途有愁云惨淡,也有春风十里。如果我们的目光总是停留在灰色地带,那么下一趟的美景就无法欣赏。相反,假如我们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情,即使到熟悉的地方,也能寻觅那开遍的姹紫嫣红。因此,怀着一颗乐观的心,看世界上所有的事,无论顺事歹事,都会变成好事。
开开心心活一生,自自在在随到老。乐观的心,是快乐的必经之途。人能够活的安详、宽容、无所挂碍,全在心态,全在看世界的角度。任凭微波轻澜,还是惊涛骇浪,乐观者总能从容驶过,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悲观者却常常在小风小浪中退缩。原因是大浪来袭,乐观者总能安慰自己:“这一切终究会过去。”而悲观者一味哀叹:“这一切怎么还不过去?”几个字的差别,折射出南辕北辙的两种人生。
大部分苦恼的人,并不是烦恼无从解决,而是自己的烦躁,将问题的苦痛增添了几分或者几倍。实际上,他并不是遭遇了世界末日,而是自己内心,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黑洞。而生活中许多坚强的人,在山雨欲来的时候,仍然面对乌云展露笑容,因为他们知道,乌云背后,是阳光,是彩虹。
乐观的心,将使你永葆年轻,保持感恩,保持豁达。
换种心态,换种角度,会发现人生的不同,也会活在不同的人生里;还会发现,原来世上所有的事,都会变成好事,载你到另外一个境界。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但却如长途旅行中扎脚的小石头,让我们难以承受。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一个玩笑般的眼神,一个比眼神还要轻的触碰,抑或昨日、前天、大前天甚至时间更早的一个小得罪,却让你心上长了刺儿,在此次遇见“仇人”的时候隐隐作痛。你难受,不能忍耐,夜夜难眠,想着如何报复,让对方也要尝尝哪怕你痛苦的一半。然后,人们会更痛苦地发现,当年自己那么耿耿于怀的事,在对方眼中,却毫不为意。
其实,过往云烟只不过是生命之轻。曾经瞬间消逝的生活,就像昨日看过的云,没有重量,也就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无论它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有着怎样五彩的变换,给多少人留下了美丽的回忆,但毕竟只是回忆,于今日的生活,并不复存在,也就实际上没有分量了。若是知道如此,又何必对人生的“轻”不能承受?
一位信徒请教高僧:“大师,我生来就脾气不好,总给身边亲友带来伤害,自己也无法好受,请问如何正心?”
高僧笑了:“这脾气是天生的?贫僧倒是想看看,天生的必定在你身上,可否告诉它在哪里?”
信徒摇摇头:“现在还没有,但是它躲在我身上,等我生气的时候,它就会自动跑出来。”
高僧大笑之:“依照你的说法,这脾气平时倒是不在,只有在生气之时才会出现,这明明不是天生的。只是因境而生,是你不能控制的问题,怎么能把问题推脱给生你的父母呢?既然它不是天生的,那就是可以改正的。正如你可以让它出来,你也可以让它回去。”
信徒听罢,深觉有理,躬身道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