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自大妄为,让他懂得了佛的宽广,我们也需要在双手合握的一招一式间明白佛的清明。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无论社会怎样浮躁,我们自己也不可以浮躁。战胜浮躁的关键是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盲目攀比,不要羡慕别人,更不要唯利是图。倾听自己的声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而不要随大流。让自己的心简单起来,内心的浮躁自然烟消云散。
世人总是唏嘘,世事无常,苦乐无果。殊不知,世界的运转不能为世人操控,上天也许翻手为云,但众生却不能覆手为雨。我们的双手,就有如我们的内心,摊开收拢,世界也不会为之改变,所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唯有当我们真正完全接受时,我们才明白一切的好与坏都只是自己的分别。遗忘那些尘世的云烟,抖落那些人间的恩怨,好山好水好人生,把山水当做知音,人间哪里还有烦恼。
佛理修行是重在内心的,唯有内心自在,才不会在苦等无果中失意。伤痛也好,欢乐也罢,都不过是掠过心头的一抹云彩,内心的淡定,才是如水般沉浸的深厚。
双手合十,是对上苍赐予的感恩;双手合十,是对万物共生的敬畏;双手合十,是对大千世界的赞誉;双手合十,是感悟生命的悲喜,双手合十,是保存内心的修行。
苦难过后,便是大好晴天
对于世间的纷纷扰扰,佛曰:要放下,勿执着。可在面对困难时,佛却告知人们应该迎难而上,此间区别为何?事实上,对于世间万物,佛无论主张放下抑或执着,都是为了让苦难成为过去,若在这其中挣扎不清,才会陷入真正的泥潭与深渊。人们唯有知道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并等到一切皆成过眼云烟,眼中的世间才会永久晴朗且美好。
我们无法推翻走过的人生之途,也无法预知即将呈现于面前的将是何种情形。待到苦难降临时,大多都忍不住选择躲避与逃离,空想过去的一切都可重新再来,甚至想要命运能为自己安排另一条人生之途,可这一切只能是徒然。若人们从未发觉苦难会给自身带来怎样的改变,亦未发觉自己能在苦难之中收获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旧时有个佛陀,在看遍炎凉世态、人间疾苦之后,甚觉人类在这其中受了许多无谓之苦,便希望能寻求一个方法为人类解脱。
于是他在大树下苦修了多年,却依旧无果。虽然修行其中所受的苦难难以计数,可是他并没有想过放弃,更是在磨炼中更加坚定了要达到目的的决心。为此,他甚至不思茶饭,所有的心思都用于寻求方法当中,身体自然日益消瘦。
一日,一个牧羊人经过树下,看到正在禅坐的佛陀枯瘦如柴,问他为何如此消瘦。
佛陀便把事情的起因与发展一一诉说给牧羊人听。
听完佛陀的言说,牧羊人取了一碗羊奶递给佛陀,并实实在在地对他说:“我并不是修道之人,并不懂得其中玄妙,但我懂得世间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先把身体保养好,才有力气去做其他事情。”
说完,牧羊人便赶着羊群离去了,离去之前,还不忘嘱咐佛陀好好生活。
牧羊人的话语令佛陀陷入了沉思,他仔细地将过往自己的行为思考了一番,才发现陷于苦难当中时,自己并没有正确地区分何事是可放弃的,何事是该坚持的。
从此之后,他每天积极生活,虽然还是在大树下参禅打坐,却会定时定点去吃饭。度过了许多修行所带来的苦难之后,佛陀便顿悟得道了。
在佛陀顿悟之后,他不忘拯救世人的初衷。于是四处游历,向众人传道解说,他的说道很有寓意,因此受到大家的欢迎,纷纷投在他的门下作为门徒。不久之后,他就因为得道且普度众生而名扬天下。
一天,有个饿极了的流浪汉昏倒在佛陀的门前,门徒给他喝了水之后,流浪汉清醒了过来,却还是没有力气说话。这个流浪汉一直在嘴里嘟嘟囔囔,门徒以为他内心定有许多痛苦要向佛陀诉说,便把他带到了佛陀的禅房。希望佛陀能给他讲道,以减轻他的痛苦。可佛陀一看流浪汉的样子,就知道他是饿极了,而不是有什么苦楚要说,便对门徒吩咐道:“去端饭菜来,他现在需要的不是佛法,而是食物!”
佛陀对于人生苦难的顿悟是在几乎丢了性命之后才豁然开朗的。在苦难面前,人们不可执着于一物,因为这会使人忘却生命最本真的模样,亦会遗忘人最基本的方向与追求。
人间处处是修行,我们总在迷惘之中犯下本不应该犯的错误,或嗔怒、或贪念、或痴愚。人们总是在欲念的洪流中丧失自我,变得不和善且不满足,最终被贪念牵扯着脚步。而苦难也总是从这些看似细小的事物里,积累发芽,在遮挡了生命之光的尘埃中越发扩散,直至对我们产生影响和威胁。
生命滚滚红尘之中总会被尘埃沾染,有些是前尘孽事,有些是今生恶果。在得道的佛家眼中,今生不过是三世轮回中的一趟短暂的旅程,正如我们所遇到的苦难一样,终会成为过眼云烟。或许苦难会让人在一时之间灰心丧气,但在我们战胜之后,便会发现,正是因为历经了如此多磨人的苦难,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安稳现今。
世间许多人,因为无法忍受苦难的折磨,最终选择了躲避放弃。在此之后,看到当日坚持下去的人之成功,便会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其实,生命向来都是平等地对待众生。苦难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人们总是要在百般坎坷的折磨之后,才能看到阳光照射大地的光芒。而亦正是这些挫折,才使得阳光更加灿烂。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唯有在一心向善中,生命的光辉才得以显现。人们在万恶面前,只有保持纯净的初心,放下该放下的,承担该承担的,在苦难的磨砺中成长,才能领悟生命,参透人生。
苦难是经过岁月磨砺后的沉稳含蓄,是历经世事变迁后的从容淡薄,是先使身体得到自然的洗礼从而进一步荡涤内心的过程,更令人变得强大的动因。因而说,苦难过后,便会是大好晴天。
矢心不渝,菩提在前头
人生于世,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世界广阔,面对如此纷繁世界,想要拂去心上的尘埃,用清明之眼看世界,并不容易。为此,人们必须敞开心怀,即使环境逼仄,也要心存善念与美好,坚定自己的原本的菩提之心。
释源禅师在山下茶舍休息时遇到一个满面愁容的年轻人。
期间,释源禅师见他不停地叹气,还自言自语道:“人生如此坎坷流离,我这样苟且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释源禅师又观察到这年轻人在太阳底下晒得满头大汗,于是走上前去,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水壶,倒了一杯清茶给这个年轻人。
可能因为确实饥渴难耐,年轻人接过杯子后,马上就喝了起来,可才喝一口,便把口中的茶水全吐了出来,并大叫道:“什么茶啊这是,竟然这么苦!”
释源禅师笑笑道:“这可是上好的铁观音,是我从禅院出来前,特地去茶园里摘的,怎会没有茶香?”年轻人疑惑地皱眉说道:“可确实是没有茶香。”于是,禅师便吩咐店小二,再送一壶沸水来。
沸水送来后,禅师再从包裹里拿出茶包,这次年轻人看到了茶叶在沸水中上下游动,还溢出了阵阵茶香。年轻人刚想端起来品尝,看是否会像刚刚的茶一样苦涩,却被释源叫住,释源简单交代了句:“施主稍后再用。”便提起水壶,又往茶杯里倒了些沸水,茶香更溢,如此反复操作5次,整个茶室都充斥了茶叶的清香,年轻人直直称叹。
释源这才告诉年轻人:“茶叶的冲泡和人们的心境是一样的,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亦都是不一样的。一杯简单的茶水,仅是温水和沸水,就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别,更何况是人生不如意之事。施主不妨放开心胸,凡事看开,自然心安。”
年轻人沉重地点了点头。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曾抱怨过生活。
世上一切名利浮华,都是短暂易逝的过眼云烟。待到繁华落幕,人们最终都能体味到日升月落、云卷云舒所带来的舒心与美好。凡人想要享受到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带来的快乐,就必须使自己的内心淡然大气。因为,想要看透红尘就必须要有掌握全局的大气,并且拥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淡然。世间万物纷乱缭眼,人们必须在反复的面对与承受当中,一步步累积经验,最终学会坦然微笑,修炼自己的心性。
世间每个人的降临,都是在特定时空里的因缘际遇,生命从来都是生灭有继,聚散有时。谁人都不必为之烦恼,只需淡然接受,只要凡人可保持内心清净,终将会有好的事情降临。无论当下面临着多么难以越过的挫折,只要人们能保持内心安谧,不去惶恐不安,顺其自然地待一些时日过去,回首观望,便会发现在这其中,我们始终保持了本心的淡然与安定。
佛曰:须有坚、诚、恒之心,有此心方能有大定,修大行,成大果。
天空能装下蓝天白云、风霜雨雪,大地能承载高山河流、盆地海洋,我们若能拥有坚定的恒心与诚心,定能似天空和大地般拥抱万物,与宇宙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