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在急水滩。”如果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首先就要想办法使对方解除心理武装。这就如同紧紧闭着的河蚌,越急于打开它,它闭得越紧。如果暂时不去理它,它就会解除心中的武装,一会儿自然就开了。
中围古代的大臣向君王劝谏是非常讲求技巧的,因为在君权高于一切的封建时代,如果稍有闪失就可能会身首异处,家破人亡。《战国策》里《触龙说赵太后》篇,可谓是诱导说服方式的典型。触龙知道赵太后不愿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并且对去劝谏的大臣大发雷霆,所以,触龙拜见赵太后时根本不谈人质的事,而是先从自身年老体弱说起,请求太后给自己的孩子以照顾。说自己的爱子之情,使太后心情放松,然后和太后聊天谈太后远嫁其女,同情太后久不能见其女。最后慢慢诱导,使太后意识到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其实是爱他,是让他以后因为国效过力而受到国人的尊重,是为长安君以后执政着想。触龙紧紧抓住了赵太后爱子之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设身处地地从赵太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长安君着想。终于让太后心甘情愿地送长安君赴齐国做人质,使得赵国得以借齐国之力化险为夷。
其次,“钓言”的关键在于掌握扬长避短的策略。一定要运用诱导的言辞使对方吐露真情。因此,要善于观察对方的为人,以及他的权谋得失,知己知彼,然后依照规律而行事,伺机使用最能打动对方心理的语言诱导对方。比如苏秦使用“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游说方针,说服了犹豫不决、想投降秦国的韩王,使得自己合众抗秦的主张最终得以实施。而战国时郑国的烛之武则以“厚邻而薄己”的利害分析,不仅使要消灭郑国的秦穆公回心转意,并且留下杞子等人帮助郑国。真可谓“巧言胜过千钧力,利舌强于百万师”。
再次,真正的“钓言”高手在努力获悉对方真实想法时还懂得隐蔽好自己。因为,你在观察别人时,别人同时也在观察你,一定要避免“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因为和周瑜是同学,遂自告奋勇去吴国刺探军情,结果却反被周瑜利用,害得曹操误杀两员大将。蒋干之所以中计,就在于他只顾钓周瑜之言,而没想过自己同时也是别人的“诱钓”对象。
在竞争激烈、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当然不会再发生因没有弄懂领导意图而脑袋搬家的事情,但要想发展自己,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展示,从而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还真得要仔细倾听领导的“弦外之音”。因为深谙“见人且说三分话”的领导们,已经习惯了“话到嘴边留半句”。所以,做下属的只有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凡事设身处地地为领导着想,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
大部分领导都不喜欢直言不讳、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下级,也不喜欢完美无瑕的意见,更不喜欢妄自尊大、居功自傲的下级。杨修因三番五次地识破曹操意图,在曹操面前妄自尊大而被杀害。而霍士之所以能成为威尔逊时期的副总统并长期得到威尔逊的信任,就在于他能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思想灌入威尔逊的大脑,使总统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这些计划,加以完善并付诸实施。如果杨修能换种方式,采用霍士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见不着痕迹地转变成曹操的意见,而不是恣意妄为地和曹操逞才斗能,相信他不但会善终,还能有机会助曹植一臂之力,使陈思王有机会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负。杨修妄自尊大,高傲自负不但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得他所扶持的曹植才志难抒。造成这种悲剧的正是杨修自己,确切地说正是因为他没能掌握“钓言之道”。
所以,鬼谷子才说言谈中运用“钓言”的技巧得当,符合对方心理,就一定能探得对方真实的想法。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了,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以静制动以静待哗
鬼谷子言:“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他这里强调的,实际上就是“以静制动”、“以静待哗”。因为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所谓以静制动,是指在静中做好一切应敌准备,以自己的安定、镇静来应付对手的浮躁不安,乘势借力,化引对方,待对方失去重心后以“全力”发之。苏轼也曾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美军“绿盔部队”所有战士都明白三个不成文的规则:第一,永远镇定;第二,永远清楚自己的方位;第三,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位,也要显得镇定。
在突发事件面前不惊慌失措,在重大变故面前能处变不惊、镇定、持重,正是古往今来众多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成功的品格。拿破仑曾有一句名言:“除非是报告非常好的消息,否则,就不要来吵醒我。”
能静者需要做到“三要”要:心定、心细、心静。“心定”即把一切统统放下,听任事态发展。“心细”指遇事要谨慎周密,细心观察。“心静”,则指思想集中,全神贯注,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能专心致志排除一切杂念。遇刚则柔,遇软则硬,及时了解对方的虚实变化,恰当而合理地处理对方的攻击,虽受大力攻击或突然袭击,仍能平衡稳定、毫不动摇。
轻举妄动就会丧失主动权。遇事惊慌是最容易坏事的,因为心越慌,神志就会更加不清醒。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静静地观察,要不动声色。
以静制动并不是不想办法对付,而是在心里静静地盘算。因为张扬、冲动,容易露出痕迹,容易让对手窥探虚实,这样只会让自己吃亏。所以聪明的做法是先观察事件的发展趋势,待情况明了时才作回应与反击。比如知道老板要降自己的职位时,如果立即惊叫,只会让早就觊觎你职位的人提前下手。这时还不如装作不知,立即找新工作,等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后才宣布另谋高就,便可化被动为主动,全面胜出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一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中午他准备到一个小饭店吃饭,于是就把马拴在饭店附近的一棵树上。正好这时来了一个绅士,他也将马拴到农民拴马的那棵树上。农民说:“我的马还没有被驯服,会踢死你的马的。”绅士不听,还是将自己的马和农民的马拴在了一起。然后二人都进饭店吃饭去了,不一会儿就听到可怕的马的嘶叫声,绅士的马被踢死了。于是,绅士就拉着农民去见法官。要求农民赔自己的马。在法庭上,农民对法官提的任何问题都闭口不答。法官说:“他是个哑巴,我不能作判决。”绅士忙说;“他刚才还和我说话了呢。”法官问绅士农民说了什么,绅士就把农民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法官听后对绅士说:“原来是你没有理,农民已经事先警告你了,可你不听,农民没有责任赔偿你的损失。”这位农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动声色,让绅士自己说出农民对他的警告,这样远远比自己说出更令法官信服,并得到法官的支持。
“动”和“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对矛盾,从“动”的表象中找到“静”的本质。静心好像一湖平静清澈的湖水,不以石击之难见波澜。高明的棋手若能使自己保持心态平衡,则对手的任何举动都会了然于胸:用不变量、不动点、不变规律等“静点”作为突破口,表面上保持“静”的态势,暗中观察对手的行动,及时调整部署,做好准备。当自方处于劣势时不气馁,居上风更需沉着,不被对手所迷惑,也不被对手暂时得胜所激怒,冷静审视对手的进攻、防守规律特点,找出薄弱突破口,甚至卖个破绽,使敌方信以为真。正所谓:引则动,动有隙,隙可击,得机便强力出击,以静制动,使对方措手不及,如此必胜无疑。
成事之谋
办事切忌冒失,不计较后果。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先投石问路,看对方反应如何,以便观察和探测到对方的心思,然后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关的策略,从而找出应变之道,把事情办成。
反道而行,驾驭对手
所谓“反其道而行之”,是利用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谈和行动。比如,在言谈中说反话刺激对方,观察对方的反应,从中得知真情。在做事情时,走一走与目标相反的道路,就像鬼谷子说的“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孙权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方法。三国时,曹操吞并荆州,打败刘备,然后企图一举吞并江东。诸葛亮为推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来到东吴面见孙权。舌战群儒一番之后,由鲁肃带着他去见孙权。鲁肃叮嘱他,千万不能和孙权说曹操兵多势大,诸葛亮微笑着答应了。哪料见了孙权,诸葛亮即大谈曹军的兵力之雄,他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军,合起来不下百万之多!”孙权大吃一惊,忙问:“这里有诈吧?”鲁肃在旁边一个劲给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装作没看见,又具体分析了一番,得出的结果是曹兵超过了百万,最后他说:“我只讲百万,是怕吓到江东人士呀!”孙权又问:“那么我是战还是不战,请先生帮我决断吧!”诸葛亮说:“您应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决断,如果自认为能与曹操抗衡,那就该及早和他断绝往来;如果自认为敌不过,不如听从众谋士的意见,投降曹操。”孙权有点生气地反问:“照您这么说,刘皇叔为什么不投降呢?”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说:“田横,齐国的一个壮士而已,尚且能守节不辱,何况刘皇叔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么能甘心投降呢!”诸葛亮这句话显然小看了孙权,孙权立刻脸色大变,怒道:“刘皇叔败军尚不投降,我堂堂东吴怎肯受人控制呢!”至此,孙权被诸葛亮的反话“激”了起来,下定决心抵抗。不久,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就正式形成了。
诸葛亮知道孙权是个有为之主,所以故意把曹操说得十分强大,然后一步步激起孙权的斗志,最终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反其道而行”的谋略,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更是屡见不鲜。
犹太富商约瑟夫1835年投资了一家保火灾险的保险公司,这种投资并不需要马上出钱,需要的是投资者的承诺。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不少投资者慌了,觉得这种投资亏大了,纷纷愿意以低价转让自己的股份。这时候,约瑟夫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其他股东的股份统统买下。为此他把自己经营的旅馆卖了,算是一场大赌。随后,约瑟夫派代理人去纽约,如数赔偿了客户,因此而信誉大增。虽然约瑟夫把保险金额提高了一倍,但还是有很多新的客户投保,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他从纽约带回来的钱比他带去赔付的钱还要多。这次火灾让约瑟夫净赚了15万美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良机。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产品夸耀得完美无缺,以此博取消费者的信任。可是,也有一些企业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自曝家丑”的方式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
一天,日本各大报刊同时刊出了明治糕点股份公司的“致歉声明”,大意是这样:因操作疏忽,本公司最近生产的一批巧克力豆中,碳酸钙的含量超过规定标准,请购买者向销售点退货,公司将统一收回处理,特表歉意。据这家公司事后统计,为区区这点小事来公司或向公司各销售点退货的顾客并不多,但明治公司却因此而声誉鹊起,顾客更愿意购买它的产品了。其实许多人都知道,碳酸钙多一点对人体并没有多大影响,所以顾客都不愿为此劳神。明治公司对这件事如此认真,兴师动众,无非是在表白企业对待产品的求实态度,并借此提高产品的可信度。
与此相类似的例子,发生在日本的美津浓体育用品公司的身上。在该公司生产的运动衣口袋里,无一例外都有一张这样的说明书:“这件运动衣在日本是用最优秀的染料、最优秀的技术染色,但是我们仍觉得遗憾的是,茶色的染色还没达到完全不褪色的程度,还是会稍微褪色的。”在日本,“美津浓”一度成为体育用品的代名词,可想而知该公司是享有怎样的盛名了。
在铺天盖地的产品广告都在大肆宣扬产品优点的时候,上述两家日本公司却自曝缺点,反而赢得了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使企业扩大了产品销路,大幅度地提高了效益。
记得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词是这样的:左、左,向左,当世界都向右的时候,向左……为什么世界都向右的时候,我却偏偏要向左呢?这看起来是多么荒唐、多么不合情理。而实际上,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富含辩证法的精神,在现实中往往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设计细节,进言成功
鬼谷子告诉我们,言说谋略都要提前设计细节。急中生智固然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但不应该作为一种追求。我们应努力做到的,是控制谈话中的细节。通过细致的准备,最大限度地提升进言成功的可能性。
优孟是春秋时有名的戏子,深得楚庄王的宠爱。楚国贤相孙叔敖死后不久,优孟在郊外遇见孙叔敖的儿子,发现他竞沦落到砍柴为生的地步。优孟决心帮他度过难关。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特制了一套孙叔敖生前常穿的官服,细心模仿孙叔敖的一举一动。一天,楚庄王在宫中大宴群臣,优孟穿着孙叔敖的官服走了过来。楚庄王远远一望,误以为孙叔敖复活,惊讶不已。及至近前,才看出是优孟所扮。楚庄王想起孙叔敖,感慨地对优孟说:“你若有孙叔敖的才干,我愿意拜你为相。”优孟不以为然地说:“那又有什么好处,死后连后代的生汁都保障不了!”接着,他把孙叔敖儿子的状况如实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听后,幡然醒悟,下令召孙叔敖的儿子入朝,加官晋爵。从此,孙叔敖的儿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优孟并不是直接劝谏楚庄王,而是花了大量精力,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对楚庄王进行旁敲侧击,使楚庄王明白了“人走茶凉”这一做法的危害性,从而帮助孙叔敖的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
倘若优孟不是采用上述的方式,而是凭着一股义气,向楚庄王慷慨陈词,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要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首先要做到鬼谷子所说的“己欲平静”,万万不可产生急躁的心理。尤其在危机重重的时候,当事人更要平心静气,关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