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可喜的是,业界一些领先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已经有了较成功的尝试。1993年开办的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定位于“为出行人提供交通信息服务,以司机和乘车人为核心目标听众,以交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外围听众;以市内交通为主体内容,以大交通为辅助内容,立足本市,兼顾国内外”,至今每天听众280万人,年广告创收6800万元,居广播界之首。而同样专业化的定位于在校大中专学生和出行人的北京音乐台奋起直追,和交通台打起了擂台,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2001年该台收入4000多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曾由衷感叹:北京广播电台是中国广播的希望。随着我国鼓励发展大城市私家轿车的政策的推行,居民轿车拥有量的增加,以及大都市市中心房价飙升,城市居民住地向市郊转移,上下班途中时间的延长,广播听众市场有持续上升的趋势。2001年全国广播广告收入18.27亿元,增长率高达20.28%,超过了电视的6.19%和报纸7.67%,其中北京、山东、浙江都超过40%,这给广播的专业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02年1月1日,国内首家旅游专业电台“浙江电台旅游之声”开播,说明广播业又在悄然开始新一轮更为细分化的专业改革。找准市场,找准听众,中国广播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广播专业化的成本相对电视低廉得多,我认为当前广电业的类型化改革应该优先发展,大力扶植广播业。
实施类型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广电业类型化的过程与整体结构优化的过程几乎同步展开,内外并举,这既是一个战略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从指导思想到办台模式、经营方略都有待变革。当然,这当中最复杂的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人事的变动。除此之外,实施类型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精办节目,走向主持人中心制。
实行类型化改革后,栏目是主打,节目主持人则是灵魂。各专业频道、专业台自制节目一般将会以新闻和谈话类节目为主,其余节目则大量依靠制播分离后的社会力量提供,由节目主持人进行串编等二度创作。但无论哪种节目,主持人都将成为真正的核心。要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必须大力培养权威型、明星型的主持人,逐步从目前制片人主导制转向主持人主导制。主持人不能再只是名义上的“主持”(甚至只会照念、背稿子),被动服从制片人和编导,而要成为节目乃至频道真正的“灵魂”,统筹自己的节目,策划、包装节目。创办品牌节目、专栏也要围绕主持人进行。没有成功的主持人就没有成功的节目和成功的频道(电台)。
这就需要我们抓紧时间培养大量的、能够胜任的主持人,塑造、培养明星主持、权威主持(特别是新闻类、财经类节目)。类型化实行主持人核心制,必将对主持人的知识积累、个人魅力、表达能力和洞察力等综合素质和驾驭现场、驾驭整个节目的能力提出高要求。而我国广电业专业人才原本紧缺,能胜任专业化办台要求的主持人更是不多,如何解决是当务之急。
尽快成立独立的、权威的受众调查机构。
类型化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分层和偏好的调查基础上,办台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市场权威、公正、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需要一批独立的、权威的调查研究机构(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为电台、电视台提供权威、公正的受众调查和对节目、频道、电台的专业性的评估,以便电台、电视台制定节目和广告的经营策略。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当数量的服务性的、经营性的专业性媒介调查研究机构。目前仅有的一些调查机构通常也多数停留于一般的收视率、收听率调查,受众媒介接触率和一般的效果研究阶段,而且多由媒介自己组织进行调查,调查的专业性和细致程度也不够,调查结论缺乏公正性、客观性,从而缺乏可信度。
对媒介目标受众和广告客户目标消费群的分层以及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日常性的、大量的调查和精确分析基础上。有关研究表明,未来数据调查可能深入到个别受众收视信息,详细到每分钟的收视资料,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制作节目和吸引广告客户。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调研提前在节目制作或购买之前进行,将重点从收视率、收听率之类的后期调查提前至播出前的预测性调查,从简单地看受众“是不是”听或看,转而至深入分析受众“为什么”收听、收看,从而调整、确定自己的节目定位和制作、经营策略。现在国内电视台的受众调查大多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收视率调查,这是远远不够的。且受众调查应该贯穿节目、频道的策划、定位、播出前后的整个过程,而现在许多电视台的频道、栏目的定位、改版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收视率上不去,再匆忙撤换、改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难以培育出品牌栏目的重要原因。
建立独立、权威调查机构,培养受众研究的习惯,培训受众研究的人才,进行科学、系统、精确的调查,将受众研究和节目制作、经营方略紧密结合是类型化改革必须做的工作。
制播分离,集约经营。
结构优化和类型化改革同步进行,在内容改革的同时也必然经历新的利益调整、分割和平衡的过程。外部整体以大的集团化集约经营方式进行,内部类型化的专业型电台、电视台规模通常较小,自制节目量不大,以串编节目为主,成本将大为降低,人员较为精干(一般少至3-4人,多至10余人,即可办好一个专业电台,专业频道人数较之以往也会大为减少)。
实施类型化改革,从经营出发,制播分离就不可避免。关于这一点,在下一节中将详述。
建立工业化、现代化的节目生产体制。
要实行类型化改革,必须改革现行的小作坊式的小生产方式,建立工业化、现代化、流程式的系统的节目生产体制是必由之路。拿时下风行各电视台的影视剧来说,从生产和播出角度看,据发布的《中国电视市场研究报告》透露,2001年全国及省市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达2000多集,只有15%可以产生效益,85%持平或亏本;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2年11月11日),中国电视剧全年申报量达到2117部41459集,批准立项1603部32178集,实际投入拍摄的只有698部14429集。
如此低的生产率和盈利率,说明节目策划、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程度太低,成本太高。
与制播分离相应,改变节目策划、生产的决策、实行流程,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机制已是时不我待。
成立节目交易、交换的经营性中介机构,构建和活跃节目市场。
广电类型化,节目需要量很大。节目需要量大和节目供给不足的矛盾在一个时期内还将很突出。一方面电台、电视台需要购进或交换大量节目以供播出,另一方面境内、境外制作公司,独立制片人又有大量节目需要交易。现有的交易、交换市场很多方面还欠规范,而且由电台、电视台直接面向各公司购进节目,速度慢,周期长,交易成本高。为了构建和活跃节目交易市场,规范节目市场的有效运作,可以考虑尽快组建一批经营性的中介公司,作为电台、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之间的中介商,扩大交易规模,加速节目周转,增加节目供应量,包括供应制作公司的原创类节目,也可组织各台已播出过的自制节目相互之间的交换,以及建立庞大的节目库向各台发行已购进版权的各类新老影视剧等,同时可以逐步引进、学习如美国“辛迪加”在市场调查、谈判、购买等方面成系统的节目交易运作机制。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
如前所述,频道专业化是全球电视的潮流,也是中国的实际需要。这既表现为中国受众日益明显的分众化,也表现为中国绝大多数商品的小众化取向,经销商需要专业化频道作为他们的宣传窗口。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频道专业化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我国频道专业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同质化很高
频道设置雷同。目前,中央以及省(市)两级电视(包括省会城市)台的频道设置基本上是新闻、财经、体育、生活时尚、文艺、戏曲、影视剧等7种,连频道的名称都大同小异,极少有特色的频道。
栏目设置雷同。新闻频道是全国电视台的支柱。新闻是最多变的。但全国的新闻频道的栏目几乎一模一样,新闻联播、新闻动态、热点追踪(或叫热点传呼、新闻聚焦)、新闻透视(或叫透视新闻、新闻调查)、新闻纪录等不一而足。
节目雷同。一段时间,全国都放一个题材。比如电视剧,4年前,全国都是清宫戏,两年前,全国一片反贪反黑片。2003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烧”遍全国所有屏幕。
就是说,频道、栏目、节目缺乏特色。哪个栏目一炮打响,哪个节目一夜走红,马上响彻神州大地,红遍神州大地——大家都跟着仿制。
重播率很高
每一档节目几乎都重播一次以上,白天节目(除财经频道外)都是晚上节目的原版播出。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重播三四遍已是寻常事;而影视频道中,一批经典老片,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一年内重播了多少次已难以计数。
频道专业程度低
比如各地都设有财经频道,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频道,它应该以投资者为主。但中国的财经频道都是以消费者为主,所以,除了财经内容外,大部分都是商品消费节目,包括商品供销信息、精品名品指南等,还播放电视剧、体育赛事。特别是在当前频道多、节目源少的情况下,大量的时间是靠影视剧填补,大量的广告收入也来自影视剧。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每晚黄金时间播出3集电视剧相当于填补了10档到12档电视节目的时段,而目前黄金时段的广告收入一般占全天广告收入的一半以上。难怪有专家指出,现在的频道化名为专业频道实际上都靠电视剧撑着,这又从另一面加剧了节目的雷同化。
总之,从我国专业频道的节目构成、目标受众看,目前的专业频道基本上都是准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