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19300000024

第24章 法学教育的终极性价值:培植法律信仰(4)

第二,法学教育价值观滋生于工具主义法律观的土壤之中,并受其强烈影响。工具主义法律观植根于强调社会等级、宗法制度和忠君孝悌的正统封建思想,将法视为役使臣民的工具,镇压人民的手段。在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工具主义法律观根深蒂固,即使在西方法学的权力制约、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等现代法律观传入中国以后,还长时间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广泛的影响,包括法学教育领域。工具主义法律观对法学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对培养对象的“政治素质”的强调。例如,清末的政法学堂是附设于“课吏馆”之内的“仕学速成科”,担负着对在职文官的培训之责。遵循“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的教育宗旨。“它的目的并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富强的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忠于清帝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掌握刀把子人才”的观念一度是法学教育的主导思想。如1964年1月24日教育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颁布的法律专业四年制教学方案规定,政法工作干部的素养为:“(1)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好的思想修养、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2)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中关于国家和法的基本理论,具有中外政治和法律的历史和现状的知识,熟悉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杨振山教授对此曾指出:“新中国的法学教育不仅未摆脱‘官本位’的阴影,反而通过‘专政工具’的理论将学习法律进入仕途、掌握统治权的观念加以正当化、合法化,导致许多法律工作者不仅未确立平等、自由、正义的观念,有的甚至视法律为‘掌中之物’,成为其为所欲为的凭借。”第三,法学教育价值观对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吸收的偏误性。我国法学教育在素养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观念性的误区。误区之一是把成文法则的讲授看成是教学的中心,将法律知识的传授作为核心目标。

因此,与素养教育模式相比,既缺乏对法律规则背后精深原理和法律规则创造方法的学习,又漠视了与法律相关人文知识的教育。误区之二是把对规则的注释和案例的结合当成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以实习这种“自我体验”的方式当成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甚至是惟一课程。此种观念之下的法学教育模式既不能达到理论素养所欲达到的对学生理论素养教育的目标,也不能实现职业素养训练学生法律技能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与孙晓楼所描述的清代幕府中的师徒传授方式,在观念上极为相似。“他们(师爷)所教授的不外以大清律例为教材,教授的方法,只限于法律专门名词之用法,律文意义的讲解,和裁判方法的大要;他们那种教育的目的,只在期望他们的徒弟似的学生,能够造成咬文嚼字地办理诉讼案件的刑名师爷罢了。”

二、法学教育价值观重构的时代必然性

如果说,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能够适应法律“工具主义时代”需要的话,那么在“权利法律化”的今天,此种教育价值观已成为严重束缚法学教育发展的羁绊。面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社会法治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法学教育价值观重构的时代迫切性日益凸显。

1.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知识经济是以人类最新科技和知识精华为基础,以无形囊括、超越、制约有形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这一基础性的地位使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也是法学教育发展的动力。法学教育的创新首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文本讲解轻实践技能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原理揭示、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学习、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被动型的教育价值观为主动型教育价值观。因此,以学生内在素养为核心,将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价值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法学教育对知识、技能、思维、道德和信仰的价值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

2.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社会法治化趋势的必然。在当代中国,法治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法治国家也已成为我们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法治化的进程固然离不开制度性的“硬件系统”的构建,但更需要法治精神这一“软件系统”——对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权利平等观念的确立以及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因为这是推动法治制度性硬件良性运行的关键。正如孙晓楼先生所言:“一国法律教育的得失,有关于国家法治的前途。”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将为法治国家的长成提供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强劲的精神动力。法治对法治精神培育的需求,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要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换,摆脱意识形态和官学化观念对学生政治素养的过度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治国之才的新型教育观。

3.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面对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而提出的关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发展,即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这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保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三是公平发展,即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分配财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人类与自己利益的关系,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为适应可持续发展对具有广博的环境、经济、社会知识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持续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意识、社会公正意识、伦理道德意识的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学教育必须更新观念,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权利观念、公平观念、秩序观念,能够协调经济、环境、人口、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

4.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所谓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与趋势。从形式上看,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冲破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隔离状态,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内容上看,全球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领域沟通、交往和联系的加强。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全方位、高层次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和法律与域外的经济、文化、教育和法律等全方位的碰撞、吸收、融合的过程。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我国法学教育惟有重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所作为。

三、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知识经济、社会法治化、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对当下法学教育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对人才素养价值观的挑战。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两大法系的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价值观的趋同,也正是这些挑战使我国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任务迫在眉睫。当代法学教育主导价值观发展的趋同态势昭示着法学教育只有实现它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职业道德价值和信仰价值才能回应这些挑战。因此,重构我国法学教育价值观就必须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职业道德价值和信仰价值为根本。具体来讲,我国法学教育应该树立以下价值观:

(一)素质教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价值观,是指法学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为贯穿教育始终的教育理念,即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法学教育应当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的提高。法学教育在法治建构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担负着为法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重任。法学教育只有树立素质教育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感觉,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专门的知识,具有灵活的思考力和说服、交际能力,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意识,掌握尖端的法律和外国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的敢于追求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勇于为法治理想而献身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二)人权教育价值观

人权一般是指属于人的或关于人的权利,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无理剥夺或转让的权利。人权是当代社会最高形式和最具有普遍性的权利。法学作为“神事和人事的知识”自然将人权囊括为自身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德国学者卡尔·恩吉施曾说过:“几乎没有一个其他的文化领域比法律更近地关乎人类。所以,存在着与诗歌,与艺术,与音乐没有活生生关系也能生存和生存着的人类。但是,不存在不处在法律下而生活,一直与法律无关,不受法律调控的人。”因此,关注人权、保护人权是当代法律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个法律人应当具有的崇高理念。

法学教育树立人权教育价值观,将人权保护的思想纳入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权意识,造就人权的忠实捍卫者是摆在我国法学教育面前的迫切的现实任务。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可见,法学教育以人权作为教育理念也是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共同体教育价值观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职业意识和价值追求的职业群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确立和发展是法治生成的主体性条件,它不仅在组织上支撑与维护法治事业,而且还对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而,法律共同体是否存在直接关涉法治理想的实现程度。从历史上看,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法学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卡尔·卢埃林曾对法学教育训练学生的过程作了这样的比喻:有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跳入一片荆棘丛林弄瞎了眼睛,当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无法看见时,就拼命跳入另一片荆棘丛林使光明重现。法学院的学生们就像那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法律的丛林里目无所见,只有大胆重新进入才能恢复视力。这个比喻说明了学生刚刚接受法学教育时,对法律世界是茫然无知的,经过法学教育机构独有的专业训练机制,学生获得了解读法律世界并与其他法律专业人士达成共识的能力。法学教育要求学生“只去看学科所要求看的东西,别无他顾,这可被理解为关闭与法律职业无关的知觉、直觉、情感和其他官能的高度痛苦而又非自然的过程。正是由于关闭了官能,法律职业的范例才得以发展,通过交流而获得的共同的视觉才成为持久的现实。正是这个过程,隐伏在卢埃林从失明到复明的比喻的背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的获得依赖于法学教育的价值观,如果法学教育没有树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教育的观念,各教育机构采用不同的办学理念,教师聘用采用不同的资格,办学资格没有统一标准的话,那么,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背景、职业技能、思维方式乃至品德、人格方面将大相径庭。因此,造就法律职业共同体,起步在法学教育。重构法学教育价值观,建立统一的法学教育机制是法律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四)开放型教育价值观

现代社会,由于高科技信息交流手段的发展、共同伦理基础的形成和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认同,全球的联系日益加强,涌现了全球化的浪潮。正如茨威格特所预言的那样,“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法律家,很可能还有其后各世代的法律家将面临法律生活前所未有的‘国际化’的局面。”法学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树立开放型的新型教育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开阔胸襟的新生代的法律人。法学教育树立开放型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比较法的研究和教学,也有助于法学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在法学上,特别是如同在法哲学、法律史、法律社会学和比较法出现的情况一样,只有超越本国现实法律规范之上的研究才能够称为科学。”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法学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开放型教育价值观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新型教育价值观。

(五)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

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是以对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为核心的价值观,它以“批判的、人文主义的和自我发展为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与文本主义价值观相反,它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因而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强调人文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它要求注重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能力的培养,反对将现存规则体系作为真理灌输的知识储存式的教育目标;它主张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对人本化的追求,反对学术霸权;它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的法治人格——集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法律信仰于一体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我国法学教育应当以人本主义价值观取代文本主义价值观。

知识传授的误区及其调整

一、知识传授的误区

传统上,传授知识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从教学目标拟定、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几乎都是以知识传授这一中心而展开的,通过知识传授我国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一批的法律学子。然而,理性地分析我国法学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显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亟须调整。

(一)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矛盾与阻隔

同类推荐
  • “关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九卷)

    “关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九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本书收入胡适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二十多篇,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胡适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0万年前,一支名为“藏象生命体”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它们发现这里是茫茫宇宙中罕有的生命天堂;这个星球的陆地、海洋、天空,充满着美丽、丰富、不可思议的生命。它们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这些外星生命仍然寄生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它们是经络与灵魂的混合体,它们让人类对宇宙深处的秘密有着神秘的感知——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本书是一本教育随笔。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师生学习与成长等内容。全书分为爱心花圃、草根教育、等待花开、守望麦田、烛光摇曳、我思我在六辑。
  • 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

    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

    对于主持人而言,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堪称主持人最重要的“武器”。从逻辑层面来研究主持人语言,既将此类研究大大推向深入,同时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无疑具有开拓意义。此外,主持人队伍曰益壮大,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也越来越成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既熟悉主持工作又精通管理,还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人来攻克。
热门推荐
  • 十二门论品

    十二门论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焚天剑圣

    焚天剑圣

    不争来世,不求前生。只愿以手中三尺青锋,诛仇敌,灭神魔,活个今生逍遥。
  • 进化金身

    进化金身

    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灾,使一年轻人在生死危机之时,发生变异导致进化!成就进化金身!变异虎王!变异白蛇,双头变异蜥蜴!纷纷出现!世间一片大乱!“我们武者修炼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所能达到的成就!你一夜之间,便能达到!凭此!你就该死!!!”“不。。我宁愿不要金身,只要能保证大家生命安全!”哼!从今天起,我不但是进化者,还是一名名符其实的武者!“小子,你要永远记住,外练筋骨皮只是内练一口气的基础,只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也就是天人合一境界后,才能永恒于天下!”
  • 不起眼百夫长的养成方法

    不起眼百夫长的养成方法

    “伟大的葉,我是您的守护者,请倾听我的请愿.......”徐逸颠簸了一年,看着身边的少女已经变成她最坚实的后盾,自己惨白的双手也长出茧来,反而自己笑了一下。“这个世界就让我们两个这样去拯救吧!”
  • 夺岳

    夺岳

    五岳全开,五剑齐出,天下之争,天道震动……“瞎子”少年齐云霄为长安书院天下行走……各大势力的夺剑之争正式打响……
  • 带着崽崽追星去

    带着崽崽追星去

    被父亲逼迫交出大学通知书,将自己十八年的努力成果拱手让人,赵思嘉逃了,毅然决然。四年后,国际设计大师赵思嘉悄然回国,跟随的还有一个三岁大的小甜宝。曾经的辱没一夕之间全然被撕破,偏心的父母,抢占名利的妹妹,害她失去所有的她统统要一份不漏的拿回来,萌宝助攻,事半双赢。“赵小姐,你貌似还欠我点东西,利用完就想逃,在我贺新舒这里从来没有这规定。”“什么?我还。”“还欠我一个孩子,一个家,还?今夜就还。”
  • 我的青春限量版

    我的青春限量版

    他是一代富家,却是不良少年。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学生,却无意冒犯了他,知道了他不为人知的秘密,既然他不能杀她,那么又会横生出什么事情呢?
  • 黑暗窒息

    黑暗窒息

    我有一辆可以拍照回放的黑暗车,可以在所有人、????身边看他、它做任何事而不被发现,我的棺材可以囚禁灵魂,
  • 三嫁姻缘:腹黑王爷的娇宠

    三嫁姻缘:腹黑王爷的娇宠

    滚滚江河流逝,漫漫画卷展开,看那上京才俊多风流,录其风云传万代。一座开满桃花的逍遥城,一个失去记忆的女子于满园芳菲中邂逅了一个宛若嫡仙的男子。一场桃花梦,三世桃花约,几番缠绵,几许情深。只是当她沉溺其中,满心欢喜,却发现原来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美梦。梦醒时分,满腹心伤,她狼狈逃离,遇见了白衣胜雪的他。山林竹园,他静心相伴;幽深涯底,他舍命相护。当记忆苏醒,所有的真相解开,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缘分早在最初就已注定。原来不是所有的欺骗都是为了伤害,谎言虽假,深情非虚。回想当年春回日暖,桃花初绽,他们初相识。一场花嫁,几段恩怨,个中纠葛,细细品。。。。。。从十几年前的岭南王府灭门案开始,各种谜团,步步杀机。两代人,几段爱恨情仇,最后的真相到底如何?情节有悬念,偶有小虐,但主打温馨甜宠。不是小白文,主角配角智商在线。
  • 小帅求职记

    小帅求职记

    王小帅,大四毕业生,小个子,娃娃脸,运动装。站在大学校门口,幻想着迈出大门就是晴天!可这个又复杂又简单的社会能让他顺利迈开第一步吗?走向社会的他又该怎样应付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