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小学放学很早,下午3时半左右就回到家了。但美国有一条法律,就是13岁以下的孩子不得在家独处,这缘于爱护孩子的考虑,所以家里没有保姆的美国家庭,会让自己的孩子课后参加学校的一些课外活动,以打发时光。美国家长对孩子平淡得多,任其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家长很累、很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中国家长抓紧对孩子投资。我老师的孩子,除了参加学校的书法班、作文辅导班外,他还琢磨着再让孩子参加一个校外英语辅导班。在我看来,这似乎已经不是一种兴趣了,而是一种责任。
在北京,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于是学而优则奖已成为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良方。我的老师说,他的孩子原来学习不太好,夫妇俩给孩子立下契约:只要能考满95分以上,每次奖一件新玩具或者50元钱,结果学校考试频繁,儿子连连夺魁。
而在美国,家长给孩子礼品从来不以学分相威胁,孩子只在圣诞和生日时有希望得到自己念叨一年的礼物。
肩负着如此沉重的重压,孩子们尽管无望无奈,但他们并不是一只羔羊,他们用尚不成熟的思想进行着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反抗。于是几乎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学校里,都发生过学生因厌学而出走的事件;因不堪学习重负而自杀的事件;学生对学校的感情由淡漠变成憎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位11岁男孩的文章:我最喜欢唱一首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歌谣:太阳当空照/僵尸对我笑/骷髅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要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
妈妈问我为什么要炸学校?我想都不用想,以歌代言:上学真苦恼/书包压弯腰/睡得迟/起得早/功课多得没完又没了。
半数教师存在心理障碍
在残酷的应试教育竞争中,教师也是受害者。2000年放寒假前,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
这个课题组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采取国际公认的SC1一90心理健康测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测验,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从心理有问题的教师分布上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男教师。据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受调查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检测教师有较强的自卑感,与匣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他们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耗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也觉得寒酸。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工作太劳累,其中37%的教师反映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校长们则反映,如今上级的检查太多太滥,教师心力交瘁。在受检测者中,被拖欠工资的农村教师达到三成,最多的一个就被拖欠上万元。
检测后还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增多,也与此有关。
谁来起诉应试教育下的公然违法?
法规,原本就是权威的化身,然而在应试教育病人膏肓的当今中国,高层教育部门多年来制定的各种法规,遭遇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
发表于《中国青年》杂志1998年第11期的《谁来起诉应试教育的公然违法》一文,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秋迟发出的尖锐诘问。
1998年初,当北京市宣布小学升初中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时,街头巷尾,窗前灯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话题。一些本来就无力择校的学生家长们心里似乎得到了一些平衡;而一些有能力(财力?权力?甚或兼而有之)者则在些许焦虑之后仍然坚信:办法还是会有的。
果然,一些已经停办初中的公办重点中学很快便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也未可知;语序不同,耐人寻味)的形式开始了初中招生的运作。成百上千的考生云集考场,去面对比高考录取率还要低得多的筛选,去经受比小学毕业考试还要难得多的综合素质测试。十几页的考卷,五花八门的试题,异常激烈的竞争风景恐怕未必这边独好。
一律免试就近入学,自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但不知那些一未免试、二不就近、已经置身于一律之外的孩子们,究竟是这项新举措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也许,我们的智慧还不足以解其惑,那就让我们回到素质教育这个笔下、嘴边、横幅、报端、人们谈论多年、早已不是新闻的话题上来吧。
有多少规定就有多少空文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便已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
十几年来,在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运作中,热点新闻不断:高收费,择校生,课业重,排名次,假文凭,滥发资料,作弊成风,语文教学每一项都牵动着社会的脉搏。
10多年后,当我们回首审视来路,我们只能这样评价:素质教育的推进更多的是体现在提示和新闻关注上。为全面实现教育列车向素质教育转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规。这些法规如果能得到严格执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可能处在一片和谐的阳光下。可惜的是,门窗紧锁。这些庄严的法规正在应试教育的蜗穴中受着公然的蔑视和践踏。
《国家教委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1993年3号)中规定:
作业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莛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吸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测毫),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得以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规定得相当具体,但在实际上几乎是一纸空文。小学阶曼的规定只在部分学校得到执行,相当数量的小学三、四年夏学生的作业量已达每日2小时,这还是初中入学考试名义匕被取消之后。而到了初中学段,由于中考的强大威慑,作此量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初2以各年级的学生中午要交作世,放学回家再赶作业到夜里10点、11点的绝非个别。而℃量机械式抄写单词、课文、公式、习题的现象也相当普壹;错一罚十、罚百并不是新闻。
在上述《指示》中还规定:
必须保证学生在课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指导学巳自主地支配好课余时间。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事实上,除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节假日、寒暑假的辅导班(相当数量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主办的),学校利用假日的集体授课也已由屡禁不止到肆无忌惮了。反正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都在干,法不责众嘛!学生最冤的是周六补课。实行双休日之前,周六只是正常上课,现在可好,不但得不到双休日的调整,还得交一笔补课费,补课费比学费要高得多。
国家教委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1994年24号)是由各省、市教委(教育厅、局)转发并要求切实执行的一份法规性文件。《意见》中说:
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
这条意见是与1990年国务院批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相辅相成的。《条例》要求:
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尽管两个法规文明字确,但有谁理会它的权威呢?
在中小学,学校安排的课时量大致是8~10节/日不等。以40分钟/节计算,学生每日上课时间为5~6小时,加上写作业、预习、复习时间,势必超过规定(超过便是违法)。随着年级递升,学生的作业量与年俱增。进入高中,仅学校安排、布置的学习量总要达到10小时,毕业班则12小时也打不住。再加上难以估算的家教辅导、家长布置、自我加码,学生不堪重负。睡眠长期不足,近视率高,身体素质下降。初三、高三都要有体育会考,考不及格怎么办?弄虚作假,瞒天过海呗!谁敢料定,哪所中学的体育测试没有水分?谁又敢说,自己学校的体育成绩经得起认真、如实的重测?
各科周课时量是有严格规定的。但这种规定有很多学校根本不予理睬,随意加课是家常便饭。若一门课周加1~2课时,汇总到学生头上一周就是十来课时,再加上周六补课,周增课时就达到二十来课时。加课、补课是有课时费的,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在名次奖惩的刺激下,很少有哪科、哪位教师会少要课时,会少留作业。竞相攀比之下。学生自然身处夹缝之中,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奢谈什么兴趣培养、个性养成、特长发挥?惟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只有大学的录取通知单。在这条应试教育的峡谷中,哪里还有半点素质教育的阳光?
改革考试方法,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和次数。除高中阶段招生考试、高中会考外,废止其他年级任何形式的统考统练。
若拿这条规定向中国大地上的任何一位教师、学生或学生家长宣读,他们都会哑然失笑。从小学到中学,大大小小的统练,五花八门的达标统考,形形色色的模拟训练,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以文件形式发布统考通知,组织统一阅卷,成绩输入电脑,并排名张榜。
是谁在践踏教育法规?
那么,究竟是谁在践踏这些法规?他们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目的要这样做?他们又怎么敢、怎么能这样做呢?
一位有识之士说得好:素质教育是为人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正是这人为,造成这素质教育的法规蒙尘,素质教育的推进艰难。前不久一次素质教育研讨活动中,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说:应试教育的根子在社会,关键在教育主管部门。这话真是一针见血。
没错,社会对应试的需求是根子。家庭生活普遍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增加,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这本是好现象。教育的规模一时跟不上,高中、大学的校门成了热门,为应试教育准备了肥沃的土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本应大力推选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意识,并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遏止、扭转社会对应试的片面、畸形的需求。可惜,相当数量的教育主管干部,是以一种商人的眼光在面对应试与录取的供需差,以一种商业经营的心态抓住这一机遇,投入应试的角逐。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有利可图。有关素质教育的法规被践踏,学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很多地方,择校高收。费生屡禁不止,转而索性开禁。近两年来,某些省市陆续取消公办重点初中,意在扭转因学校差异带来应试竞争的状况。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重点中学的民办公助初中分校纷纷涌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文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那么,这些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民办学校,目的就只是为了育人了?善人突然多起来了,不知哪位民办学校校长敢以这种善人自居?说来奇怪,无论哪项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变革,最终总是学生倒霉。这不,原本的重点初中,改挂民办招牌,照办不误,你要上吗?可以,但要交高价。义务教育于是成了高价义务教育。民办公助的初中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一试、二试、1X1试、笔试),比当初的初中入学考试要难得多。为了应付这种考试,家长要大请家教,广延名师。考不上怎么办?可交赞助费高价之外的更高价!北京市规定:民办公助校7月1日前不得招生。但有谁听呢?北京一些重点中学的民办公助校已于五六月份进行了招生考试,仅报名考试费就三五十元不等,有的学校考生达数千人,少的也有七八百(仅招生考试费一项,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校长办公室内外人头攒动,周瑜打黄盖,你愿收,他愿来。这可是捞钱的好机会,谁肯放过?既然民办公助都由上级批准,这批准本身就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这些教育大法置之脑后,你今天还要限制招生时间,还有什么权威?
其实,以营利为目的的又何止民办校。公办校早开先河,择校生即是一条财源。需要一提的,是那些与票子生一齐涌人重点中小学的条子生。所谓条子生,就是靠某位领导一张纸条(甚或一声招呼)得以入学的学生。这些条子,很多都是教育主管所为。我们可敬的校长们,对国家大法可以视若无物,对方寸小条,却唯唯诺诺,凛凛照办。在这里,我们实在不愿列举某些校长那些隐衷难处,说出来简直有损他们的尊严,因为在党性和原则面前,那些难处实在蝇营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