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19000000063

第63章 真情

他紧紧拥抱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满脸的喜悦,喜悦得满面春风;她紧紧依偎在他的怀里,满脸的幸福,幸福得流着眼泪。他不是她的儿子,但比儿子还要亲。她不是他的母亲,但比母亲还要爱。这是一张照片,让人感动得眼睛发热的照片,我是在上海知青文化研究会的刊物《黑土情》的封面上看到这幅照片的。研究会的头儿翁德坤给我找到了这张照片的主人公王槐松,我们的采访在徐家汇附近的一家小饭店进行的。

没想到,我和王槐松还是老朋友,当年他是四师41团报道组的成员,他们的报道组署名“金沙”,在全兵团发稿最多,被我们称为“造稿机”,上海66年老高三的槐松自然是其中的主力。在兵团战士报工作时,我多次编过他的稿子,只是我们没有见过面。没想到,他当年写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而最感人的故事就发生他的身上。

槐松是1968年8月14日到41团的(金沙农场),第二天在一连办的新战士学习班上,他向指导员姜积模提出:“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能不能给我找一位老师?”他给槐松介绍了刘合池大爷和他的老伴张桂兰大娘。这老两口来自山东革命老区,刘大爷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刘大娘当过妇救会主任。不幸的是他们7岁的儿子死在一次村里的惊马事件中,为了走出伤心地,他们来到了北大荒。老刘在队里赶马车,刘大娘在家属队干活。知青一来,这老俩口更忙了,刘大爷每天起大早,为知青烧开水,尤其在大冬天,他天还没亮就起来点火生炉子。刘大娘把小青年缝缝补补的事儿都揽了过来。槐松拜他们为师后,每天早上都为他们家挑一担水,一有空就往他们家跑,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老俩口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山东老家寄来了花生米,槐松不来,他们都不打包。

半年后,槐松调到了团部,老俩口真有些舍不得,槐松也有些不放心。临走前,他找姜指导员,又安排了一个知青接了他的班。到了团里一有空槐松就往回跑,吃住在刘大爷家,他帮着老俩口干活,老俩口张罗着为他做好吃的,欢欢乐乐的亲如一家。让槐松难忘的是1971年初的那场大火,那天夜里团机关那栋知青宿舍突然着火,大家都去抢救一墙之隔的商店里的国家财产,结果十几个知青的被褥和衣物全部烧光。他们被安置到招待所住下,团里正组织人为他们做被褥。第二天早上,槐松还没起床就被人推醒,是连里的老聂开着胶轮拖拉机给他送来一条鹅毛褥子。他说:“这是刘合池老俩口让送来的,怕你冻着!”原来他们从广播里听说,团里的青年宿舍着了火,又四处打听,知道槐松也被烧了,连夜做了这条褥子,天一亮就送来了!临走时,老聂还对槐松说:“这条褥子老俩口用了多年积攒的100多只的鹅毛,可是个稀罕物,他们对你可比亲儿子都亲啊!”惊魂未定,从恶梦中醒来的槐松抱着这条鹅毛褥子,眼泪流了下来。他说,当时一起受灾的十几个知青一齐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感到自己因最早接受了亲人的温暖而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说到这儿,槐松很动情。他说自打那以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工作的变动,我辗转于黑龙江、上海等地,搬了五六次家,那难得的成套的家具、电器和日用品都送给了别人了,惟独这条鹅毛褥子我还使用着、珍藏着。虽然在近十年里刘大爷、刘大娘相继去世了,但是有这条珍贵的鹅毛褥子相伴,他们对我这颗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滚烫的心,却始终温暖着我。

和鹅毛褥子一样珍贵的还有一件贴身小棉袄,那也是刘大爷一家给槐松做的。他说,天寒地冻对我们这些从南方来的知青是一大严峻的考验。黑龙江的风很硬,穿的衣服一有缝隙寒风直往里窜,搅得你周身寒彻。我就很不适应这样的气候,每天冻得关节疼,走路一瘸一瘸的,因寒而闹胃疼更是常有的事。大爷大娘先后为我备了狗皮帽子、狗皮裤子。更难忘的是,他们得知我在团里经常加夜班,又为我缝制了一件帜身小棉袄。为此他们动用了有限的按票供应的棉布与棉花。小棉袄缝制得非常合身,穿在身上不仅暖和还舒服,直到回到上海,每到冬天我还一直穿着它。就是穿着这件小棉袄,在北大荒的漫长冬夜里,槐松扶案写作,创造着写稿发稿最多的兵团记录。也是穿着这件小棉袄,在上海阴凉的冬夜里,槐松完成了国棉八厂建厂70年45万字的厂史材料。一件普通的小棉袄伴着他渡过多少不眠之夜。

对父母似的刘大爷和大娘,槐松总是很依恋。在团里,每逢年节,尽管团部热闹非凡,他总要回连队陪他们老俩口渡过,他用欢乐排遣老人的寂寞。有一次为了赶回去,他趟了七个多小时半膝深的大雪,走了三十多里路,终于赶上了除夕夜和老俩口一起吃年夜饭。1975年冬天,槐松带着热恋中的女友回连队去听取他们的意见,老俩口高兴的不得了。在热情招待之后,又把他们送到公路边等回团部的客车,刘大爷怕他女朋友冻着,又脱下自己厚实暖和的貂皮帽子给她戴上,自己在寒风中冻了两个多小时。槐松都结婚几十年了,每每提起这件事,他爱人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

十年北大荒的生活让王槐松经历许多风雪严寒,又感受了人间真情的温暖。1977年7月,他接到了调令,就要打起行李回家的时候,他迟疑了,他最不放心的是谁来关照刘大爷老俩口今后的生活,他们越来越老了。老人看出了槐松的心思,便说:“机会难得,你安心走吧,我们会有人照顾的!”槐松想起,刘大娘在山东老家有个侄子曾想来农场工作。他替老俩口给农场写了报告,要求把侄子调来照顾他们。在槐松的调令到来之后,刘大娘侄子的调动问题还没落实,他找到了农场领导说:“他的调动问题不解决,我是不会走的!”在他的一再敦促下,终于在槐松调走前解决了侄子调转问题。在槐松离开农场的三十年里,是这位侄子照顾老俩口的生活,最后为他们送终的。但是槐松和他们的联系并没有断,在老俩口在世时,每逢春节和中秋,他都要为他们寄糖果和月饼。在刘大爷去世后,他们一家还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每年节约500元,给刘大娘寄来,一寄就是十三年!

寄钱寄物也表达不了对亲人的思念。1998年7月,槐松又回到了分别了二十一年的金沙农场。到了场部他又急不可待地回到当年他工作的连队,在见到刘大娘的那一刻,双方都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快步上前紧紧拥抱,在场的场工会周主席拍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这就是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那幅珍贵的照片。在刘大娘家,槐松还看到挂在墙上的许多他们一家的照片。1978年槐松结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结婚的照片扩放成12寸的彩照给刘大爷和刘大娘寄去,因为是他们第一个批准这个姻缘的。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将孩子的百照、周年照和合家欢的照都寄来。现在这些照片都挂在刘大娘家的墙上,槐松对大娘说,我们自己都没有好好保存这些照片,真是谢谢了!大娘说,天天看着这些照,我的日子也过得有意思!

农场热情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他们问槐松有啥要求,他说,请刘大娘和我同吃同住。大娘第一次坐上小车、第一次住上宾馆、第一次参加宴请,第一次和领导一起开会……槐松临走前,她说:“孩子呀,这几天,我得到了从没得到了的东西,我就是死了也知足了!”她抱着槐松说:“你是我最孝心的儿子!”槐松说:“娘,你和大爷回山东老家时,一定到上海看看,我和妻子孩子等你们!”可是大娘没有实现母子团圆的愿望,于2003年6月去世了。说到这儿,槐松流下了眼泪。

槐松平静了一下心情,他说,北大荒天冷,但人情暖。正因为有了刘大爷刘大娘这样的真情,我们才能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的大树。回到城市里,比当年温暖多了,可真情少了,我们时常能感到一种寒冷,比北大荒还冷。这正是老知青经常集会,总想回去看看的原因。我们在怀念真情、寻找真情、呼唤真情,因为真情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去年的8月,王槐松怀揣着和刘大娘相聚的那张照片,他又回到了北大荒,又回到了金沙农场。他来到离老一连10里地的奶子山南坡的那片墓地,他找到了刘大爷和刘大娘的坟墓,摆上刘大爷爱喝的二锅头和刘大娘爱吃的糕点,又点上三柱香,他说:“大爷大娘,你们远方的儿子又来看你们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给我的爱,给我的最宝贵的真情!”

这时风吹松涛,如浪滚滚。

同类推荐
  •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苏历铭诗选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苏历铭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春上明月山(徐坤文集)

    春上明月山(徐坤文集)

    本书重新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精华,如获得2014澳门基金会举办的“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征文大奖的《澳门的云淡风轻》,被收入江西省中学生语文课外辅导读物的《春上明月山》,及其他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的作品,以及发表在《青年文学》封二的人物素描系列、《新年晚报》上的“清气乾坤”个人专栏文章。
  • 一隅芬芳

    一隅芬芳

    为引导全民阅读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房展,大庆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收集整理了三位读者的作品:张业隆的小说以自身三轮车夫的亲身经历为原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并挖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群体的生活百态,从底层人民的生活变迁反映时代及社会的变化。基于实际有感而发,苦涩而又乐观,辛劳而又执着,简单却不肤浅,普通却又非凡;杜天明的古体诗词曲赋以家乡的一草一木和厚朴情怀为创作源泉和动力,题材广泛,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自身的心路历程;管庆林的自由体诗歌结合自身生存状态,记录经历中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身被生计所缚,心在自由飞翔,充满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浪漫主义情怀。
  •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见个面,通个话,或经人介绍握下手,通报姓名,打了声招呼,那就算认识了。有个性的,印象可能要深一些。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淡忘的可能也会很快。可若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或是走进他的内心,让他的睿智、聪慧、感知和你的思想一同碰撞,那就不太容易了。于是,有人总结出探入一个人内心的捷径:认识的,多交往,勤探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于言谈举止间捕捉他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没见过面的,就要读他的文字,从他的文字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学识,修养,体会他的思想情感。我和杨涛的熟悉,就是属于后者,是通过她的文字,让我们心有感应的。
  •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热门推荐
  • 天涯不归

    天涯不归

    一个美艳魔女,一个逐世枭雄,一个痴情浪子,一个血雨腥风的江湖,一段孤星逐日般的爱恨纠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呼过瘾的科学知识

    大呼过瘾的科学知识

    许多人认为,科学知识就意味着枯燥、晦涩、艰深,它们只存在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和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大到宇宙的构成、生命的起源,都可以用轻松有趣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大呼过瘾的科学知识》就是一座能让读者探索未知、增长见识的科学知识宝库。在这里,作者将带你见识各种奇葩的科学问题,开展各种奇妙酷炫的科学实验,让你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玩转科学知识,冲顶智慧之巅。
  • 名人的嘴

    名人的嘴

    还有一种名人,绝不逞口舌之快,还时时刻刻地告诫自己不可把话说得太精彩、太明白,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格林斯潘,被誉为是仅次于美国总统的二号人物,甚至还有人说,美国谁当总统都没有关系,只要有格林斯潘就行。他一打喷嚏,全球都要下雨!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先生的散文作品集。
  • 鬼女闹翻天

    鬼女闹翻天

    敢毁我容?我弄死你!正当她坑无良爹,打黑心娘,虐心机妹,玩得不亦乐乎时,皇帝一纸圣旨,要她嫁人。嫁的是个双腿尽残的瘫子王爷,年纪一大把不说,还各种高冷狂拽耍酷,顺便附赠一个别具特色的新婚第一夜!遇到这种人,某女很想说,大叔,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暮雪之花

    暮雪之花

    你可曾想过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有花朵盛开。作品描述了一对少男少女间纯洁的爱慕之情,最终却在风雪的埋没中成为了徒劳。
  • 都市超品龙帝

    都市超品龙帝

    「十万追读,无敌爽文」五年前,他人人唾弃,如狗一般的活着,更被家族抛弃,杀害丢入大海!五年后,他却携戮魔杀神之力归来,誓要讨债复仇,无敌天下,谁与争锋!
  • 飞越雪域之巅

    飞越雪域之巅

    她以凡人之躯和一柄刀,行走于妖域、人间和神域,以不惜命的无畏前行,以如初的温暖纯善守心。他自雪域翻山越海而来,十年间如长风行过万里,在微尘世界里寻得的谜底,是万千风景都不及你。
  • 旧日年少

    旧日年少

    16岁的罗西,走狗屎运考进了重点高中。对于她来说,这算得上是自出生以来生活给她开的最好的玩笑了。本来她以为,在这里她会平静的度过三年的时光,跟自己的好朋友,好伙伴一起学习、苦恼、努力、惆怅,然后平平淡淡的考离这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学习,然后平凡的生活。但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旧事不曾饶人,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她也慢慢的褪去了青涩,走上了痛苦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