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只是反映就业结果的一个指标,还可以考查扩招通过相对就业能力对就业地区分布、就业行业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等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层面的影响。
一、扩招、就业能力与就业地区分布的变化
在第二章中,通过京城比、北京比和东部比3个指标反映了该校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及其变化的状况。本章采用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东部比与北京比这2个指标来反映扩招对该校大学生就业地区结构变化的影响。
1.全国扩招与该校毕业生东部比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到,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与全国扩招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以形式为re=a+bS(re表示东部比)的一元一次函数方程来模拟两者的关系。
(1)全国本科生招生总规模与该校北京生源本科生东部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以1996~2001年全国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2000~2005年北京生源本科生东部比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方程式。
re=99.99+0.00S
(0.075)(1330.227)(0.01)(——0.189)
R2=0.009 F=0.036
结果表明,该校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全国本科生招生总规模是正相关的,但关系非常微弱,几乎是无关的。也就是说,前者几乎不受后者的影响。
(2)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非北京生源本科生东部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e=97.223——0.105S
(3.881)(25.049)(0.042)(——2.495)
R2=0.609 F=6.226
由回归方程可知,非北京生源本科生对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变化反映比较敏感。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非北京生源本科生东部比就会下降0.105个百分点。从判定系数和检验值来看,模拟效果较好。
北京生源专科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0%的水平,与全国专科生招生规模的变化无关;同时,非北京生源专科生只有两年数据,不再做出分析。
(3)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与该校北京生源研究生东部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e=92.314+0.549S
(6.133)(15.052)(0.584)(0.94)
R2=0.181 F=0.884
根据回归方程式,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北京生源研究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上升0.549个百分点。但判定系数和检验值都表明这种相关性不强。
(4)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与该校非北京生源研究生东部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e=98.521——0.075S
(2.451)(40.193)(0.233)(——0.320)
R2=0.025 F=0.102
与前面的情况相反,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非北京生源研究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下降0.075个百分点。但这种相关性也不强。
可见,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下降对于东部比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从回归方程看,随着全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北京生源的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是上升的,而非北京生源的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却是下降的。这表明除了以人力资本存量为基础的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资本对就业结果也有重要的影响。从检验值看,效果不是特别好,即通过扩招反映出来的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对于东部比变化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就业地区选择受到社会资本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把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分开使得毕业生样本数量减少,从而使模拟效果较差。但模拟效果较好的一个模型则表明,非北京生源本科生东部比与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是反向变动的,即扩招反映出来的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与就业质量的下降是相对应的。
2.全国扩招与该校毕业生北京比的相关性分析
以函数方程rb=a+bS(rb表示北京比)来模拟两者的关系。
(1)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北京生源本科生北京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以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北京生源本科生北京比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rb=99.094+0.004S
(0.656)(151.11)(0.007)(0.592)
R2=0.081 F=0.35
这表明,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北京生源本科生北京比上升0.004个百分点。从判定系数和检验值看,模拟效果不好。
(2)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非北京生源本科生北京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以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非北京生源本科生北京比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
rb=60.776——0.062S
(8.733)(6.959)(0.094)(——0.662)
R2=0.099 F=0.438
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非北京生源本科生北京比就下降0.062个百分点,模拟效果也不好。
(3)全国专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北京生源专科生北京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专科生模型的回归方程。
rb=97.387+0.02S
(1.829)(53.255)(0.018)(1.088)
R2=0.228 F=1.185
可见,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北京生源专科生北京比上升0.02个百分点,但模拟效果不太好。
非北京生源专科生的情况由于数据较少而无法进行模拟。
(4)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该校北京生源研究生北京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b=91.082+0.286S
(6.437)(14.15)(0.613)(0.466)
R2=0.052 F=0.218
北京生源研究生的回归方程表明,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与该校北京生源研究生北京比上升0.286个百分点。从判定系数和检验值看,模拟效果不是太理想。
(5)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该校非北京生源研究生北京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b=95.392——0.526S
(4.277)(22.303)(0.407)(——1.292)
R2=0.295 F=1.67
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非北京生源的研究生北京比就下降0.526个百分点。判定系数接近0.3,模拟效果比前面的模型好一些。
与对东部比的影响类似,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下降对于北京比的影响也是比较复杂的。从回归方程形式看,对于北京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全国扩招与该校毕业生北京比的变化是正相关的,其中,社会资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而言,全国扩招与该校毕业生北京比的变化是负相关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子命题2.1.但从检验值看,模拟效果不太好,这说明相对就业能力对就业地区分布变化的解释力度不强。
二、扩招、就业能力与就业行业分布的变化
不同行业的待遇水平和工作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沿用第二章将大学生就业行业划分为高工资行业和低工资行业的做法,将招生规模与该校2000~2005年高工资行业就业的比例做一个相关性分析。
(1)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本科生高工资行业就业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以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本科生在高工资行业就业的比例作为因变量,做一个形式如rh=a+bS(rh表示该校高工资行业的就业比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rh=45.046+0.007S
(5.783)(7.790)(0.062)(0.115)
R2=0.003 F=0.013
单从模拟方程来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工资行业就业的比例有小幅度上升。但它无法通过检验,这表明实际情况与模拟结果的差距较大,扩招对高工资行业就业比的影响不是很确定。
(2)全国专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专科生高工资行业就业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同理,得到专科生模型的回归方程如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工资行业就业比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无法通过检验,其相关性不强。
rh=33.772——0.016S
(18.586)(1.817)(0.184)(0.084)
R2=0.002 F=0.007
(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该校研究生高工资行业就业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h=71.216——1.016S
(4.036)(17.647)(0.384)(——2.644)
R2=0.636 F=6.991
与本科生相比,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该校研究生高工资就业比具有较大的负相关性,即招生规模每扩大1万人,该校研究生高工资行业就业比就下降1.016个百分点。其判定系数达到0.636,t值和F值接近临界值,模拟效果较好。
可见,全国扩招引起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对于高工资行业就业比的影响不是很大,本专科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差,研究生模型的拟合优度还可以。从研究生模型的回归系数b值来看,两者是负相关的,即扩招会导致研究生高工资行业就业比的下降,这证明了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与就业结果的变化是一致的。
三、扩招、就业能力与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的变化
从就业的视角,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区别。下面考查一下扩招对体制内就业单位比例的影响,相关数据。其散点图显示,体制内就业比例与招生规模呈现双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做一个形式如rc=a+b/S回归模型分析,其中,rc表示体制内就业的比例。
(1)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本科生体制内就业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以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本科生体制内就业的比例为因变量,回归结果如下:
rc=30.726+2188.401/S
(12.145)(2.530)(871.115)(2.512)
R2=0.612 F=6.311
从方程式看,随着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体制内就业比是下降的,但下降速度越来越慢,具体数值由2188.401/S算出。这意味着,一方面,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单位的社会福利较少、社会保障条件较差,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失业风险;另一方面,体制内就业比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小。从判定系数和检验值来看,模拟效果还可以。
(2)全国专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专科生体制内就业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c=7.239+2197.223/S
(7.808)(0.927)(484.266)(4.537)
R2=0.837 F=20.586
与本科生模型相比,专科生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判定系数达到0.837.从回归系数b值来看,它比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对本科生体制内就业比的影响力度稍微大一些。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少的毕业生在体制内单位就业,但减少的速度也是越来越慢的。
(3)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该校研究生体制内就业比变化的回归模型。
rc=62.020+4.462/S
(4.036)(15.368)(30.061)(0.148)
R2=0.005 F=0.022
研究生扩招与体制内就业比的变化是负相关的,但无法通过检验,模拟效果较差。
可见,全国扩招引起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对于体制内就业比的变化是有影响的。但这种影响不是线性的,而是双曲线性的。在扩招的过程中,体制内就业比是下降的,但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即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下降对应于体制内就业比的下降,也就是说,相对就业能力与体制内就业比是正相关的。这证明了子命题2.1,即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决定着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全国大学生扩招从宏观就业环境的角度引起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进而影响该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这不仅从招生规模与就业率的关系模型中可以得到验证,还从招生规模与该校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分布结构模型、就业行业分布结构模型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结构模型中得到了证明。尽管有些模型无法通过检验、模拟效果较差,但能够通过检验的模型都明确地表明了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负面的,即随着进一步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与就业率的下降和就业质量的下降是相对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子命题2.1.扩招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就业结果的影响不同,即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对于就业结果的影响还受到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