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行远第一次去找袁仁庆的时候,是2004年8月。当时他所带的孩子中有好几个考上了六盘水的学校,其中有4个就考上了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当时袁仁庆任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的党委书记。蒋行远自然就为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发愁。这一发愁,自然就想到了要打学校的主意。这段时间,他的电话不断,先是****打来的,没说话,就在那头哭起来了。这一哭,蒋行远自然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他先是打电话挂了,再按刚才来的电话追拨过去,这样,电话费就记在了他的账上。这个世道,你想哭或者是听人哭,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电信部门不是慈善机构,它们的人员、设备、设施、以及场地都长得有嘴巴,公用电话的业主也是拖家带口的,这么多嘴巴都需要吃,谁送上门来,肯定就会咬你一口。
****从家里走了几公里的路才到乡里,从家里往乡里走的时候,双脚跑得比飞还快,但一到公用电话业主的门前,双脚的速度就变成了蜗牛的速度。她的内心很纠结呵,考上学校是自己多年来的梦,现在,录取通知书捏在手上,就是多年的梦捏在手上,但是她突然发觉这个多年的梦,是多么地烫手,就像多年来一直维持着她家生计的,刚烧熟的,拿在手中的洋芋。
扔掉是舍不得的,捧着又是一种煎熬。****先是把这事给她母亲讲,我们不难想象,母亲的内心肯定是多么的激动,但生活就是生活,有些人活得很滋润,有的人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重担。****的母亲属于后者。这一纸录取通知书摆在她面前,就如千万斤的重担摆在她的面前,不是担不起,吓都把她吓跨了。上学就要几千元的学杂费,她一辈子都没有一手数过那么多钱呵。最后,****的母亲做出了她的决定:给****500元钱,让她随同村上的姐妹南下打工。
就算是心狠,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决定。就是到现在,打工也是很多农村孩子不得不选择的一条出路。
她在公用电话业主的门前磨蹭了老半天,自己和自己做着斗争,是继续去麻烦蒋伯伯呢?还是独自走上打工的路。最后,她终于下了决定,即使是去打工,也要告诉蒋伯伯一声。她还给自己立了规矩,电话通了,坚决不哭,但是,电话一通,她却像大坝决堤般地哭了起来。
蒋行远回拨去的电话通了,****把话筒贴在脸上,哭声像洪水猛兽。蒋行远决意让她哭过够,****自然不会哭够,计时器一秒一秒跑得飞快,那是一个个扒子,拼命地扒着蒋行远的腰包。****使劲地忍住哭声,先是向蒋行远报告了她被录取的事,再是报告了她母亲的决定。蒋行远自然坚决反对她母亲的决定,又一个承诺许了下来:你只管上学,费用的事我来承担。
一诺千金。蒋行远这金口一开,接连着十多个诺言滚滚而来,这年,在他所带的孩子中,光到六盘水来上学的,就有十多位。于是蒋行远决定去卖他的老脸。
袁仁庆是蒋行远第一眼盯上的。之前,他先是把那十多张录取通知书拿到手里一一的看了,就数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的学杂费最高,也就数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的领导他不认识。在我们这个国度,天熟地熟、敌不得人熟,人熟好办事,这地球人都知道。但蒋行远没有退路,虽然在他手上多年积累下来还有点私房钱,但他的身后却还有一大堆孩子,每个孩子都张着嘴。
蒋行远先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袁仁庆这个人,别人给他的回答是:这人的脾气不好,心肠好。有了这个信息,蒋行远心里有了底:这样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脾气很好,心肠不好的。
蒋行远第一次走进袁仁庆的办公室时,心里是没有底的,但不管有底没有底,这一步他得走。多年来他对自己是非常的了解了,一旦有求于人,就要自己跟自己提一股气,就要对这件事的结果作最坏的打算。
蒋行远先是自己作自我介绍,袁仁庆问明来意,蒋行远就直截了当地说,为了孩子读书免学费的事。袁仁庆问一共有多少个?蒋行远说:四个。蒋行远看到袁仁庆皱了一下眉头,他还看见袁仁庆把头低下来,用左手去扶起自己的额头。蒋行远想,这些孩子,对谁来说都是一副担子,压在谁的身上谁都不自在,毕竟谁都活得不容易。蒋行远看见袁仁庆再次把头抬起来时,他已经作好了告辞的准备。但他却听到袁仁庆说:这是好事嘛,功德无量的事嘛!这下,蒋行远有点傻了,他没有想到袁仁庆处理事情来这么爽快,他见过这样那样的书记可真的不少,从村支书到一些权倾一方的书记,有几个不是打着官腔、摆着架子、变着法子折腾着别人呢?要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书记们,处理事情都这么果断,这么富有爱心,群众对书记们的意见会有那么大吗?
蒋行远激动得说话都变得口吃了,好的结果来得太快,就连蒋行远都不太适应。这么多年来,他适应了别人对他的白眼、冷漠、攻击、打压和冷嘲热讽,适应了一副肩膀扛起几十副承担的责任,现在有人分担了他肩上的重量,无论如何一下子都适应不过来。他就连怎么向袁仁庆道一声谢谢的事都忘了,就冒昧地问袁仁庆,这事就这么定了?袁仁庆说,就这么定了,开学的时候你把孩子们给带过来。
日子在蒋行远的手里过得很快、而在孩子们的手里却过得很慢,由于孩子们上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的梦最终还没有圆,孩子们就度日如年般地盼着。而蒋行远却要翻着脚丫跑其他学校,还得为上其他学校的孩子们找一条由好心人们用心铺就的一条出路,他还得日复一日地为这事奔波。
一眨眼,开学的时间就到了,他从电话本上翻出袁仁庆的电话号码,他得先给袁仁庆去个电话,这事,除了袁仁庆,没有谁替他办,也没有谁能够办到。
袁仁庆是被蒋行远的电话从外地喊回来的,当时他出差在外,蒋行远在电话里头又急得像火上了房梁,这是对孩子们一生的事情,蒋行远之前又和袁仁庆没有交情,自然就怕事到临头抓瞎。
袁仁庆赶回来的当天,蒋行远也揪着市文联的主要领导一同去到学校。他还恳求市文联的领导去一份公函,不管这过程如何,公函和人都去了,礼数就算走到了。他们一到学校,袁仁庆就组织学校领导开了一个简短的会,最让蒋行远没有想到的是,会议的结果是没有结果,校长老是强调学校的困难,千万不能开这个口子,扯了半天,会议最后是以袁仁庆的大发雷霆而结束的。蒋行远把袁仁庆在会上的结束语用刀刻在自己的骨头和心上了,此生此世没齿难忘:老蒋,你就把孩子给我带来,我看哪个人有本事把他们从学校给我赶出去,散会!
蒋行远的内心是百感交集,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作为书记的共产党员的担当,也看到了不能担当的共产党员,他更多地发自内心的内疚,要是自己有更大的能耐,比如说自己也是腰缠万贯的煤矿老板,这样的事情不就是数钱的事吗?但是,自己如果真的变成了煤矿老板,是否还有这份爱心?他发觉此时的自己好像变成了一块试金石,什么样的石头都可以从他的心上划过,都会留下痕迹,都会显出它本真的成色。
蒋行远把孩子带到学校学生处去,处长对这件事情非常为难:会议没有决议,没有形成文件,他自然就不好操作。处长把蒋行远拉到办公室的墙角,面授机密。其实这机密不是机密,就是要让蒋行远再去找一趟袁仁庆,让他在录取通知书上签字。蒋行远理解处长的难处,更理解袁仁庆的难处。在这时,他发觉作为一校党委书记的袁仁庆的难处并不比他的小,有一会儿,他发觉自己成了别人的难处的制造者,他内心有愧,但愧又不能解决孩子们入学的问题,他深知他和袁仁庆所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是一个打得很死的结,他们无法解开,他们所能做的,是从这一团乱麻抽出一两根丝来,让这个社会富有希望。
孩子们上学的事,最后以袁仁庆在那三份录取通知书上的签字,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个句号,肯定会给袁仁庆增添很多麻烦,蒋行远也清楚,他是这个麻烦的制造者。但他手上的这些麻烦,又是谁制造的呢?他不敢追问,更不敢一问到底。
蒋行远至今不敢说他和袁仁庆有交情,但从孩子上学的那一天起,他们却变成了熟人。袁仁庆也变成了蒋行远心中的恩人之一。
袁仁庆到六盘水市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后,对蒋行远的帮助就更大了。袁仁庆有时开蒋行远的玩笑,说是蒋行远的事迹感动了他。而事实是,蒋行远为经常为袁仁庆的所作所为所感动。
袁仁庆经常为蒋行远所带的这一帮孩子发起聚会,每次聚会,蒋行远和孩子们都是只管打秋风。蒋行远深深地懂得,这不是吃饭的问题,是在给孩子打气,是在向孩子们传递爱。蒋行远清楚,不是谁都能成为袁仁庆的座上宾的,在六盘水,袁仁庆是一位让人敬仰的人物,更是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人物,他能时常抽出时间来陪陪这些孩子,这些福分,一定是孩子们前世修来的。蒋行远记得,这些孩子开始来聚会的时候都不自然,全身好像长满了虱子。不要说是成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座上宾,就是成为他们那个村、那个村民小组组长的座上宾,他们都不敢妄想。这是一个多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就让他们不自在起来。而蒋行远知道,袁仁庆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对这帮孩子的爱护和关怀,一方面是对这帮孩子寄予厚望的。蒋行远也很清楚,这厚望不是要让他们成为什么样有杰出贡献的人,而是让他们知道人间有温暖,温暖中有爱,爱是一种力量,这力量大得就像种子,你不要小看一颗种子,那是有可能结出满山的果实的。
最让蒋行远有愧的是,自从他认识袁仁庆以来,就一个接一个的事情在麻烦着他。从孩子们上学,到一个名叫王良倩的女孩生病,乃至后来的诸多事务。特别是王良倩生病后,袁仁庆在这件事情上的付出。每当在王良倩的事情上,蒋行远想到一个词:幕后英雄。王良倩的病把蒋行远直接逼上了前台,王良倩的父母在医治王良倩的事情上几乎是束手无策,有些事情让蒋行远都看着难过,王良倩在生病治疗期间,她母亲还经常性地骂她。人们常说道骨肉之情,而骨肉之情真的落到地上,变成责任和拖累,又有几个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
蒋行远一边不断地从自己的腰包里掏他的私房钱,一边到处想办法。几乎是他无办法可想的时候,是袁仁庆最先给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援助之手一方面是经济的,他摔先从自己的衣服里掏出了1000元钱,你要说这是表率也好,还是别的什么也好,反正在你最危难之时,谁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谁就是有着大恩大德。一方面张罗为王良倩筹集爱心基金,在市委宣传部设置专门的爱心账户,并派出专人义务管理这个账户。再就是组织专门的爱心捐助活动。如果要说他想图什么回报,蒋行远内心清楚,袁仁庆图的回报只有一样,就是希望王良倩的病早日治疗,重新赶回课堂,去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回报这个充满爱的社会。
爱心基金建立起来,原来蒋行远一个人独自承担的重担,就有了无数的帮手。袁仁庆带领着他的团队,也加入了这个与死神争夺生病的战斗。蒋行远想,作为像袁仁庆这样级别的干部,亲自为一个贫苦生病女孩去张罗,去不遗余力地付出,换成别人,能够做得到吗?
有一句话蒋行远是流着泪说的,他说:因为他,袁仁庆被一些人无厘头地翻来覆去地告状,但他就是想不通,一个有爱心的人,怎么就会招惹那么多人的恨?难道这个世道就真的有一些地方是坏人当道吗?蒋行远说句话时,人几乎是虚脱的,好像他身上多年来积累起来的正气,一下子就要在一些人面前缴械投降,但我更有理由相信,对于蒋行远,这根本是不可能。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包括你付出爱。同样,任何事情都是有回报的,也包括爱。袁仁庆在这些事情上付出的代价和他所得到的回报,不只是装在蒋行远和一些人的心中,就算是装在一些中,心是可以作为田的,人们会因为爱,就在那片田里耕种和收获。桃李无言,但桃李也有用鲜花和果实说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