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行远曾经准备了一笔私房钱,原本是想用来回报开阳县冯三镇毛坪村坪土村民组的父老乡亲的。其实他的老家不是这里的,1960年10月9日,他和母亲、弟弟一并被下放到这个生产队,从那时起,他就把这地方当成他的家乡了。当时坪土生产队只有八户人家,三十来口人,整个村子没有一块水田,村子常年缺水。由于母亲常年生病,他自然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蒋行远记得,在他十二岁参加队上的劳动时,就连锄头都拿不动,是村上的叔叔、伯伯、大妈、大姐一手帮着他家熬过来的。他和他们一同劳动,总是被他们甩到后面,也总是每次都是他们重新回过头来,把属于他的活路完成了。最让他记住的是一个他称之为“三姐”的,这三姐只比他大四五岁,可是做起农活来,却是行家理手,她究竟帮他多少他已经记不清了,大恩不言谢,但她的大恩大德,蒋行远是没齿难忘的。她一直把她当兄弟看。人在受难的时候,就特别地珍惜和依耐这一份情意。弟弟就更没有劳动能力了,就只得去帮人放牛换碗饭吃。
日子就这样艰难地过着,在全村人的帮衬下,总算是熬到了1961年。但是,虽然前面的日子总算是煎熬了过去,后面的日子,却是他们一家更难越过去的坎。那一年,在整个村子闹上了大饥荒,就连树皮和草根都成了美味佳肴。他母亲就是在那一年被饿休克了。他和弟弟不知世事,以为母亲是累了睡着了,母亲全身的浮肿,他们也不知道那是浮肿,还以为是体胖。他和弟弟老是纳闷,母亲怎么睡觉老是不醒呢?也是这个村子里的好心人,发现他母亲已经不行了。那时的农村可不是有什么医疗条件的,人一生病,就得看你自身生命的承受程度。村上的人以为他母亲死了,决意在她上路时穿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就在给他母亲换衣服时,人们摸到了他母亲胸口还有一丝热意,继而又摸了一丝微弱的心跳。当时是谁,大喊了一声:人还活着!一个人就接着喊另一个人,说家里还有半碗苞谷面,快去拿来救命!就是那半碗苞谷面熬成的稀粥,救活了她的母亲,救活了他全家。蒋行远事到如今也不知道那半碗苞谷面是谁家给的,也就不知道谁是他家的救命恩人了。于是他索性把整个坪土村民组的父老乡亲都看成他家的救命恩人,从那时起,他就想着怎么去回报他们。
蒋行远一家人是1963年的秋季才重新回到开阳县城的。虽然他们一家人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他和弟弟又再次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学校,但他们娘儿仨的心早已留在了名叫坪土的那片土地,他们一直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把一个村子里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每一年蒋行远有一件必须做的事:回坪土去一趟,去东家走走、西家看看,看有在日子中过不上坎的,就伸手帮上一把。最让蒋行远心疼的是,亲人们越来越少,岁月带他们到了另一个世界。到现在,那三十多位亲人,剩下的也只有六、七位了。
有些人的恩情,他这一辈子注定是回报不了的。虽然他利用自己的专长,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在2001年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12万元的私房钱,但他发觉,他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心血用在恩人们身上。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帮更需要帮扶的孩子,正盼着他伸出援助之手。
对于妻子和女儿,蒋行远是问心有愧的。只要他不太有爱心,他完全有能力让他们过上舒心的日子。凭他当时手里的那些钱,他那至今还是50平米的房子早就可以换上三居室、四居室了,但他肯定不会舒心,最让他心里难过的是,当罗春燕因一些人的冷漠导致没钱能进教室而被人贩子拐卖的结局时,于是他把心一横,就决定把他所带的孩子们整体向城里教育“移民”。
既然是爱,就不管你洒在什么地方;既然是回报,也不要指定是什么人。蒋行远决定用自己的私房钱,来做一个爱心的传递。但这只是起步,后面还有很多的付出,蒋行远已经充分准备好了,用自己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