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厮杀过后硝烟难散
“怪在帷中疏远略,军嚣帅债先披靡”,写出了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统帅的指挥失度。自古以来,武器并非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萨尔浒之战就是一场鸟枪敌不过弓箭的战例。公元1619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会战。在这次战争中,后金努尔哈赤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纵观明和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指导上的不同特点和战争的最终结果,可以充分体会到兵法中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的真切含义。在这场战役中,两军的人数对比和军事装备对比是怎样的?战役中有哪些历史谜团?如今的萨尔浒古战场又是什么样的?
萨尔浒景观
萨尔浒是抚顺的古战场,地处烟波浩淼的抚顺大伙房水库东南隅。想当年一代豪杰努尔哈赤在这里,打败了号称47万精兵的明军,写下了以少胜多、横扫千军的辉煌历史。
1.风景明珠
萨尔浒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打天下的地方,也是努尔哈赤的故乡,是清王朝的发源地,俗称“大伙房水库”。这主要是因为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在此地囤积士兵,起灶升火,故由此得名。
古战场的遗迹多数己被淹没在大伙房水库里,但在这里,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烽烟未消的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原本是满族的一个普通地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然而,三百八十四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大战,使得萨尔浒一夜成名、家喻户晓。现在,硝烟散尽的古战场已被建成著名的“萨尔浒风景区”。
萨尔浒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抚顺东郊,以浩瀚的水面、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著称,既有云山淡淡、烟水悠悠的湖泊水乡风貌,又有峰峦叠嶂、雄秀幽奇的山岳景观特点,被誉为辽宁的“风景明珠”。
沿湖有王杲山、白龙山、德古湾、莲花岛、营盘三岛、元帅林、铁背山、萨尔浒山等八大游览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千姿百态,独具风貌。春来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盛夏浓荫覆地,凉爽宜人;金秋枫红松青,霜叶如醉;隆冬雪树银花,洁白晶莹。
萨尔浒城堡林立,界藩城和萨尔浒城是努尔哈赤后金政权所在地;莲花背大营是历代清皇东巡行营,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先后十一次在这里驻跸;三慧寺堪称辽东最大的佛教寺院。
2.景致独特的铁背山
铁背山,其西北坡地势较缓,林下有路直通山巅。沿途可见界藩古城的烽火台、擂石堆、城墙、点将台等多处遗址。
界藩城是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第二个都城,虽然时间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是它却打开了八旗军西进的胜利之门。
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路过铁背山时赠赋诗:“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
此外,铁背山山间独特的自然景致让人拍手称奇。侧观“狮石峰”,就像一头雄狮在仰天长啸;远眺“夹扁石”,似刀削斧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攀上绝奇雄险的“一步登天”,可见峰峦叠嶂,水天一色。
山上最为著名的景观是耸立山巅的“晃荡石”。据说,这块石原本晃荡不止,后来,该石头四周用水泥灌住,才稳固住。
3.保存完好的萨尔浒山
在铁背山斜对面,越过浑河,就是萨尔浒山。
萨尔浒山,是当年萨尔浒大战的主战场。萨尔浒是山的象形名字。满语萨尔浒,汉语是木橱之意,即形容山上森林十分繁茂。
事实上,这个岛上的植被确实保存得十分完好。现在,萨尔浒山已是整个湖区的一部分,其半山腰有一平台,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回乡祭祖时的竖碑之地。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峰。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石碑详细记载了萨尔浒大战的经过,歌颂了努尔哈赤的军事天才和辉煌人生。
然而,碑楼早已不存在,残存的石碑已运到沈阳故宫保护起来,近年来萨尔浒风景区为恢复历史原貌,在王杲山附近又复建了“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亭,再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风貌。
“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据说,当年爱新觉罗?东巡到此地,遥望萨尔浒古战场,树碑建亭,并亲书碑文以表对其祖创大清伟业之功德。碑亭内石碑正面用汉字书写,背面用满文书写,汉文楷书端正,共3442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爱新觉罗·颙琰巡谒“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又在碑左亲书130字碑文,再颂其祖业功绩。
萨尔浒山,这里建有萨尔浒城,这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个都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前,建州浑河部的女真人在这里筑起山寨,后来慢慢发展为城。
据史籍上记载,萨尔浒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周围三里,南与东各一门,外城周围七里,东西南北各一门,基本上具有皇城的雏形。
如果从城内看,城墙仅仅有三、四米高,然而,如果从城墙往外看,却如临万丈深渊。如今,这里已经不见当年的都城、城堞、炮楼,更无城楼的飞檐斗拱,只能看出一个依山而建,大体上似城墙的轮廓。
虽然,昔日的城门已幻化为树,高高的城墙上也开满鲜花,但透过那漫山遍野的树林,人们仍仿佛能听见三百年前那震耳的厮杀声。
这场战争序幕拉了几十年
1.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短短的几十年,以蚍蜉撼大树的气概使明王朝寿终正寝,可见,努尔哈赤将军事斗争艺术运用的炉火纯青。
据史学家分析,他的崛起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策略不相同。
第一阶段,努尔哈赤用五年的时间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以替父报仇的名义进行兼并战争。
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部落地处偏僻,不是明朝管制的重点地区,使努尔哈赤有了发展的余地。
第二阶段,努尔哈赤用十多年的时间统一女真各部,但是他表面上千方百计地表现出更忠顺明朝的样子,便于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当明朝大梦初醒时,努尔哈赤已经羽翼丰满。
第三阶段,努尔哈赤想要统一西部开原的叶赫部,这必然会同明朝发生军事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打垮明军主力。
实际上,努尔哈赤决心同明朝开战,还有三个原因:第一,那几年连续出现气候灾害;第二,明朝因为与努尔哈赤的矛盾经常关闭贸易通道,致使女真族的日用品奇缺,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甚至连粮食供应都成为问题;第三,明朝官员非常腐败,经常欺凌少数民族。
2.两军的兵力优势
1)明军的兵力
明朝驻守辽东的各地守军,总计约有两万余人。由于后金军的侵犯,明军试图组成一支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压倒后金军的大军,其具体构成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此外,还有一万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三千朝鲜兵,总共约有十一多万人,号称四十七万。
明末的作战主力一般来自九边重镇、四川和浙江。来自九边重镇的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跳荡铁骑”,这些士兵一手持刀或矛,一手持火统。四川是第二重要的兵源,川军的作战经验丰富,川军步兵最善于山地和攻坚作战。浙军实际上是一支由名将戚继光缔造的军队,具有良好的战术素养。
2)后金军的兵力
后金的兵制是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其作战主力是八旗军。由于要对明朝进行大举进攻,努尔哈赤将女真族所有青壮男丁全部编入八旗军。此次参战八旗军的具体构成如下:
努尔哈赤统领正黄、镶黄二旗,约一万五千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正红、镶红二旗,约一万五千人;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约七千五百人;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约七千五百人;努尔哈赤侄儿阿敏统领镶蓝旗,约七千五百人;努尔哈赤长孙杜度统领镶白旗,约七千五百人;因此,萨尔浒战役中八旗军总共约为六万人。
八旗军具有超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战术组织严密,每一旗可以在旗主的率领下独立完成较大的作战任务,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3.两军的武器装备
1)明军的武器装备
明军配有大量的火器。其车营由炮兵部队和骑兵部队构成。炮兵部队配有大将军炮、虎蹲炮和佛郎机炮,这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骑兵部队备有火统。明军由于没有独立的骑兵部队,因而缺乏机动性。
明军的步营配有大量鸟统和多管火枪。鸟统仿制自西番和日式火绳枪,射程可达百余米。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火器配备比例可高达50%,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摧毁力和破坏力。
除火器外,明军也配有一定数量的弓箭和刀枪。
2)后金八旗军的武器装备
后金八旗军以弓矢刀剑为主要武器,利于突袭决胜。后金八旗军绝大部分为骑兵,主要武器为长刀、矛、槊和弓箭,防护器具以铁甲和皮甲为主。
胜负戏剧性地颠倒过来
1.战役的前奏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三月,努尔哈赤率二万步骑,以“七大恨”为伐明的檄文,分兵两路向明军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