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以外,没有别的使命;生意控制了他们的全部思想,一种生意换成另一种生意,是他们唯一的休息;即使他们偶尔没有考虑他们的生意,那也是想探听一下别人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人们在惊叹、佩服温州人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之余,不禁会想:温州人与我们同为中国人,为什么温州人能赚钱,而我们却不如他们呢?“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细究起来,主要还是思路的不同。
因为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财路,所以要想赚钱,就要向温州人学习,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自身发展闯出更广阔的新天地。因为钱来源于头脑!钱会往有头脑的人的口袋里钻,正所谓: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四)什么赚钱干什么
富比穷要好,金钱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商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在对他人和社会做贡献。
当商人不丢人
在过去,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信奉的是“勤于教子,耻于经商”、“君子不言利”、“无商不奸”等儒家信条。儒家重礼、重义、重仁、轻利、蔑商等思想导致大部分人重仕轻商。
但温州人为什么能率先喊出“赚钱很光荣”这样的壮语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温州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历来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人多地少,加上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寻求生计,从事小商小贩的特别多。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学派提出“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在物质和道义的关系上,摒弃了那种“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重义轻利观念,更是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他们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也推动了温州历史上几次商业的空前繁荣。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让勤劳的温州人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赚钱是创业目的。
如果说温州人传统的商业头脑是一粒种子,那改革开放政策就是阳光和雨露。当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向祖国大江南北时,敏感的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一时间,温州人奔往全国各地,温州货更是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家家是工厂,户户响叮当”,专业村、专业镇、专业街成了温州的一大景观。十万农民购销大军“走南闯北,拾遗补缺”,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震动了整个神州大地。
有的人创业,因为耻于与“商人”联系在一起,就掩饰地说自己做生意是为了创一番事业等等。但温州人实事求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理直气壮地说是为了赚钱!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老板徐勇水面对“你创业成功的动力是什么?”的提问,他回答:“就是为了赚钱,过上好日子。”
温州人可贵之处就在于,认为赚钱光荣、做生意不丢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些肩挑担子的温州人,穿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听不惯的嗓音吆喝着,做着修修补补的小生意:补锅、修鞋、弹棉花……
当时很多人看不起他们,觉得修一双鞋赚几毛钱没出息,甚至连农民都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低贱的活。但他们不以为然,仍默默无言地承受着世俗的眼光,踏踏实实地赚钱。等到讥笑他们的人醒悟过来时,温州人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已经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图了。
富比穷好
费孝通曾在宁夏西海等地区考察时,发现当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从江浙一带过去的。他十分感慨:在那样一个穷的地方,这钱还是让温州人赚走了。温州人就是这样的思想: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温州人迫于生计来到东北谋生。一些“老东北”这样描述他们对温州人的最初印象:寒冷的冬天里,几个身材瘦削的温州人,冻得哆哆嗦嗦,用围脖包着脑袋,穿着不太合体的棉衣,讲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走家串户推销他们的小商品。这就是早期外出经营小商品的温州人的真实写照。温州人的生意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起步的。
温州人陈巍初到辽宁的时候,每天黎明背着一大包纽扣、拉链在各个家属区、服装加工点推销,晚上回到住的地方总是很晚了。他说,早期大部分温州人干的都是别人很少干、不愿干、嫌脏、嫌累的零活儿,卖的都是一些别人嫌挣钱少而不愿卖的小商品,不怕利小,踏踏实实地去做。大部分温州人就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而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目前在东北活跃着近10万名像陈巍这样的温州商人,服装业、皮鞋业、眼镜、房地产、商业流通、环保行业等绝大部分行业里都能听到来自温州的声音。沈阳服装、皮具市场的60%、品牌鞋业的80%以上市场都在温州人的手里。市场上的眼镜70%以上是“温州制造”,打火机约90%来自温州。因此有沈阳人这样说:“如果有一天温州人突然完全撤出沈阳,绝大部分沈阳人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
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穷过,我也曾富过,听我一句话,富比穷好。”美国作家希克斯在《职业外创收术》中也指出:金钱可以使人们在这些方面生活得更美好:
物质财富;
娱乐;
教育;
旅游;
医疗;
退休后的经济保障;
朋友;
能给你更强的信心;
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更自由地展示自我;
满足更大的成就感;
能够从事更多的公益事业。
这就是事实,在当今的社会中,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而且80%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通过金钱得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金钱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钱是有益的,它使人们能够从事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个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对他人和社会做着贡献;只要不违法犯罪,有了金钱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人生。因此,温州人说“赚钱光荣”是一点也没有错的。
赚钱光荣
“赚钱光荣”,温州人对于金钱的渴望与追求是路人皆知的,他们从不讳言自己对金钱的热爱与追求,强烈的赚钱欲望使得他们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包括做一些传统观念认为低人一等的工作,比如补鞋、弹棉花、下苦力等。
盛俊敏是贵州省温州商会会长,贵州神鹰西服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过去就是一个温州商人在外奋斗史的缩影。
1980年,高中毕业后的盛俊敏来到宁波广播电视公司当一名修理无线电的学徒,学成后,他回到乐清开了两间电器维修店。不久,不甘于经营小本生意的盛俊敏把目光转移到西部的四川,和他的母亲一起在那里办起了一家服装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1994年,他就独自跑到贵州开了一个服装加工作坊,当时,厂房面积才200多平方米,工人也仅有十多人。
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贵州神鹰西服有限公司一跃成为西南地区较大的西服生产专业企业,在贵州非公有制企业中独树一帜,在贵州市场销量连年稳居首位。2004年,该公司首期投资3000万元的西服工业城落成,生产车间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新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使得该公司从中型企业发展为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企业规模扩大了,经营环境也有了完全的转变。盛俊敏刚创业时因为没有资金,准备向银行贷款5万元,曾花了3个月时间去办理有关手续,到最后因为企业太小,银行认为信誉难以保证,因此连这笔小额的贷款也搁浅了。而今情况恰恰相反,很多银行都请他到本银行贷款。让盛俊敏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次“赚钱光荣”的滋味。
做生意不丢人,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很平常。但在20多年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仅需要智慧,还得需要勇气,能够说到做到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温州人能够先赚钱、先发财。
其实,无论商人境界多高,素质多高,在赚到钱之前都体现不出来,因为物质决定精神,如果没有充分的物质保证,他就不会体会到什么是成功的商人,也根本不可能有比常人更高的境界,更不能展现自我价值。
特别是对于当初创业的温州人,金钱是他们不辞辛劳、不怕风险去经商的最根本动因。没有钱时的贫困,人穷志短的遭遇,有钱人的随心所欲都深深刺痛他们的心。一心想当老板,一定要赚到钱的内心冲动使得无数温州人前仆后继地走上创业之路。
当商人不丢人,因为想当商人想赚钱,所以温州人百事可为:轻松的工作能干,繁重的工作也能干;高薪厚禄的工作能干,报酬低微的工作也能干;干净舒适的工作能干,脏累艰难的工作也能干;位尊权重的工作能干;平凡利少的工作也能干;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干,自己不甚热爱的工作也能干。
专心致志赚钱
一些地方,职工下岗找政府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温州人从不去找,他们说,自己的路干嘛要别人帮着走?“发财致富光荣,贫穷落后可耻”。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温州,资本的多少已经成为检验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尺度。你挣钱多,我比你挣得还多;你干得好,我比你干得更好!今天的温州,“挣钱”已经成为最要紧的事。以至于有这么一个流传:
一个外地人走在温州的马路上,不小心重重踩上了一个温州人的脚面,习惯于被斥责的外地人停下来有些尴尬。但没想到,这个温州人竟瞅也没瞅他,继续大步流星地往前赶路,外地人大惑不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后来,另一个温州人实情相告,我们温州人都急着赶时间做生意,哪有空计较你那“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管这故事真假与否,温州人“抓钱”的意识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从一无所有到“前店后厂”,从原始积累到“积沙成塔”,温州人即使是一分钱也要去赚。
温州年轻人的理想也不是到国有企业上班或坐机关,大多想自己创业,办厂或开店。经验不足的,都是先到一些民营企业去打工见习,等学得差不多了,再出来自己创业当老板。即使在机关上班的人,一般家里至少也有一个人办企业或开店,在机关下班时,马上赶回家里经营自己的企业。另外,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员工,温州人投资意识都很强,大多把闲钱用于入股办企业,或用于借贷,或购置房地产,所以温州人那么喜欢炒房,而且是太太们炒房,是因为先生们都在忙于当老板、忙于赚钱。
只看到钱的商人当然不会百分之百的成功,但看不到钱的商人则肯定不会成功。因为只有你喜欢金钱,金钱才会亲近你。因为欣赏金钱的作用,你才会想尽办法去赚钱,并合理地支配,就会把金钱看成资本,以此来赚更多的钱。
(五)钱赚得再多也嫌少
温州人的经商风格是“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这是他们能够成为中国最会赚钱的群体的一个主要原因。
赚钱不会见好就收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在有些地方,很多的人往往安于现状,很容易满足。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小富而安”,不想再干了,沉溺于搓麻将、上饭馆,甚至有些人沉沦于吃喝嫖赌。那些先富起来者就很快飘飘然,洋洋自得,骄傲陶醉,过早卸甲收兵,洗手罢工,奢侈浪费,尽情享受胜利果实,致使事业搁浅,甚至坐吃山空,直到一无所有。
与这种人截然不同的是温州人,他们对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们绝不会“见好就收”、“知足常乐”。他们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但他们的“想”不是幻想、空想,不是白日做梦,而是付诸行动的挣钱实践。他们对金钱的“贪婪”正是他们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动力。
1965年,胡定海出生于素有“电器城”之称的乐清市柳市镇。初中毕业后,他开始涉足电器行业。22岁那一年,有朋友告诉他,要想在电器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来重工业城市。于是,他带着柳市的电器和进口摩配单枪匹马闯东北,来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老大沈阳。
来到一个寒冷而又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的胡定海意识到自己孤身推销产品肯定困难重重,站稳脚跟才是首要,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当地的国有机电公司,经过一番选择,他最终与一家国营机电公司签订了协议,租用对方的柜台,自己身兼老板和伙计,开始销售家乡的电器产品。
虽然当时胡定海卖的电器是零散的,也没有品牌,但是凭着自己的眼光和努力,柜台开局不错,每月的销售额能达到5~6万元,重要的是,这是他生意上的第一步,这令他信心倍增。掘到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桶金,便开始思索怎样滚大这个“雪球”。1998年,胡定海开始代理正泰集团的成套设备,这是他人生最关键的一步,也使他原来小打小闹的生意逐渐走上了康庄大道。
2002年,手头已经有了资本的胡定海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想改造沈阳的一些老街,将其建成专业化的机电城。2003年,胡定海总投资2个亿,买下了沈阳南站的地皮,开发建设沈阳五金机电城。事实证明他对了,当机电城还在规划图纸上时,蜂拥而至的电器商人就买走了70%的预售店铺,其中温州人占了40%。
2005年5月份,胡定海又准备斥资4个亿,收购有30多年历史的沈阳国有五金集团公司,改造后的营业面积将达到8万平方米。同年7月份,胡定海又准备投巨资在沈阳市沈河区建设沈河通讯数码广场,胡定海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他自豪地表示,打算将该工程建成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胡定海率领他旗下公司全面进军地产界,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因此被当地人称之为“地产大王”。
谈起创业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荣耀,已经身为沈阳温州商会会长、沈阳嘉乐不动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胡定海总结说,既然做生意是为了赚钱,那么钱就应该是赚得越多越好,绝不能小富即安。
温州人赚钱的三个阶段
商人经商就应该学习温州人的“贪得无厌”、“永不知足”的精神,如果商人胸无大志,小富即安,就会得过且过、惰性十足,结果只能是:
如果开了一个小店,那么到了耄耋之年还会是那个小店,这不是创业,只是维持生计的生存之道罢了。
如果开办了一个小厂,那么几十年后还会只是一个小厂,这也不是创业,这与上班、替别人打工没有差别。
如果创办了一个小公司,那么到业主弥留之际,规模还是与当初一样小,这更不是创业,只是找到一个饭碗而已。
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那么今后的经营中,会有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乃至更多次创业。几十年后,小店会变成大百货商场,小工厂会变成大企业集团,小公司会变成巨无霸上市公司。
很多温州人就是这样,最初准备赚到100万就罢手了,有了100万之后,又将目标定为1000万,然后是1个亿……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做大了。
许多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发展历程归为三个阶段:
(1)原始积累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放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