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勤劳的温州人自己创业资金的原始积累阶段,他们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不需要亲朋好友的提醒,更不需要别人的施舍,只要哪一行能赚钱,就一定积极参与,他们“吃常人不愿吃的苦,赚别人看不起的钱”,从小处着手,从小钱赚起,从而闯出了一条“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之路。在这一阶段,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家庭小作坊式的加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涌现出了大量的“前门开店,后院生产”的家族式企业。今天温州许多知名企业的当家人都是在那时因为谋求生存而大胆闯出来的。
(2)股份合作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资金、人才、技术为纽带,引导家庭工业走向股份合作,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发挥了“小资本、大辐射”的效应。
这一阶段算得上是温州人资本的重新整合阶段。由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发展,于是,各个小企业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家庭作坊“模枋型”生产,在产品质量上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温州的企业经历了全国各地抵制温州货的“阵痛”。但永不言败的温州人联起手来重新整合资源,整合他们拥有的资金、技术和无数宝贵经验。
(3)第二次创业阶段。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温州人开始了以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整个温州的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营造了“小区域、大发展”的态势。
这一阶段成了温州人资本的迅速扩张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结束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正了名。因此温州人开始了新一轮创业行动,不过这次他们不再白手起家,而是拥有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他们侧重产品质量,看重品牌效应,注重信用经营。甚至还提出“争创世界品牌,实现产业报国”,放言“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企业,造就了大批的亿万富翁。
看看温州人这三个阶段的创业史,我们会明白:“赚钱无止境”是他们与其他商人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们能够成为中国最会赚钱的人的一个主要原因。
越有钱越想赚钱
有人说,哪里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为了做生意,勇于开拓,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年之前,无数的温州人就勇敢地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而且,在国外做生意,他们同样是“越有钱越想赚钱”。
德国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张香国于1981年随叔父到荷兰淘金;1993年在荷兰开设中日泰餐馆,很快成为当地华人开办的最大的中餐馆。1995年,他来到德国继续从事餐饮业。生意红火之后,他又开始涉足服装和皮革批发行业。
1997年,张香国在诺伊斯市时装批发中心租下铺位,开始经营时装生意。在服装批发经营过程中,张香国发现,尽管德国的服装批发中心不少,却没有一家是中国人开的。何不建立一座华人的中国贸易城呢?他找到结识的豪斯米兰诺(Hausmilano)大厦经理,反复磋商以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并于1999年开张。很快,商城运作走上了正轨,生意日益红火,成交额不断攀升。进驻的商家依托诺伊斯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中国商界在德国的商贸活动,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入驻率接近90%,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地。
之后,张香国的目光又瞄向了法兰克福。于是,德国最大、最集中的贸易批发区--法兰克福的德莱艾希(Dreieich)市场里,一个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当时德国最大的中国商贸城--“中国贸易中心”于2003年5月正式开业。数十家来自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及德国的实力雄厚的华人商家率先进驻中心。一个月后,中心的贸易额就达到了原来该商场经营几年的水平。
现在,不知足的张香国又开始酝酿着下一步的计划,想要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的“中国商城”。这既是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牢牢的“中国结”,想通过建商城搭建一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制造的商品引入欧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由此将生意做得更大、更多、更好。
这就是典型的温州人的经商风格:赚钱“没有最多,只要更多”。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后,并没有得意忘形或者沉溺于享受,而是激励了他们想去赚更多的钱。而第一桶金给他们带来的资金、经验、信心方面的优势,又使得他们很容易成功。就这样“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地发财了。
(六)生意人要会见风使舵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经营中随机应变、见风使舵,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地赚钱。
选择决定结果
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华人首富,就是因为他善于审时度势,然后见风使舵。20世纪60年代,大陆形势混乱,逃港潮汹涌,港人心不稳,出国求避,地产低迷。李嘉诚从一大陆公社书记(这是他当时所能接触之最高级别大陆干部)口中探得,文革不会波及到香港,解放军也不会进攻香港。于是李嘉诚大胆投资香港房地产,买房买地,赚了个盆钵两满。
做生意首先要看清形势,这点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的。大至世界格局的重组,小至市场需求的改变,都要看得明明白白才能够赚钱,才能够事半功倍、轻而易举地赚钱。
在日本家用缝纫机制造行业中,有3家非常有名的厂商,它们是“力卡”、“兄弟”、“蛇目”。这3家厂商都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一流,可谓势均力敌,三足鼎立。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缝纫机市场走向滑坡,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以购买成衣取代自己缝制。另外因为台湾大量廉价的中低档缝纫机推出,挤占了一些市场。面对市场风浪,这3家大名鼎鼎的缝纫机厂商各有对策。
“力卡”缝纫机公司认为市场的清淡是暂时的,并自恃产品质量上乘,“皇帝女儿不愁嫁”。故此按兵不动,依然故我。
“兄弟”缝纫机制造厂则认为缝纫机在家庭的作用逐步消失,36计走为上计,迟走不如早走,这是个时机,是一种新局势。于是,该厂迅速改产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电脑。
“蛇目”缝纫机公司则认为缝纫机产品尚未到衰落期,只要改进它,家庭还需要它,服装加工厂更需要。因此,该公司花本钱开发电脑缝纫机。
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果,3家实力相当的缝纫机厂商的命运最终结果是:“力卡”的产品因无法与“蛇目”的电脑缝纫机匹敌,又难与台湾的低价缝纫机竞争,最终走向绝路,于1984年不得不宣告破产了。而“蛇目”和‘兄弟”公司善于驭势,及时适应潮流,则兴旺发达。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伟人说的话同样可以视为指导赚钱的商业思想。
精明的温州商人就是如此,在风起云涌的商业战场中,时时刻刻顺市场潮流而动,见风使舵,随机应变,识时务而成为商战中的俊杰,因此他们总是能事半功倍地赚钱。
做生意要明大势
要做生意首先就要明大势。怎么明大势呢?那就要从国家大事中找信息,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甚至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蕴涵着赚钱的机遇。
在黑龙江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明水县,有着好听名字的明水县多盐碱地又不通铁路,黑龙江人常用“明水没水,拜泉没泉”来形容这一带的落寞与贫瘠。温州商人林永敏却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始了他的“实业”梦想,不仅落户在此,一个接一个地创办着企业,还带来了温州老乡来此“淘金”。为什么呢?因为林永敏看清楚了大势。
1999年,明水县到浙江招商,林永敏当即看中明水县的民用爆破企业的改造项目。虽然,这是一个设备陈旧、已经停产的老厂,更有250多名工人的就业和200多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但林永敏还是勇敢地成为了当地招商引资引来的第一个“外商”。
5年间,老林不仅把这家民用爆破企业改造成为县里的纳税大户,还从温州请来妹夫帮助自己管理企业,自己专职跑销售。近年,他又陆续投资扩建了厂房,建成了自动化水平更高、全程安全监控的新生产线。
问及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这个行业,林永敏颇为自豪地说:“炸药行业是特种行业,是个人很难从头做起的‘控制行业’。原来的这家工厂已经具备了生产炸药的批号和技术、设备、人员基础,只是经营不善而面临破产,这样的项目摆在眼前还能不立刻抓在手?这几年,我只要保证了生产安全,产品不仅在黑龙江市场不愁卖,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后来,明水县领导请他参谋发展龙头企业搞粮食深加工,眼光敏锐的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机会--粮食深加工项目。经过考察调研,林永敏带来了自己温州老乡创办的全国百强民营企业环宇集团,共同投资12亿元建设玉米淀粉加工企业--环宇集团黑龙江格林粮食开发有限公司,自己入股40%。由于设计周密,企业在半年内完成建设并投产,以往是明水农民发愁的玉米成了销路顺畅的淀粉。
有人说:明水是个贫困县,周边多是“贫困地带”,至今还不通铁路。这里投资环境不算好。但是,林永敏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明水投资具有更长远的优势。首先,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农”放在首要问题来考虑,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粮、农项目。其次,为支持东北振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黑龙江省和绥化市的有关部门更是对明水县实行对口帮扶。现在企业刚刚建成,已经享受到贷款和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予以抵扣的优惠政策了,仅是予以抵扣的增值税就有1000多万元,而这些是在其他地方投资享受不到的。再就是温州能源和资源的缺乏限制了企业在当地投资,使企业家走出来寻找新的投资项目。东北有很好的资源,老工业基地长期形成的人才基础、文化素质都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
因此,在别人眼中的劣势在林永敏眼中就成了优势,他就是想充分利用东北这些优势,再顺应国家大势,顺势而为地做生意,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由于及早考虑到当地没有直达的铁路,林永敏在企业建设之前就开始谋划产品运输问题,企业尚未投产,离明水县最近的铁路线的一个货场也成了企业承包经营的一部分,不仅厂里每天生产的产品不愁运输和储存,还可以盈利。当地老百姓无不感慨,“我们看不上、管不好的东西,怎么到了温州人手里都能赚钱?”
明水县每年玉米产量约为30万吨,其中20万吨左右作为商品粮销售。林永敏的企业每年加工30万吨玉米淀粉,需要45万吨玉米作为原料,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卖粮难问题,还要向周边地区收购玉米。为此,当地县领导很佩服地说:“明水是个农业县,从农民到县领导,粮食歉收,愁吃不饱饭;粮食丰收,又愁卖粮难,一直是守着粮仓喊饿的贫困县。但这让本地人发愁的粮食却被外来的温州人看好了、用好了,还做成了大文章。”
看得远,易赚钱
温州人精明不仅仅在于善于打“小算盘”,更在于温州人具有战略眼光。这种眼光,就在于不计眼前的不利因素,而是考虑更长远的利益,能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潜在机会,开拓市场。温州人善于看清楚国家大势,那是因为温州人很关心政治。有温州传媒曾在温州作抽样调查,有66%的温州人关心政治,而温州商人更是高达91%的“关心政治”或“非常关心政治”。
温州人之所以这么关系政治,是因为过去的20多年,温州人的民间私营经济活动一直与国家的政策相关联。温州人已由对政治心有余悸,变成懂得观风度势、自我保护。
同时该调查还显示,温州人关心政治、观风度势更大程度是实用主义。60%被访者表示“曾经因为某项政策的出台或政策提示,而放弃或更有信心做某项投资或生意”,还有17%被访者坦诚直言“曾经钻过政策空子”。
眼光看得远,做生意就会顺势而作,就好比顺水行舟。李白之所以能“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因为顺水行舟;苏东坡坐船回老家,走的和李白是同一条水路,却整整花了3个月。差别这么大的原因就是一个顺水,一个逆水。
眼光长远,就能因势利导地寻找赚钱之道。比如明白了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就会做对了方向,而且还能抢得先机,不但赚得巧、赚得多,而且随时都会有钱赚,还可以赚得长久。
有一个温州老板独特的生意经就是分析政府文件,对于政府出台的各种文件,都会下功夫去琢磨、研究,以此来保证自己在经营中的“先知先觉”,提前做好应变准备,因此总能赚钱。
有一次,广东省政府下达文件,要求各单位处理库存物资,加快资金周转。温州人分析文件后认为,各企业一定会按照文件要求清仓查库,处理积压物资,这为自己提供了一批廉价商品。于是,他立即派出供销人员到各家工厂洽谈业务,收购了大量处理物资,然后他的廉价商店在鞭炮声中开业了。潮涌般的人流汇集到廉价商店,使长期积压在仓库里的尼龙布、皮鞋、床单等商品,一时成为抢手货。不仅为300多家工厂推销了大量的积压物资,自己还做成了4000多万元的大生意。
现在成功的温州商人创业时的学历都很低,因为他们大多出身贫寒而少读书。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因为改革开放这些年,转型中的中国就是一部波澜壮阔、难以读懂的大书。与其去读那些没有太多实践意义的死书本,不如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读这部瞬息万变、奥妙无穷的“活书”,这部“活书”才是能够让他们学到更多、受益更大的。事实上,正因为温州商人或多或少地读懂了这部“活书”,才使得他们善于看清形势的发展,才有机会顺势而为,去获得成功。
温州人商业智慧的精髓,在于被世人普遍赞誉的“三面镜子”
望远镜--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
显微镜--以洞若观火的敏锐观察力,对市场的需求体察入微;
放大镜--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温州人通过对这三面镜子的悉心打磨,练就了一身纵横商海的过硬本领,使自己逐浪潮头而立于不败之地。
(七)有危机感是好
商人不可能天天走好运,商人应该具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的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行动上有所准备。
危机感成就南存辉
这个世界最有钱的人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让人回味:“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这与中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句古话异曲同工,说的就是人要具有危机意识!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而一个商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的话,破产或许还用不了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