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社会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2007年4月2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应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甘肃省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至2007年底,甘肃省已经建成了由定点疾病监测,传染病疫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处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安全事故监督管理体系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理等组成的人口健康风险干预网络,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行了网上月报制度、安全事故实时1网上通报制度;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这些网络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部人口。二是加快城乡社区建设,2007年,甘肃省城市社区建设在完善新型社区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基层党建、提高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改善社区安全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三是农村社会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6年9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选择2个市、12个县区和100个村,开展第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各市、县也结合实际确定了一批试点村,使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达到689个。2007年,新农村建设各级试点在建设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建设模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目前,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 926个,拥有会员90多万,带动农户130多万户。五是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程,通过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机制、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水平、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努力,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组织化程度。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排名西部12个省最后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列西部12省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09%,增长率列西部12省第1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列西部12省第12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率列西部12省第12位,与第1位的四川相差5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989.3元,仅高于西藏,居全国第31位,与第1位的上海(6 669.3元)、第2位的浙江(5 603.4元)、第3位的北京(5 446.7元)分别相差:6.74倍、5.66倍、5.51倍;与西北相邻的陕西(1.536.0元)、青海(1159.20元)、宁夏(1 716.1元)和新疆(1 306.3元)分别相差:546.7元、169.9元、726.8元、317元。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支出:甘肃1 149.9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6%,居全国第29位,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5 329元,居全国第32位。同期同一指标:上海13 501元,北京12 587元,浙江12 214元,广东10 705元,分别是甘肃的11.71倍、10.92倍、10.72倍、9.31倍。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为5 329元,为全国(7 766元)的67.62%,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4 870元,不足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7 052元)的70%,居全国第31位。
(二)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
据省扶贫部门统计分析,2006年底,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 587元,甘肃为2 134元,甘肃43个国扶县为1 611元,全省比全国相差10年左右的时间,43个国扶县与全国相差15~20年左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了332元,甘肃省增加了154元,43个国扶县增加了106元。全省贫困地区山旱地70%1)2~,51个贫困县的村有19.1%不通车,3.2%不通电,10.7%没小学,40.6%无卫生所。7~15岁失学率7.3%,文盲劳动力18.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因学致贫占24%,因病致贫占18%。2006年全省有139.41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低收入人口316.57万人,合计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1.9%.加上返贫,实际贫困人口600万左右,贫困地区财政自给率仅为10%~15%。
(三)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4 870.42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020.76元,不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77:1,高于2006年全年的4.18:1,差距涨幅也高qz2006年;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为5 329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989.3元,不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的19%,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比约为5.4:1。
(四)人口健康风险相对较高
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较为明显。2007年1—8月份,全省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24种1 10 712起,发病人数110 712人,死亡67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和食品、职业中毒发生概率较高,2007年1—8月,全省共爆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86起,发病人数3 569人,死亡19人,其中,传染病73起。意外伤害风险中交通事故风险发生的概率最高,根据甘肃省安监局组织”安全生产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报信息显示,2007年1—8月份,全省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 870起,伤亡4 010人,其中,死亡人数11 16人,受伤人数2 894人。这各类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的致命性风险最高。
(五)城镇社会事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
2006年,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5.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上升1.0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上升3.7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8-41%。2006年甘肃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8%,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4%的目标;全省研发经费占cDP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有小幅提高。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为1.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1%,但要实现2.5%的目标值仍需很大努力。
(六)环境质量较差
2006年底,全省多数城市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颗粒物污染加重;全省城市废污水排放总量达11亿吨,其中,达标排放的只有4亿吨,约占废污水排放量的36%。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甘肃省16个城市中,有3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为0,有8个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有5个城市污水处理率为0;50%.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率(特指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装置)为0;兰州、天水、金昌三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
综合分析表明,2006~底至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社会纵向运行继续朝良性化方向发展,但横向运行中的比较劣势进一步突出,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后发展的压力增强。
三、2008年甘肃省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将会让2008年的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这是甘肃社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确立甘肃在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的重点位置,给甘肃带来较大的政策空间
一是围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将会使公共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落后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地区和承担环境保护性主体功能的地区。甘肃省不仅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明显落后状态,而且贫困面大,广大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缺乏,又是国家生态保护的主体功能区,必将成为公共财政体系改革重点关注的目标。二是坚持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调了政府对发展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的责任,将会给甘肃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带来较大的政策空间和公共财政支持。地方财政供给能力弱,难以承担公益性的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的公共财政保障任务,中央财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三是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将会给农民工带来更多实惠,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来说更加有利。
(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底部将会抬升,社会内部的结构将会日趋和谐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2008年,随着这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必将使甘肃数百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受益,将会进一步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建设任务的落实,将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上学难”、 “看病难”的压力大大缓解,较高标准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标准,也将使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由于甘肃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面较大,这一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使甘肃社会的底部整体上升一个台阶,也使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缩小,社会内部结构将日趋和谐。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将使基层的社会管理能力上一个台阶
2008年,城市社区建设将会在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向提升社区成员的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特别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建设,将会成为培育社区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互助精神和凝聚力的社会运动或社区建设实践,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使社区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生活单元。2008年也是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结项的一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也会初见成效。这些发展的结果,将会使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8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执行进入中期的一年,也是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测性和诊断性的中期评估的阶段。这一追踪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将会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将会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从而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将会成为全国性的经济发展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分析表明,2007年第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全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比二季度提高了0.2个点。2007年甘肃以资源型企业发挥优势带动起来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这种强势会借2008年全国性的经济发展动力而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人口自增率继续缓慢回升,城市人口比重加速提高
受人口增长周期的影响,2008年,甘肃人口的出生率和自增率仍然处于回升阶段,人口自增率将会回升至6.7‰左右。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工在城市非农岗位就业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必将促进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从甘肃人口城市化的比重看,2005年期末刚刚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这种趋势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会不断增强。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会导致2008年甘肃城市人口的比重加速提高。
(六)基本省情在六个方面制约着甘肃社会建设进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重要目标之一。对于甘肃省来说,要达到这种新要求并实现新目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本省情从六个方面制约着甘肃社会建设的进程:一是经济发展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地方经济实力在全国乃至西部处于明显落后状态,这一省情对甘肃社会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政府供给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而未达到收入维持和福利再分配的阶段;其二,在市场一体化背景下,落后状态意味着竞争弱势,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二是人口总量处于中速增长期,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仍然处于上升阶段,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一基本省情决定了甘肃未来较长时期内将一直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以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三是城乡人口的相对贫困面仍然较大,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一省情决定了甘肃对社会保障的需求面大、类型多。四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资源开发不足、投入缺乏,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省情决定了甘肃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城市化将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五是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六是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特别是城乡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将会从多方面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其一,由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和初次分配中的获益程度;其二,由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影响了农民在二次分配中的获益程度,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进而影响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执笔人:包晓霞
甘肃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