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健康风险是以健康风险的人口统计结果来说明和解释风险的性质、危害和趋势的,人口健康风险的主体是人口而不是个人,人口健康风险对风险的估计是以人口为单位的,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二、甘肃省人口健康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其来源
(一)疾病仍然是甘肃省人口主要的健康风险源
从甘肃省近几年医院、卫生院的诊疗人次统计数据看,甘肃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就诊约为1.33次,即就诊人次超过同期年平均总人口的133%,这还未包括遍布城乡的私人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也未包括大量不去医疗机构就诊的人次,而同期平均每年受灾人口约占同期年平均总人口的50.77%,交通事故平均每年伤亡人数约占同期年平均总人口的0.03%。这表明,近几年甘肃人口的健康风险中,疾病风险发生的概率最高。
1.传染病风险较高且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丙类传染病上升较为明显。2007年1—8月份,全省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24种110 712起,发病人数110 712人,死亡67人。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1—8月份甘肃省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发病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04—2006年,传染病报告发病例数每年都超过10万例,且表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06年甘肃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全国第2位(2005年为第5位),有1 2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发病率
2.慢性病是威胁甘肃人口生命的主要杀手。从死亡人口的死因看,慢性病是主要的致死原因,2004年甘肃省6个国家级疾病监测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甘肃死亡人口中的将近80%死于慢性病,特别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从1993年到2003年甘肃省疾病监测系统的统计数据看,慢性病比例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3.妇女病和各类孕产期伴随性疾病对我省女性人口的健康危害发生的概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共普查妇女病140.37/人次,普查率44.05%,按国家要求统计的7种妇女疾病进行分析,全省妇女病患病率为44.81%;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64.82/10万,与2000年相比我省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39.0/10万)。说明:甘肃数据2006年统计数,全国数据为2005年平均数。
图3甘肃2006年与全国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比较
4.出生缺陷和先天性疾病导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19.44/万;全省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3.49%,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2.21%);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07%,也高于全国2005年的平均水平(2.34%);全省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9.24‰、21.54‰,均高于全国2005年的平均水平(11.69‰、14.44‰)。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厅提供”2006年全省妇幼卫生状况”。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和食品、职业中毒发生概率较高
2007年1—8月,全省共暴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86起,发病人数3 569人,死亡19人。其中,传染病73起。2006年全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4起,其中,传染病115起,食物中毒6起,职业中毒2起,其他中毒1起。2005年甘肃省共报告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传染病类公共卫生事件22起,食物中毒11起,职业中毒3起(详见图4)。
(三)意外伤害风险中交通事故风险发生的概率最高
根据甘肃省安监局组织”安全生产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报信息显示,2007年1—8月份,全省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 870起,伤亡4 010人,其中,死亡人数1 1 16人,受伤人数2 894人。这各类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的致命性风险最高(详见表3)。2006年全省全年死亡人数为91 113人,其中,交通事故死亡1 695人,占死亡人数的1.76%。据2004年的统计,意外死亡前三位的依次为:交通事故(33.04/10万)、自杀(8.97/10万)和意外中毒(5.19/10万),且男性死亡均高于女性,意外死亡主要发生在中间年龄段。
(四)甘肃人口的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自然灾害是甘肃人口健康风险中发生的概率最高的风险,不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暴露在风险中的人口数量最多,对人口健康威胁的层面也最多。自然灾害对人口健康的威胁是多方面的,不仅威胁人口的生命,致人身体伤残,而且让大规模的人口流离失所,更为严重的是,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受灾人口的社会断裂或解组,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可见,自然灾害是对人口健康威胁最大的风险,对人口健康的危害既有生命的,也有生理的、心理的,还有社会的。甘肃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十年九旱”、沙尘暴年年肆虐,冰雹、雪灾、泥石流在一些地区也是高发的自然灾害。因此,频发的自然灾害必然潜伏着较高的人口健康危险。
(五)甘肃人口中的残疾人口比例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残疾人口是各类健康风险事故危害的结果之一,一个地区人口中的残疾人口所占比例的高低,是衡量这一地区人口健康风险发生概率高低的关键指标。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4月1日,甘肃省有残疾人口187.1万人,残疾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0%,残疾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第四位。这说明,与全国其他省相比,甘肃人口健康风险发生的概率偏高。
三、近年来甘肃主要健康风险的人口分布特征
由于自然灾害对人口健康的危害不具有明显的人口学特征且缺少相关的分类统计数据,本研究主要以疾病类和意外伤害类风险的监测数据为依据,从风险的危害结果、发生概率和现实状况三个维度,对这两类风险在甘肃人口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男性的健康风险高于女性
从性别分布看,男性人口的健康风险高于女性人口,特别是死亡和意外伤害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2006年报告传染病发病数的男女之比为1.61:1,死亡数的男女之比为1.69:1,这项指标在2003—2004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了大致相同的性别比例结构。2004年甘肃省国家级疾病监测的统计分析报告显示,监测人口各类慢性病死亡率和各类意外死亡率两项指标值男性均高于女性。这表明,甘肃男性人口的健康风险高于女性。
(二)5岁以下和70岁以上人口的健康风险最高
从年龄分布看,5岁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的人口健康风险最高,特别表现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两项指标;劳动年龄人口是意外伤害风险高发的年龄段,但是,慢性病对人口的威胁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老年人口组。2004年甘肃省国家级疾病监测点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和肿瘤等主要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以后缓慢上升,60岁以后上升速度加快。0岁组、60岁以上组死亡率较高,均大于1 000/10万,其余各年龄组死亡率均小于600/10万,死亡率随年龄段呈u型变化特点。慢性病威胁正在向年轻化转变,40岁开始慢性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说明慢性病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三)农民和学生的传染病风险最高
从职业分布看,农民和学生的健康风险最高,以传染病的发病数最为突出,2004—2006年,全省传染病报告农民发病数均超过发病总数的40%,其中2004年为42.56%、2005年为45.62%、2006年为42.17%;其次为学生占发病总数的23.27%(2005年为17.94%、2004年为18.47%);第三为散居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99%(2005年为7.58%、2004年为9.33%)。农民发病居前几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和淋病等,学生发病居前几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痢疾和肺结核等。
(四)农村人口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人口
从城乡分布看,农村人口各类疾病和意外伤害风险均高于城市。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18.12‰,农村为22.97‰;婴儿死亡率城市为16.28‰,农村为20.49‰;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9.44/万,其中城市89.76/万,农村164.99/万;全省妇女病患病率为44.81%;其中城市41.95%,农村46.14%;孕产妇死亡率64.82/10万,其中城市37.25/10万,农村76.39/10万。
(五)疾病风险与营养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相关
从病种分布看,发病率较高的是与营养和卫生习惯相关的疾病。发病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肝炎类、肺结核和痢疾;死亡率较高的是与有效治疗能力和治疗的及时性相关的疾病,死亡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和各类脑炎、出血热等。这些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地威胁着甘肃人口的健康,成为高健康风险源。
三、甘肃省人口健康风险干预系统建设
现状及其效果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风险干预体系的建设规划,应当依据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一定时期当地人口健康风险的主要类型,二是健康风险在人口中的分布特征。人口健康风险管理是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中最为突出的方面,特别是自2003年”非典”之后,对于人口健康风险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建设迅速增强,法规制度初步完善。从甘肃人口健康风险干预体系建设现状看,甘肃人口主要的健康风险都已纳入管理体系,均建立了专门的机构、配置了必需的资源。
(一)机构健全,职能交叉
截至2007年,甘肃省已经建成了包括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自然灾害救助机构等组成的人口健康风险干预机构系统,在省卫生厅和疾控中心还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此外,人口和计划生育、交通、消防、环保等部门也都承担着减轻人口健康风险的职能。这种机构系统的职能设计基本上覆盖了甘肃人口健康风险的主要类型。从这些机构的运行实践看,一些核心的健康问题同时由几个部门的职能交叉来实现对其的控制和管理目标,比如,食品卫生既是卫生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能,也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职能,同时还是疾病控制部门的职能。在疾病监测方面,疾病控制部门负责信息采集报告,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医学监测等,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受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共同关注。在这些职能交叉的领域,各部门的职能并没有清晰的合法化界定。
(二)网络形成,资源不均
至2007年,甘肃省已经建成了由定点疾病监测,传染病疫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处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安全事故监督管理体系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理等组成的人口健康风险干预网络,这些网络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部人口。甘肃省有20个疾病监测点,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四级妇幼卫生保健网已普及到所有的街道和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便及性;约72%的乡镇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约92%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人口健康信息传输设备。这些网络已延伸到发生人口健康风险的各个领域。但是,保健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地区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由于保健资源的配置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在各级政府所在的城镇,各类公共卫生资源较为集中,越往上级,卫生资源越优良,越到基层,卫生资源越稀缺。村级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是专业训练不足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属于私人产品,供给靠市场机制,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还很普遍。另一方面,公共卫生资源供给实行配套制,贫困地区的各类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51个贫困县有40.6%的村无卫生所,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者占18%。
(三)政府重视,公共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