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达到915.93亿元,较上年增长11.2%,增速明显降低,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仍在增长;按城乡划分,市一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有望达到584..39亿元,较上年增长12.51%,增速稍高于上年。县及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3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7%;按行业分类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的零售额将有望实现7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有所减缓。餐饮业有望实现零售额161.5亿元,将比上年增长16.61%。
(二)外贸发展趋势分析
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外贸进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后半年外贸将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值有望达到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62%,增速较上年有所减缓。由于受国家外贸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甘肃传统出口商品氧化铝、镍、铜精矿等加工贸易相继取消,使得加工贸易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加工贸易出口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态势;预计2007年全年外贸进口总额有望达到35.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18%,增速略高于上年;外贸出口额有望达到22.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外贸逆差会进一步拉大;全年外贸依存度预计保持在14.2%左右。
2008年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预计达到69.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4%,增速明显降低,由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控制力度,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甘肃外贸影响逐步显现。预计全年外贸进口总值有望实现47.6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3.71%,增速明显减缓;外贸出口额有望达到2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86%,增速进一步降低,说明甘肃依靠的资源型和原材料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受到挑战;全年的外贸依存度预计保持在15.68%左右。
(三)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要创新商贸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是应树立大商贸的理念。发展大商贸理念就是不仅要发展商品零售、批发交易、商业加工包装、商品仓储、物流和商业中介服务业务,还要发展商业金融服务、商业科研服务、商业宣传推广以及相关的餐饮、旅游服务、会展业、娱乐等领域,使商贸业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行业。二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建设大市场就要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一批形态多、区域广、专业性突出、竞争力强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市场。三是树立大流通理念。现代商贸流通不仅包括商流、物流,还包括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商贸流通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商品为基础,以流通为手段,使其达到快速、高效、畅通、有序。
2.尽快构建现代商贸业发展的信息平台。一是加快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问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商业智能体系;二是加强信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出面支持建立和充实计算机数据库和网上交易平台,尤其是要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门户网站;三是逐步完善信息时代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商贸信息化运行的正常秩序;四是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商务部门应加快电子服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普及和发展,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先进的流通业态、营销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流通效率,发展网上订单生产和销售,打造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3.维护市场秩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应切实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实际收人,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加强农资价格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致力于消除制约消费的诸多因素,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要建设和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应按照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要求,加大对农村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加速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双向流转,发挥连锁经营对开拓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消费的积极作用。积极扶持乡镇连锁超市、乡村连锁便利店发展,大力发展日用工业品、药品、农资”三合一”连锁超市,对乡镇、村原有经营网点进行升级改造。
4.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深加工产品出口。按照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基本思路,对初级原料性产品出口退税下调幅度大,对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下调幅度小,这为甘肃扩大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金昌、白银等地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铜、镍等加工产品出口,争取最大限度地化解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针对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引导企业在建立稳定充足的原材料采购渠道方面多下工夫。而且要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对受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较大的出口产品,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办厂,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不断拓宽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5.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开拓外贸市场。一方面,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在保持传统出口商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出口。使甘肃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开辟新的外贸市场。贸易逆差过大直接影响甘肃外贸健康发展,要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在努力扩大对澳大利亚等国出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开拓欧洲、美洲、东南亚、韩国、日本市场。
6.大力调整出口经营主体,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虽然目前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1000多家,但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仅300多家,而以金川集团公司、酒钢钢铁集团公司等四大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0%,外贸经营主体过于集中的局面未根本改变,稍有市场波动就会影响全省大局。因此,大力调整出口经营主体,应着重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扶持政策、拓展出口渠道、人才培训等方面人手,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水平,加速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一要坚持扶优扶强原则,重点扶持优势企业的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推进生产要素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流动,使之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聚。二要优化产业链。加大有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制新建铜、铝、铅、镍冶炼企业,鼓励和支持有色深加工和新材料工业发展。使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之间环环相扣,强强联合,提升甘肃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应提升经营理念。围绕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及产品结构等内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系统改造,提高生产规模和加工深度,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课题参加人:曲 玮 刘七军
执笔人:刘七军 曲 玮
甘肃省财政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甘肃省认真落实国家财税政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运行平稳,财政收入高位均衡增长。财政运行状况分析
1.财政收入高位增长,表现出较好的均衡性。2007年1—9月份,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41.01%、40.34%、41.78%,均保持高位稳定增长,增幅同步性较好;从各市、州看,14个市、州财政收入增幅均达到两位数,有11个市、州收入增幅达20%以上,增幅最高的陇南市为56.8%。截至9月底,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91.23%,省级收入完成计划任务的98.09%,市、州收入完成计划任务的87.61%,入库进度、均衡性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2.主体税种大量超收,对财政收入贡献较大。2007年1—9月份,流转税同比增长24.25%,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29.20%,增量主要来源于原油、有色冶金、电力、机械、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金川集团、长庆油田等重点企业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所得税同比增长52.92%,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6.16%,高于其在财政收入存量中的比重,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是2007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1—9月份,四大主体税种合计对财政收入增量的贡献达45.36%。
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较好地体现了公共财政的要求。2007年1—9月份,全省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37.60%,支出规模比上年同期增加105.33亿元。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4.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8.5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69.00%,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50.59%,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较好地体现了公共财政的要求。1—9月份,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2006年同期增长96.2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54.28%,体现了财力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
4.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成效显著,非税收入增幅明显。2007年,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完善非税收入分类管理制度和监管系统,强化非税收入收缴力度,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非税收入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9月底,非税收入完成37.34亿元,完成预算的118.70%,比上年同期增长82.51%,入库进度和增幅均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量的贡献达39.86%。
5.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7年甘肃省启动”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改革,选择会宁、夏河、民勤等16个自然条件差、收入总量小的财政困难县和对甘肃省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市(县)先期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体制性补助返还、基金分成、目标考核、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分配、财政结算、收人报解和资金调度、政府债务落实、财政工作部署等9个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落实到试点县(市);市级财政将不再参与分成试点县(市)税收,取消市级对试点县(市)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分成办法;市级给予试点县(市)的各项配套资金,将继续落实、配套到位;试点县财政数据报送和汇总程序不变,继续由市级财政负责统一审核和汇总报送,试点县(市)将在上报省级财政的同时报送市级财政。
2007年,甘肃省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进展顺利;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在总结2006年崇信、镇原、临洮、临泽、金塔和敦煌6个县(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试点县市扩大到20个以上,每个市、州至少有一个试点县区,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经费保障、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细化改革措施,明确改革责任,深化涉农领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中央和省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农业政策性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类补贴达1.2亿元以上,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分别达2.5亿元、5.87亿元,省级农、林、水、扶贫4项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达9.2亿元。其中农机补贴的实施范围由2006年的60个县扩大到76个县市区,实施县资金额度从30万元到120万元不等。同时,扩大了补贴机具种类,国家级补贴由2006年的6大类19种,增加到7大类24种,省级补贴纳入了部分新型机具和手扶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度也由2006年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为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补贴试点也由2006年的定西市安定区扩展到8个县区;省财政安排1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广30万亩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重点在平凉、天水、定西等8市(州)年降雨量在300毫米~400毫米左右的32个半干旱县区实施,此项目的实施,使我省每年发展旱作农业科技示范户6 000户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为干旱山区农民解决口粮和牲畜饲草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效途径;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统计局甘肃省调查总队的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7年6月底,省级财政已拨资金1.94亿元,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全省参合率达到90%,惠及农民1180万人。同时,提高了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省财政给每个参合农民每年的补助标准增加到15元,中央财政给每人每年20元的补助标准和市、县财政5元的补助标准不变;为了提高村干部报酬,财政部门安排专项预算资金3 365万元,使得全省16 823个行政村每个村的补助标准达到2 000元。
二、影响财政运行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