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商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一是与全国和省际的差距明显。甘肃商业总量不仅占全国总量比重低,与东部发达省份也相距甚远,而且与西部部分省份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2007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42 044亿元,人均3 234.15元。同期,甘肃为392.18亿元,人均1 508.3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0.93%,人均水平仅为全国的46.64%:同期,甘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江苏的29.7%,为陕西的64.91%。
二是省内地区间的差异也呈逐步扩大趋势。2006年兰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2亿元,占全省的40.38%;2007年1—6月份兰州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158.8亿元,占同期全省的40.49%。兰州市商业产值几乎占到全省商贸业零售总额的一半,首位度过高,会导致甘肃商业发展过分依赖以兰州为首的个别大中型城市,不利于甘肃整体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城乡差距显著。2007年1—9月甘肃省市及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82.43亿元,增长15.64%;县以下零售额为114.55亿元,增长13.25%,增幅与2006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可见,1—9月份市及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甘肃省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81%,而县以下仅占19.19%。
5.商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由于甘肃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市场化水平较低,缺少以市场化为导向、集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商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批发市场,也没有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批发市场。而且,全省商贸业粗放经营特点明显,经营与管理水平较低,引领生产与消费的意识不强。经营中也未能充分利用甘肃省灿烂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没有充分体现甘肃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特色,商贸业文化氛围不浓,缺乏展示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商业景观、商业文化和商业形象,服务精品和名牌少。
(二)外贸发展现状与问题
1.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总量基数偏小。2007年甘肃外贸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月,甘肃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1.4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63.36%,增速居全国第二。其中对外贸易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分别为12.5亿美元、28.88亿美元,分别增长15.80%和98.76%;另外,仅8月份当月进出口总值就为5.94亿美元,同期增长54.9%,其中出口、进口分别为1.0亿美元、4.94亿美元,但出口同比下降36.31%,进口增长118.31%。
虽然近几年甘肃省进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甘肃省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总量份额偏小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2007年1—8月份甘肃外贸进出口额为37-3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27%;占西部地区进出口额的8.84%,居全国第27位,西部第8位。
2.贸易方式粗放,贸易逆差拉大。2007年1—8月甘肃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35.1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4.32%,其中进口24.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出口10.26亿美元,增长47.2%。加工贸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严的影响,增长趋缓。1—8月加工贸易出口1.22亿美元,同比下降56.8%,进口0.81亿美元,同比下降36.2%。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07年1—6月份甘肃省机电产品出口总值仅占同期全国的0.04%;这一外贸特征势必导致甘肃对外贸易总量扩张受到原料价格、市场需求、技术等因素强力制约,产品市场依赖度过高,竞争力较弱,不利于甘肃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与全国不同,从2006年开始外贸持续逆差,且不断扩大。20C16年贸易逆差达8.02亿美元;全省通过银行跨境外汇收支额为46.18亿美元,其中外汇收入18.23亿美元,外汇支出27.95亿美元,收支逆差9.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2%。2007年1—8月累计贸易逆差14.33亿美元,逆差占外贸进出口额的38.41%。可见,甘肃外贸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进口的迅猛增长来实现的。
3.进出口企业结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减缓。国有企业依然是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中的主力军,在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2007年1—8月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为32.27亿美元,增长86.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6.49%。其中出口7.11亿美元,增长10.92%;进口25.16亿美元,增长2.3倍。同期外资企业外贸总值为1.71亿美元,增长14%,但仅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58%。尽管甘肃省外资、私营企业近年来在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所占的份额也有一定的萎缩。
而且,甘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逐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1—8月,甘肃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 028万美元,同比下降34.44%。这主要是由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立法进程加快,使外商投资的可预见收益缩水,放慢了投资步伐;加上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投资门槛提高,环境标准越来越严格以及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都对引进外资有所影响。
4.外贸差异性显著,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一是地区差异明显。甘肃省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金昌、兰州、嘉峪关和白银,2007年1—2月4市共实现进出口额7.5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93.5%;仅金昌市1—7月进出口总值就占全省外贸额的54%,为全省最大的进出口地区。二是结售汇业务在地区间和银行间的分布不均衡。结售汇业务主要集中在兰州、金昌、白银、嘉峪关等工业城市,四地外贸进出口量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量的90%以上。三是外贸额在进出口企业间分布不均衡。甘肃省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有色冶金行业的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如图7所示,2007年1—7月,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白银市红鹭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四企业进出口值24.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7%。可见,甘肃省进出口贸易高度依赖于少数大型国有企业的大进大出。
同时,甘肃外贸伙伴也相对固定,如图8所示,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智利、德国、日本、秘鲁、中国台湾、香港和印度十个国家或地区。2006年甘肃对澳大利亚的进出口总值达到了8.94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23.4%,对韩国的出口总值占到全年出口总额32.5%。2007年1月份,甘肃省对澳大利亚贸易额为1.69亿美元,增长2.39倍,占甘肃省进口总额的59.5%,澳大利亚仍是甘肃第一大进口国。韩国、美国仍是甘肃省主要出口市场,1月份对韩出口4 469万美元,增长57.51%;对美出口2 120万美元,增长4.23%。
5.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但进出口商品品种单一。近年来,甘肃对外经济合作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的态势。截至2006年底,甘肃累计执行对外承包工程的劳务合作项目702项,合同额12.34亿美元,实现营业额9.3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3万人次。累计执行多边、双边、民间组织援助项目431项,受援金额2.19亿美元,覆盖了甘肃省14个州市。同年,甘肃核准境外企业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 303万美元。引进技术项目24个,合同总金额16 877.4万美元。同时,甘肃省进出口主要商品品种单一的趋向仍很明显,均是资源型原材料类产品,2006年进口商品如图9所示。2007年1—2月进口前十位的商品中主要是镍锍、铜精矿、镍矿砂、铁矿砂等,它们占到进口额的80%以上,出口前十位的商品中主要是硅铁、锌、镍、钢材等,占出口额的50%以上。
镍锍、铜矿砂及其精品、镍矿砂及其精品等矿产品进口量的大幅增长,虽为甘肃相关企业提供了充足货源,增强了外贸发展后劲,但企业尚未与国外供应商建立超长期、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致使成本加大,增加了生产经营上的风险。而且,钢材、硅铁、未锻轧锌等国家限制出口产品持续大幅增长,政策性风险进一步加大。1—7月,甘肃钢材出口2.07亿美元,增长64.05%;硅铁出口1.08亿美元,增长53.86%;未锻轧锌出口5 11万美元,增长76.99%。这些产品都已列入国家产能过剩产品,也是国家政策限制生产和出口的”两高一资”商品。
二、商贸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对区域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区域对内外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区域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机会和威胁则将分析的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可能影响上。
1.商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一是有一定的区位条件优势。甘肃是昔日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有利于甘肃出口市场西移,发展内地外向型经济。沟通西北与国内、国际的陆路联系和经济联系,使甘肃在对中亚五国、俄罗斯、东欧和阿拉伯地区的贸易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便利条件。甘肃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在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二是甘肃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制药等为特色的五大产业初具规模。二三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45.65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1.0%。连续10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四是甘肃劳动力成本低。2006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17 24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1001元低3 755元,在全国和西部均排名靠后。与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相比,分别仅为上海、浙江的58.3%、62.6%,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甘肃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2.商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一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难度仍很大。农资价格上涨,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增收效应减弱,不利于扩大农民消费。而且,甘肃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中低收入阶层众多,消费增速主要依赖于这一群体的消费水平。二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集约化程度低和产业链条段附加值低致使有限的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三是商品市场秩序尚未根本好转。尽管国家对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现象仍很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购买力的实现,影响了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四是缺乏优越的投资环境。
3.商贸业发展的机遇。一是将继续面临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这不仅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国家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有利于甘肃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和产生更多商机。二是面临发达地区资本、技术等西移的机遇。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外资和东部企业实施梯度转移,支持甘肃等西部省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西部经济与国际接轨。通过搞活内贸流通,开拓国内市场,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发展。三是面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四是各级政府将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提升消费信心。
4.商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面临周边省区综合环境优于甘肃的挑战。甘肃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在西部处于落后水平。2006年人均GDP在西部12省区居第11位,人均GDP最高的内蒙古是甘肃的2.3倍。甘肃的外贸水平相对低下,在西部12省区中,2007年1—8月份甘肃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与人均进出口总额在西部分别排第8位和第5位,外商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在西部仍居第8位,特别是新疆、陕西、宁夏3个西北省份外贸水平均高于甘肃,这对甘肃进一步发展商贸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二是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对甘肃外贸的影响。国家提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并对禁止类加工贸易目录和出口关税进行调整,这将使甘肃省资源型企业已初步形成的大进大出业务受阻,抑制甘肃省进口规模的增长空间,原材料出口也将会减少。三是面临甘肃省与全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挑战。2006年甘肃省的人均GDP为8749元,刚刚超过1 000美元,而全国已超过2 000美元;甘肃省城市化水平为31.09%,与全国相差12.8个百分点。甘肃省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四是面临区域发展政策分散中央对西部投入的挑战。伴随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将使中央的注意力不断分散,在国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西部的投入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甘肃省商贸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通过对甘肃省商业和外贸各项指标值近6~10年的数据统计,采用指数增长曲线趋势估计的方法,对2007年和2008年商业和外贸的各项指标值做以下趋势分析。
(一)商业运行状况及总量增长
2007年甘肃省商业发展将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势头,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改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活跃。预计2007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有望达到8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较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从城乡划分来看,预计2007年市一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完成51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略快于上年。县及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88.36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3.1%,增速减缓;按行业分类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的零售额将有望实现6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6%。餐饮业有望实现零售额138.49亿元,将比上年增长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