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与员工之间知识产权的权属关系,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和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增加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非公有制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素质及其经营管理水平。一要使企业由一人决策走向科学决策。加强个体、私营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实现传统管理模式与专家治理的相互结合,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企业内部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关爱员工,重视员工的待遇,使其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和不断提升。三要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四要讲诚信、重信义、守信用,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1.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但增长率相对下降。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宽松和非公经济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2008年及今后几年,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增长率仍将高于全省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预计2008年将达到37.2%左右。但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可能会导致增长率相对下降。
2.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效益指标将进一步增加。甘肃省重点实施的国企改革”376”攻坚计划基本完成,使80%以上的国有企业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带动所有制结构大幅调整,并催生了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这也赴近两年来甘肃非公有制经济注册资本成倍增长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改制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3.受出口退税下调政策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进出口总值增幅可能有所下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由于没有过渡期,对企业在手合同影响较大,预计今明两年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出口总额将有所下降,进口总额与2006年基本持平。
课题组成员:马大晋安江林何苑
执笔人:马大晋
甘肃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分析与对策
甘肃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006年以来,甘肃省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体系建设顺利推进,有效地支撑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科技部发布的最新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甘肃2006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22位,较2005年又前进了1位。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不仅反映科技实力增强,也反映了甘肃省的区域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具备推进自主创新的潜力。
2006年,甘肃省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尤其是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科研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依据《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F开始全面启动科技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了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网络环境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围绕科技平台建设任务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10个平台建设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平台建设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为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奠定基础。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方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软件,组建了由16家单位参加的”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联盟”,实现了与国家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资源环境中心、兰州大学、甘肃省图书馆等主要文献单位的光纤对接和互联互通。在科技网络环境平台方面,建设了甘肃省科技管理网,全省14个市、州的科技管理网,一半以上的县级科技管理网开通运行并实现科技信息实时网上发布。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面,甘肃省科技成果网站开通运行,已收录甘肃省”十五”科技成果2 500项,新增成果实时入录。甘肃省创业孵化网、甘肃省技术交易网开通试运行,甘肃省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兰州高新区创业中心等四家单位新建了创业孵化基地,大大提高了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能力。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方面,对全省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普查,由甘肃省农科院等单位共同实施,先期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果树种质资源、木本植物种质资源、荒漠区种子植物资源、丁业微生物资源和甘肃高发肿瘤血清资源的普查和数据库建立工作,部分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方面,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站开通运行,正在与西北五省和国家联接,实现更大范围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以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需要。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方面,先期试点开展了甘肃省水资源调查及数字化建设工作,一年来,收集整理了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的水文资料和三大流域、16水系的河流资料。
2.科技成果产出不断增长,自主创新的原创能力稳步提高。
自主创新的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提高。科技部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23位,在西北五省中排名仅次于陕西,比上年前进了1位,增幅居全国第5位;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从上年的全国第20位升至第13位。与2005年监测数据比较,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2.17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9个地区,其中甘肃的增幅达到了3.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5位。这说明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展迅速。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甘肃省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0~的7.5亿元持续增加到2006年的23.86亿元,年均增长21.27%。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经费投入强度)从0.71%增长到1.05%。据国家科技部《2006年各地区R&D经费支出情况》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4%,较上年增长0.11个百分点。甘肃省R&D经费支出额居全国第23位,但R&D经费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14位,说明相对甘肃总体经济而言,R&D经费内部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有了新的提高。
2006年甘肃省R&D经费内部支出23 086亿元,较2005年增长22.4%。占当年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01%提高到1.05%。
科技成果产出增长较快。2006年甘肃省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04项,比上年增加70项,科技成果总量比2006年增加11.04%。其中:应用技术成果651项,软科学成果53项。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460件,较2005年的1759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专利授权数却从547件增加到832件,净增285件。全省取得省级科技成果646项。其中国内先进水平11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50项,国际先进水平67项,国际领先水平的1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技术交易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995项,比上年增长6.29%;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1.45亿元,增长24.20%。在651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已应用的成果533项,占81.87%;未应用的成果118项,占18.13%。在651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农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9个领域,共计582项,占项目总数的89.40%。
2006年,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水平的TDI、MDI工程化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其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已经打破了国外对相关技术的封锁,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3.自主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实现建设”创新型甘肃”目标,甘肃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6年以来,先后发布实施《甘肃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为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2006年出台了9大政策38项措施。一方面,增强对企业科技开发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了对企业技术开发的税收激励。经认定后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为企业的省属科研机构,享受开发土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岗位,培养选拔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06年,甘肃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9亿元,较2005年增长58.5%,占当年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9%提高到2.61%。改变了自2001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徘徊不前的局面。科技部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增幅居全国第5位。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31.87亿元,比2005~≠增长40.7%,其中企业自筹资金为29.49亿元,占92.53%。通过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了甘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全省63户省级及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45.28亿元,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196.29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0%;全年完成科技投入30.94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达3.27%;完成科技开发项目1 977项。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1 633人,建立合作开发机构8 1个,在海外设立开发机构17个,拥有发明专利90件。
甘肃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水星火公司成功地研制出大型数控设备等,成为全国首家能够生产精密磨床和数控车床的制造商,部分产品在全国处于垄断地位。兰州瑞德集团研发的电子装备制造设备在国内同一领域市场的占有份额达到80%。兰州电机公司在大功率系列风力发电机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预测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在总量规模上有显著提高,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在高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1.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提高。
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连续64: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2.86%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60.5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5.91亿元,同比增长8.92%,改变了自2003年以来增幅下滑的局面,增长速度大幅度的回升(图3)。
2.高新技术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增长显著。2006年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61.92亿元,利润总额3.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9%和15%。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7.19%,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2.31%。
3.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甘肃省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已初步形成。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后劲增强。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预计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71.92亿元,比上年增长9.12%。产品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2.16亿元,比上年增长5.22%,利润总额达到3.58亿元,同比增长11.18%。
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2.6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9.18%,完成T业增加值3.8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2亿元。2004—2006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连续3年有了较快的增长,从2004年的2.89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64亿元。年均增长了26.59%。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从2005年的0.87万人增加到1.06万人。利润总额较上年增长了2.38倍。全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2006年,甘肃省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同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天水天光半导体公司高速开关、功率肖特基势垒整流二极管、华天科技公司新型高密度塑封集成电路等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提高了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些都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预测显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强增长势头。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将完成总产值14.5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5.01%,完成工业增加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