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成为甘肃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非公有制企业资本运作力度加大,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省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把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口,加大资金扶持。2006年,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一年。省上新增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00万元,争取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49万元。全省累计投放资金7 399万元,极大地推动了项目建设,成为拉动社会投资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6月底,非公有制经济在建及完工项目1 383个,其中投资过亿元企业7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有364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特点
1.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在第二、三产业中的比例逐年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近两年在第二、三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明显提高(见图2)。2006年在第二、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321.47亿元和405.01亿元,分别占第二、三产业的30.82%和44.99%,较2000年分别提高13.47和15.8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在产业中的分布更趋合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甘肃省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9.66:44.73:35.61演变到2006年的14.64:45.82:39.54,第二、三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总体格局仍然是”二三一”型。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25.23:31.97:42.80演变为2006年的12.36:38.78:48.86,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在第二、三产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总体格局呈现”三二一”型,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日趋宽松
1.国家继续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问题上,中央继续强调鼓励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极大地增强了非公有制企业继续发展的信心。
2.新的加工贸易政策为甘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配合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2007年上半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先后联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这将会对甘肃加工贸易的中长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并为甘肃非公有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二)地方经济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1.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甘肃省开展了限制非公经济发展文件的清理工作,共清理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文件126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在此基础上,24个省直部门和各市、州都制定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尤其是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的《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放宽了登记前置审批和登记材料审查条件;放宽了投资人数和名称核准;放宽了注册资本和出资方式;放宽了经营范围和经营场所权属证明文件;放宽了集团登记和对外投资比例。
2.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充分调动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一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甘肃省政府正式批转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采取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方法,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重点围绕创业辅导、信用与融资担保、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信息化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与法律服务等八大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社会出资的商业担保机构和各类互助担保组织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基本体系框架,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融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共登记注册信用担保机构66户,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15亿元,累计为2 419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9.3亿元。通过担保受保企业新增就业人员1.2万人,增加销售收入5.94亿元,增加利税3 515万元。”一体两翼”框架体系的基本形成,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功能上更加完善,风险控制更加成熟。
三是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全面改善了甘肃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扩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中小企业的”经济身份证”,可帮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了解其信用状况,防范信用风险,为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省中小企业局在全省启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扩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利用信用信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中小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策不配套,可操作性差。上下级之间、条块之间的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如金融领域的政策与其他领域的政策一直难以协调。 “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为贯彻这一政策,国家各部委计划出台37个配套文件,至今还有10个配套文件尚未出台。省内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贯彻实施细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方式脱节,许多政策规定实际上只是”一纸文书”,没有落实的条件或有效的办法。
2.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较差。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公企业对甘肃市场经济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56%,其中满意度较低的是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51%)、社会经济信用程度(46%)、市场秩序(45%)、政府为非公企业提供的社会化服务(44%)、市场竞争的公平性(43%)、当地经济技术开发能力(43%)、融资环境(39%)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较差,政府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3.私营企业数量少,实力弱。截至2006年底,甘肃省私营企业只有4.2万户,户均从业人员12.72人,和全国12.92人的私营企业户均从业人员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但是户均注册资本只有146.82万元,比全国151.61万元的平均水平低4.79万元。从私营工业企业来看,企业单位数只有575个,利润总额仅有5.76亿元,二者都居全国第27位,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大户(全省只有29户),最大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也只有8亿多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比重还比较小。
4.人才匮乏,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首先,由于人才信息不畅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留不住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现象十分突出。其次,不少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很多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不少企业没有创新的迫切需求,甚至害怕在扩大科技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失去年既得利益,害怕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最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很多企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情况。
5.企业经营者知识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一是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管理需要。二是一部分企业仍沿袭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庭式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缓慢。三是一些企业产权封闭,家庭成员或者亲戚担任高、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机制、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6.融资难仍旧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难题。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对个体、私营企业过于谨慎,缺少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预测,多数企业因现有资产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条件,从而失去年了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民营小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寻找信贷担保难度较大,特别是许多小企业缺少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金融部门难以对其经营状况做出正确评价。另外,企业诚信度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严重,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依靠自我积累来滚动发展,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
1.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切实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加以细化和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经常对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新的政策内容和政策建议,充实、修改已有的政策体系。在制定、执行、修改有关政策之前,要按照”中小(非公)企业优先”的原则,广泛了解、收集非公企业主的要求和意见、建议,及时发现不利于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漏洞,确保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行符合中小企业的利益。二是加强政府服务,促进政策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认真解决政策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加强督促检查,推进政策落实。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制度,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实现集约型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创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引导、帮助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开发,推行清洁生产,使非公经济组织走上低消耗、高效益、生态型、人本化的文明发展之路。
2.坚持结构创新,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创新,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调整、发展、革新现有工业体系,促进传统工业体系转化为以技术密集行业、高科技行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使工业能够大量吸纳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投资,更快扩大工业规模。三是在布局结构上创新,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以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行业为基础,形成以产业集中和以大项目为支撑的各类特色同区。
3.改善基础环境,创造优越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效地改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环境恶化、地理位置缺乏优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形成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优势、城市群和城镇体系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形成以发达的城市体系为主导的优越投资环境。要根据甘肃的资源和要素禀赋,结合发展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链延伸和发展循环经济,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机制
一是要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指导、推进和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以及产权出让等方式利用国外资金。二是建立个体、私营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制定和实施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广泛开展个体、私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建立担保基金和征信体系,为银行和企业之间搭起信誉的桥梁,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力度。三是进一步拓宽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上市融资。四是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与个体、私营企业建立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对个体、私营企业在贷款条件、程序、利率等方面应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同等对待。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强与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企业的合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要发挥好高级专家顾问团的作用,通过广泛征集科研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难题,举办项目和技术对接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
2.增设直接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科技、人才、教育、文化、信息等方面的基金项目,增加基金数量。建设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职业学校、科技开发机构、大专院校的特殊专业、企业孵化组织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3.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对企业实现技术改造、更新旧设备和旧工艺,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可给予适当幅度的税负减免,刺激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所征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设置专门机构处理中小企业研发退税问题,使退税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企业。
4.进一步落实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继续完善省政府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帮助非公有制科技企业争取国家科技专项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政府科技计划中应当设立逐年大幅度增加的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宽以科技成果入股的比例,允许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办非公有制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