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支农惠农政策实施顺利
1.支农各种补贴继续增加。
自2006年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以来,甘肃省小麦良种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国家继续安排甘肃省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任务150万亩,省上安排500万元,实施50万亩省级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甘肃省小麦良种补贴面积达到200万亩,补贴资金2 000万元,与上年持平。另外,2007年省财政还将拿出600万分别对马铃薯和经济作物进行专项补贴,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100万元。
200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将投入4 600万元用于甘肃省农机补贴。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 60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均比2006年翻了一番。在资金规模翻番的同时,农机补贴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向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倾斜,向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倾斜,向粮食大县和农业大县倾斜,实施县资金额度从30万元到120万元不等。到6月上旬,甘肃省79个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县中,已有44个县通过了省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的审批,大部分县陆续将机具发放到农户手中。
2.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成效显著。
据统计,2007年甘肃省免除学杂费3.46亿元,免除课本费6 268万元。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补助6 400万元。随着”两免一补”覆盖面的扩大,甘肃省将有3.3万名农村学生回到期盼已久的中小学,其中82%的学生都是辍学学生。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展顺利。
甘肃省自2003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截至2007年4月30日.已有703.9万参合农民得到近4.5亿元合作医疗基金补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省财政2007年将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15元。农民个人的筹资标准也将由2006#:的每人每年45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参合农民的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2007年6月开始,甘肃将在最后16个县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报销程序。至此,新农合制度覆盖了甘肃省所有农村人口。据部门测算,在参合农民人数增加和提高补助标准之后,仅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就达到2.6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8亿元。甘肃省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县xL2007年新农合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的预拨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预计当年筹资总额将达到9亿元。
(三)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增加
甘肃省委、省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除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得到落实外,2006~新增财政支农资金4.15亿元。为支持试点工作,省上每年筹措整合资金8 600万元,连续三年对试点村给予扶持。各市、州也加大了对”三农”支持的力度,仅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达5.33亿元。
2007年,甘肃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有望超过400亿元。由于财政收入更加殷实,全省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财政补贴资金:粮食直补资金达到2.5亿元,比2006年增加5 000万元;省财政测算拨付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资金5.57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省级财政还下达良种补贴、养殖小区建设、农机具购置、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资金1.5亿元。同时,甘肃省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拨付的水利资金达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重点支持了抗旱救灾、小型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拨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5.21亿元,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开展了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直接下达资金3 000万元,用于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示范村建设。同时,积极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免费开展农民农业技术、管理、政策法规等培训。
(四)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2007年1—9月份,甘肃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608.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8%,其中受价格上涨因素,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增长较快,收入为714.97元,同比增长15.61%,其增加额对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68.03%。外出打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农民人均外出打工收入为303.69%,增长19.08%,增加额对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34.28%。同时农村居民依然承受比城市居民更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受衣着、交通费、建房及装修材料、水、燃料等价格快速增长的影响,1—9月,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
二、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惠农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五大政策支农惠农,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三是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对农户投资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发挥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五是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集中力量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重点乡、村的扶贫开发。
2007年,全省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呈”五增三减”趋势。其中:棉花、甜菜、蔬菜、药材、瓜果类播种面积稳步增加,油料、烟叶、麻类作物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为585.74亿元,比较2006年增长4.34%,总产值中农、林、牧、渔各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8.81%、3.2%、27.76%、0.23%。200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为365.89亿元,比较2006年增长9.76%,增加值中农、林、牧、渔各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7.1%、2.26%、30.43%、0.21%。
(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显示持续增长的态势
2007年5月份以来,受全国性农产品涨价的影响,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8.71%,涨幅同比提高7.19个百分点,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10年来首次达到两位数的增幅。
就粮食价格而言,未来一段时间粮食价格仍有上涨的空间。就畜产品而言,粮价的上涨和产品更新的周期性,将使得其生产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天气变冷和元旦、春节等节日的来临,市场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会出现较大的增长。近几个月来,随着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价格上扬的势头得到有效扼制,预计四季度生猪价格走势将逐步趋稳,但全年生猪价格仍维持高位。受生猪价格走势的影响,肉禽和禽蛋价格也呈高位运行态势。预计2007年,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预计可达90.55万吨,相对于2006年增率为4.69%。
粮价上涨的影响有利有弊,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粮食产业升温,扩大内需,缓解通货紧缩,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有消极方面,粮价上涨带来了面粉等制成品价格上涨,以及涉及下游产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物价不稳、通货膨胀等。政府要积极应对这种价格波动变化,防止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状况发生。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农业生产风险加大
2007年1—5月,甘肃省农资类价格同比上涨5.9%。其中,农用手工工具价格上涨14.3%,饲料价格上涨12.7%,化肥价格上涨4.7%,化学农药上涨0.9%,农用机油价格上涨12.3%,产品畜价格上涨7.4%,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5.6%。10月份国家再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农资价格上涨已对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农资价格上升,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导致部分低收入农民在购买时产生惜购现象,减少投入,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减少了农业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
(四)粮食生产
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大对基本农田的建设,人均耕地面积保持在2.8亩以上。2007年受严重旱灾影响,夏粮比2006年减少22.37万吨,下降6.60%。6月中旬以后各地抢墒补种,扩大复种面积,以秋补夏,秋粮播种面积达2301万亩,比2006年增加166万亩,增长7.29%。由于采取措施及时,2007年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预计2007年粮食产量增长约2%~3%,可望达到820万吨~835万吨。2007年洋芋生产出现新的亮点,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创了历史新高,种植面积达986.74万亩,比2006年增长13.42%,产量预计达207万吨,增长10%。洋芋种植面积在持续扩张的同时,种植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并呈现出品种优质化、种植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加工订单化的”四化”趋势。
(五)农民收入
2007年由于前三季度甘肃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68%,达到1608.16元,同时同家对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延续一个周期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多方面的利好因素,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较上年有一定的增长,但扣除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2007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8%左右,可能达到2 300元。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
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二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三是加强对粮食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四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粮食品质;五是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六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七是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对加大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的标准。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变的主题
一是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省级和县级以上财政要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努力形成多层次、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甘肃要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四是要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利益机制。五是在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新型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要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长期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力度;二是要健全现代科技推广网络,成立农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农业适用技术服务;三是要进一步抓好”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等培训项目,通过这些农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为甘肃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四要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大中专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逐步对农业职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以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线;五是开展对农民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技术骨干,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打好基础。
(四)明确劳务输出目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一是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劳务输转工作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协调配合,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劳务输转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二是开辟新的稳定的劳务基地保证劳务经济超常规发展。只有拓展大规模的劳务基地,才能在更大范围上搭建起劳务输出的平台。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做到先培训后输出,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四是创新甘肃劳务品牌,以品牌占市场。各地应结合当地劳务人员的实际情况,把创建自己的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劳务经济竞争能力的一个战略问题,通过加大公关力度、加强品牌占市场、以品牌促进就业的路子,以此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劳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发展
甘肃省2002年颁布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见(试行)》,近期随着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甘肃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初步奠定了农业标准化的基础,逐步健全了农业标准法规体系,建立完善了省、市(州)、县(区)三级质检机构互为补充、常规检验和速测检验相互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认证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甘肃省农业标准化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