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业标准化要在当地政府提出的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中提出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要把农业标准化的规划和项目重点放在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二是突出农业品牌的创建,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农业标准化应围绕区域农业如何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方面做文章。三是建立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包括宣传体系、科技体系、监督检查体系、标准化示范体系、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等。四是抓紧制(修)订农业技术标准。重点加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以及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农业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相结合,在农作物品种审定、农业科技成果鉴定、新技术推广、品牌农产品认定等工作中抓紧制定相应标准,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标准的制定,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补充,形成结构合理、层次科学、内容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
(六)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一要以农民积极参与为主导,政府政策性保护为依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防御和化解农业风险。防范和降低农业风险,既要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规范的市场秩序环境、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及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实力。二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是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市场和环境等风险给农村、农业、和农民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农业发展构筑一个有力的保障。
(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的新农村。其次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乡镇级公路,形成现代化交通网络。第四是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经营管理。二是构建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构建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其次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执笔人:王建兵
甘肃省第三产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
2006年第三产业保持缓慢发展的趋势,增幅有所下降,增长速度为14.33%,低于上年0.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9.14%,低于2005年7.77个百分点,低于2004年9.27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首次低于40%。甘肃省第三产业占全国第三产业比重的1.09%,高于上年比重0.01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原有水平。第三产业贡献率的下降主要因为第二产业在当年发展迅速,加大了对GDP的有效拉动,使得第三产业拉动作用相应减弱。加之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增速的回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所减缓,使得整个第三产业呈现减缓发展趋势。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增长缓慢的第三产业制约甘肃省经济发展
2007年l一9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91.5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60.29亿元,增长率达到7.7%,低于2006年同期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3.03%,低于2006年1.68个百分点。2007年1—9月份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相比,差距逐渐加大,由2006年同期的15.95个百分点拉大到19.92个百分点,贡献率仅为1 8.7%,低于第二产业53.7个百分点。经济拉动率达到2.0%,低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其中,运输、仓储、邮电行业增加值为121.52亿元,增长率为7.6%,占GDP比重6.78%,贡献率为3.86%,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11 7.35亿元,增长率为9.6%,占GDP比重6.55%,贡献率为4.87%,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44.74亿元,增长率为4.2%,占GDP比重2.50%,贡献率为1.63%,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金融保险行业增加值为25.19,增长率为4.0%,占GDP比重1.41%,贡献率为0.37%,拉动率0.03%。总体而言,2007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缓慢,增量滑坡。
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9月《甘肃统计月报》,其中贡献率、拉动率由可比价格计算所得。
(二)低迷的传统行业阻碍产业稳步发展
2007年前三季度甘肃省第三产业比2006年同期仅增长7.7%,增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国排位倒数第一。主要原因是甘肃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低迷,超过一半的传统行业增长下滑。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业增幅高于第三产业1.9个百分点外,其他行业增长均过低。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等主要行业分别仅增长7.6%、4.2%、和4.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下滑严重拖拉了甘肃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目前甘肃省货运市场来看,2007年甘肃省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将达到6 820万吨,铁路运输计划仅能安排4 120万吨,缺口高达2 700万吨。1—8月甘肃省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为13.01%,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个百分点;客运周转量为10.0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仅为3.3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客运周转量为5.7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5个百分点。铁路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为14.91%,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51个百分点;客运周转量为12.7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8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虽然铁路运输缺口很大,但仍在加速增长。而公路运输的不景气,拖累了交通运输业整个行业的稳步发展。
邮电业发展较2006年有所提高,前三季度除2、4月份业务总量有较大提高外,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见图1),总量增长速度保持在31%左右。
(三)固定资产投资乏力影响产业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乏力。2007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5.6849亿元,增长了20.33%。从三大产业投资表现趋势来看,第三产业近一半的行业投资下降,增长缓慢,在第三产业投资中绝对量处于前几位的行业投资增幅普遍较低(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教育行业是第三产业中投资绝对量较大的行业)。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投资增长下降。其中,由于交通运输业重大投资项目数减少,完成的项目数锐减,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
2007年1—9月,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0.02亿元、425.39亿元和392.38亿元,分别增长11.50%、34.72%和10.14%。从近三年三次产业的增长趋势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呈明显下滑趋势,低于2005年和2006年同期水平,基本保持在10%左右。(见图2)(图略)
(四)内增外抑的房地产开发市场
近两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全省区域内部需求旺盛,甘肃房地产开发仍处于上升阶段(见图3),房屋价格处于稳中有升的阶段。从月报数据反映,2007年1一9月甘肃省施工房屋面积1 715.95万平方米,增长20.73%,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2.69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257.30万平方米,增长6.42%,较上年同期减少4.49了百分点;房屋销售面积392.25万平方米,增长19.16%,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4.32个百分点。销售情况相对良好,购房需求较为强烈。
但是,在省区内部需求强烈的同时,外部大环境不容乐观。2007年国家针对房地产开发市场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调控政策。央行出台了多次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和商业用房贷首付款比例等政策。作为调控手段,这些政策能够起到实质性作用,但作用远远不够。目前的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相比远为负数,伴随资产市场持续上涨以及投资理财观念的深入人心,只通过提高利率已难遏房价上扬。加息一方面加重了开发商的贷款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消费者的供房成本,短期内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同时,受金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个人资金流向出现分散化的趋势,资金流向多个领域,房地产市场收益较难实现。加之,国家积极推进廉租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会有减缓趋势。从甘肃省金融机构的数据反映,2007年1—9月甘肃省金融存贷走势是”存缓贷快”,因此甘肃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情况良好,而从国内贷款不断下降的趋势判断,国内贷款对甘肃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后续性支持势必减弱。
由于外部的影响作用趋于稳定,难有大量资金涌入甘肃的房地产领域,甘肃房地产开发投资虽将继续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很难再现前几年投资高速增长的状况。
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相对有限,筹资渠道狭窄,缺乏外部资金的适度介入。而且,房地产开发向地市级城市的辐射才逐步形成,目前,对房地产市场尚不发达的甘肃来说,房地产并未达到偏热状态,房地产开发更多的不是需要抑制而是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政策应当给予适度扶持并分类而治。
(五)金融保险保持平稳增长
2007年前三季度甘肃省金融保险业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后两季度累计增长速度保持在9.3%左右,但在第三产业中所占分额过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略显不足(见图4)。这是由本地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2006年末到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偏热,主要推动力来自金融产品的快速开发。但甘肃省金融业尚不发达,综合市场环境质量较差,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市场未充分开发,金融机构还不健全,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其资本循环还处于简单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阶段,是第三产业中尚不发达的行业,与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金融的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对甘肃省金融保险业来说,市场不是过热而是微冷。积极促进甘肃金融保险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六)第三产业消费增长一枝独秀
2007年1—9月份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96.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率为1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到48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率达到11.2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5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到97.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加率达到7.7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37%。从数据中看出,消除物价因素影响后,只有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快速增长对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二、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分析——从比较劳动率看第三产业的结构均衡
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产业结构效益,帮助指明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目前普遍认为结构效益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水平接近。一般来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致为1.0时产业结构效益最佳
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据表明(见图5)。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很大,经济社会格局仍以二元性为主,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985—2006年,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为平稳,基本平均保持在0.343左右;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近两年有了小辐下降,平均保持在2.535左右;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从1.934下降到1.799,平均保持在1.919左右。明显看出甘肃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差距很大。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向均衡水平发展,并不断拉大与第二产业的偏差。这说明甘肃省仍然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导,第一、三产业有待发展的产业布局。就内部均衡结构而言,第一、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相对低水平均衡,其产业结构效益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整体产业市场化、城市化、社会化水平低。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不仅影响了服务业产业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既是国民就业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效益的必然要求。
(二)就业结构分析——从结构偏离度演变轨迹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