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给陈经畲带来了希望,这时,他虽年逾花甲,但仍壮心不已。1946年初,他回到阔别八载的创业基地汉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恢复他创立的事业中去。然而,尽管陈经畲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终因国民党与人民争夺胜利果实,并准备发动内战,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陈经畲的种种努力都又化成了泡影。
就在陈经畲感到前途渺茫时,他的长子陈隆遇放在他枕下的一本《新民主主义论》像一盏明灯,使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清了脚下一条崭新的道路,从此,他便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4月,在武汉守敌弃城南逃,解放大军还未进城时,昔日繁华的江汉路上行人寥寥,然而,早已闭店多日的义顺成百货店却意外地敞开大门,货架上摆满商品,迎接解放大军进城。
武汉一解放,人民政府就开展了工商界的工作,组织武汉工商联参观团赴上海访问,陈经畲任团长,这是他在新制度下的首次社会活动。
从上海归来后,他又作为华中地区工商界的代表人物,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他见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虽经历不同,却有一个共同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陈经畲与他们一起庄严地举手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他又参加了终生难忘的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在雄壮的国歌乐曲声中,注视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广场上响起毛泽东主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声音时,站在观礼台上的陈经畲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参加开国大典回来后,他被推举为工商联筹委会主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又任命他为财经委员会委员。1950年,陈经畲被任命为武汉市副市长。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担任了中南民委、国家民委的副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工商联和民主建国会从地方到中央都有职务。他还接待了许多亚非伊斯兰教国家的客人。更为荣幸的是,他以中国人民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亚非会议。
1957年,他被任命为湖北省副省长。
1965年,陈经畲不幸身患肺癌,1967年5月26日,这位老人带着对外界刚刚发生的“史无前例”事件的困惑归真了,在一片“打倒”声中,他的丧事只能草草了事。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湖北省和武汉市为他召开了追悼会,除党政领导外,还有50多位孤儿院的孤儿参加,他们有的已是将军、学者和不同领导岗位的干部,他们以无限的感激之情,缅怀自己的老院长。(董凤鼎)
丁德山——潜心经营,“东来顺”成
丁德山(生卒年月不详),号子清,河北沧县人。从1903年起,丁氏兄弟在北京东安市场卖豆汁,到1919年挂出“东来顺羊肉馆”招牌,惨淡经营中使“东来顺”涮羊肉成了京城名吃,岁月沧桑写出丁德山的艰辛创业史。丁德山兄弟3人,他排行老大,原居东直门外。他从小带领二兄弟沿街叫卖,贩过黄土,以后经营小吃。1903年,丁德山看到东安市场摆了很多小摊,便向亲友借了一辆手推小车、木案、板凳等,在空地上摆了一个小摊,卖豆汁和荞麦面拍糕。他把小摊拾掇得很干净,而且笑脸迎人,碰到太监路过,还要请他们赏脸,白喝一碗豆汁。3年以后,丁德山通过太监,得到地方官许可,在原摊地上盖了一个小棚,起名“东来顺粥棚”。他又在东直门外典种二亩菜园,由他母亲和妻子种菜,经常从地里摘新鲜蔬菜送到粥棚,他们的原料又新鲜又便宜。就在粥棚日益红火的时候,1912年2月29日晚上,袁世凯制造了“北京兵变”,纵兵烧杀抢掠,粥棚被焚毁。丁德山面对废墟,没有灰心,他央求广兴木厂张老板,借来一些木料和工钱,在原址建了几间瓦房。回民手里两把刀,不卖羊肉卖切糕。丁德山心里明白,要干下去就必须扩大经营,广开门路。他把全家拢在一起,增加爆、烤、涮项目,把幌子换成“东来顺羊肉馆”,人手不足,收了几个徒弟。靠着自己的头脑活、善经营的优势,小店日渐火爆,“东从1914年起,丁德山已主营涮羊肉,并创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经营之道。生意做大以后,羊肉货源成了主要问题。丁德山先在东门外买了不少地,租予佃农。每年秋天,又在马甸羊店整批买羊交给佃农饲养,只付出少量饲料钱。到了冬天,羊都喂肥了,他又亲自加工屠宰。把最肥美的后腿和上胸等部分留作自用,其余的卖给羊肉铺。选料、加工都是自己干,确保了“东来顺”肉鲜肉嫩,选料上乘。后来,每季平均卖羊肉10万斤以上。同时养殖、加工、销售,低进高出也使丁德山赚进差价可观的利润。“东来顺”的涮羊肉,不仅选料精致,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肉片切得薄。当时,前门外正阳楼有家涮羊肉很出名,由于切肉师傅手段高明,能把羊肉的皮筋、骨渣、肉头剔除净尽,肉片切得薄,下沸水一烫即熟,鲜嫩可口。丁德山亲自去当食客,并和掌刀师傅交上朋友。又不惜重金聘请他来店当帮工,带徒弟,这样,他们的刀工技术学到了。丁德山为了宣扬自己的刀工技术,故意叫掌刀师傅在街上设案,现场操作表演。娴熟的刀工,上乘的选料,招来了层层看客和食客,许多达官显贵也频频光顾“东来顾”,生意十分红火。“东来顺”涮羊肉所用佐料也很讲究、独到。据说,丁德山买通宫中大监,得到“千叟宴”的佐料加
工秘方,便自己开酱园制作。如腌韭菜花,要加入适量的酸梨,使之味道酸、咸、甜可口;腌制糖蒜,要精选6瓣大蒜,去皮、水洗、装坛3个月方能启口使用;做酱油是夏天把黄酱经太阳暴晒,把流出的油收集起来,加入适量的甘草、桂皮和冰糖,再经炮制,成为独特的“东来顺”的酱油。
在“东来顺”,丁德山每年都要“修灶”,在“修灶”前贴出告示:“因本店修灶,停业3天。”其实,这是丁德山故弄玄虚的招术。因为在“修灶”的前几天,他嘱咐伙计,把最好的肉,最上乘的料,不惜血本地投进去。就在食客们如痴如迷地品尝美味佳肴时,“东来顺”停业了,开始“修灶”。食客们转向其他羊肉馆,怎么也尝不到“东来顺”那样的佳味,对“东来顺”重新开门渴不可耐。果然,3天后“修灶”结束,食客们蜂拥而至,天天爆满。
涮羊肉是季节性食品,到了夏季,生意清淡。可丁德山却经营应时小吃,如杏仁豆腐,豌豆黄,各色水果和冰淇淋等。春节前后,虽是涮羊肉旺季,但他们仍不失时机地做“元宵”出售。只要有钱可赚,无不经营,使生意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由于丁德山经营有道,“东来顺”日益兴旺,资金积累也渐惭雄厚。1928年,他买下了现在的东部北楼,建成了3层楼房。1930年,他又向一太监买了临近一块地皮,扩建了东楼南部,3楼上下,可容顾客500人。他又引进了元兴堂、东兴楼的管理方法,开始经营大型饭店。
全国解放后,“东来顺”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国家在原料供应等方面,按“特需”保证优等供应。使涮羊肉这一特色食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天,“东来顺”已在全国各大城市设分店数百家,涮羊肉成了全国人民的家中美味。
“东来顺”的涮羊肉,成了京城一绝,我们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那里宴请外宾。当外国友人看到薄如纸片的羊肉,放在瓷盘里,透明见花,就像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都赞不绝口。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到“东来顺”光顾的外国人日益增多,许多外国元首、夫人和大使都以到“东来顺”一顾为荣。
丁德山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热心穆斯林的公益事业。虽然他饱受旧社会欺凌之苦,备尝创业之艰辛,但他不忘根本,先后在北京和长春赞助修建清真寺四五处,捐款数万之巨,深受回族同胞赞许。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东来顺”焕发了青春,以独特的品味、周到的服务,接待四方来客,使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灿烂夺目。(李炳君)
马辅臣——西北大亨,实业报国
马辅臣(1897~1969年),原名马佐,出生于甘肃省临夏漠泥沟。他是一名爱国进步人士,解放前是西北地区工商界重要人物,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工商业部副部长,后又调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马辅臣生在穷乡僻壤,家境贫困,幼年丧母,继母严厉刻薄,马辅臣常遭虐待。由于生活困难,家庭不和,马辅臣13岁就赶上一头毛驴离开家乡,往来于甘南拉卜椤与河州之间,有时替人驮运货物,有时贩运布匹茶叶,开始了经商生涯。解放前,甘、青地区将这种行业叫“驮脚”,从事这种行业的人被称为“脚户”或“脚户哥”。在那个时代,一个穷脚户要想发大财、成大事,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当时他只是挑起压在自己肩上的生活重担,在谋生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奔忙着。
1921年,马辅臣的舅父马麒晋升为西宁总兵,数年后,又改任甘边宁海镇守使等要职,掌握了青海军政大权。马麒当时以兴办地方实业为名,包揽青海盐务,并特委其外甥马辅臣经办。从此,马辅臣结束了自己独自行商的生涯,开始投身到地方官商势力之中。他以茶卡盐场为中心,包揽产、运、销业务,并在湟源、西宁等处开设盐店,沿途设立督运站、查验卡,承包湟源盐局盐税,将青海所有盐的开采、运销、征税等业务统由他独家经营,成了当时西北最大的盐商。
1918年,马辅臣又担任了马麒所统率的宁海军矿务营管带(营长),直接掌握一支武装力量,往来于各处金场、盐场,稽查关卡税务,人称为“矿务大人”。
随着马辅臣的发迹,他的家庭也随之鼎盛起来。马辅臣的二弟马侯臣,被称为矿务二大人。二弟精通阿文,一般称尕阿訇,是马果园的十大弟子之一,解放前曾当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教长。三弟夭折,四弟马玉臣,五弟马世臣,六弟马俊臣等从事商业活动。五弟马世臣曾任过甘肃省和政县县长,后辞去官职,也跻身于工商界,筹办建兰公司,成为主要经纪人。
192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进入甘青地区,第二年宁海军被国民军改编,马辅臣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9军第26师骑兵第9旅17团团长。中原战事爆发不久,马辅臣所部奉令由青海开出,转战于察、绥一带。1928年,冯部失败后返回青海,这时,青海已建省。1931年8月,马麟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马辅臣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协助马麒家族办矿务、盐务。那时,青海的铝、锌、锡等矿藏没有大量开采冶炼的能力,工商业以羊毛、皮革、药材、青盐等为主。马辅臣由于有官方支持,打着官方旗号,所以人称他为“官商”。
那时办盐务主要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盐场附近的少数民族人民多半从事牧业,他们所需要的青稞必须从西宁和农业区运进。广大牧民将青盐用牦牛、骆驼或马骡源源不断地驮至西宁。盐商用一升青稞可换进一升青盐,看起来是等价交换,其实粮价收进时压得低,这样青盐收进的价不高,但出售的价随便提高,一进一出,牟取大量利润。马辅臣就这样一天天发起来了,他的生意商号远至京津,一时钱多位尊,名闻西北。
1937年,他担任青海省榷运局局长后,又与茶卡盐池订立合同,自备大车200辆,承揽茶卡盐池到西宁再转运兰州的官盐转运全部业务。专运专卖,排挤了不少资金少、又无政治背景的小户盐商。
马辅臣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之后,逐渐与其舅马麒家族势力脱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在西宁周家泉设骆驼场、货场,将茶叶、布匹、青稞运往牧区,又将牧区的货物运到西宁,再由西宁运往省外。骆驼跑河套远到包头。在天津开设了德义司商栈,将大宗的羊毛、皮货等运往天津等大码头和港口向外商销售。在西北,火柴、木材是他经营的重要项目。1940年后,他在兰州又开办了汽车厂,主要跑甘、凉、西宁一带,搞短途运输。后来,还在临夏筹办了一个发电厂。
到20世纪40年代,马辅臣已拥有百万家财,除拥有几座工厂、10多辆汽车外,还有好几处田庄和几百亩良田以及成群的牦牛和骆驼。当时,甘青两省的老百姓就说:“马步芳的权,马矿务的钱。”据估计,解放前马辅臣在工商业方面的流动资金达100万元(银币),加上房产、土地、磨房及其他家产,总计在150万元(银币)以上。
马辅臣与马步芳家族同里,而且有近亲之交,二人系姑表弟兄。
马步芳独揽青海军政大权后,特别是成立德海商号及湟中实业有限公司后,开始在工商业方面配备了自己的一套人马,多方面限制马辅臣在工商业方面的活动。马辅臣自知难以对付,于是在许多方面作了让步,工商活动的重心开始隧步转向甘肃的兰州、临夏地区及其他省市。
马辅臣受马步芳排挤后,大部分时间避居临夏老家,其间,他曾捐资在临夏堡子修建了完全小学一所,又先后在西宁、湟源、临夏等地为穆斯林修建清真寺六七座,并在交通不便之地花钱修筑短距公路,架设小型桥梁,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马辅臣虔诚信仰伊斯兰教,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两次去麦加朝觐,最后一次还携带妻子、儿子一同去游览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两次出国朝觐,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对新鲜事物有了接触,思想由保守转向开放。这一阶段他的商运事业最为隆盛,远及西藏、印度,外货运进后内销,地方特产运出去外销,羊毛等在天津卖给外商,运往英美。
1949年秋,蒋家王朝气息奄奄,军心涣散,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挺进大西北。马步芳看到大势已去,在兰州失守后,从西宁带少数亲信和眷属仓皇外逃。这时,马辅臣也携眷避至湟中上五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经临夏西乡进循化,再渡黄河西上时,西宁商会和地方绅土组成临时维持会,推选马辅臣等人组成代表团,赴循化迎接解放军。回到西宁后,马辅臣向王震司令员及军首长贺炳炎、廖汉生详细介绍了青海地势及散兵活动情况。
青海解放不久,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这时,马辅臣按照王震司令员的指示,致书族侄马呈样,劝其迷途知返,和平起义。同时,有关方面还组织马辅臣、马振武、马全钦等多人为使团,随同解放军赴新疆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市),为争取骑五军中的青海官兵做了不少工作。从新疆回青后,他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充分信任。
1950年,马辅臣被任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工商业部副部长,后又调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作为一个开明的资本家,在解放初期,他还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在那一阶段,他在临夏投资兴办了发电厂、糖厂、养蜂厂。电厂公私合营后成为临夏地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辅臣在担任青海省副主席期间,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为青海各民族的团结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为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