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均现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理事,同位素分离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核学会理事长,《核科学与工程》编委,天津市科协副主席,科技委主任,高级顾问;1989年曾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为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广均在核燃料厂改进生产工艺、增加生产、提高效益方面作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工作,曾负责专用设备规模研制、生产的技术工作,参与并组织多项重大技术革新,特别是在专业设备技术改造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工作上作出正确决策,使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首位。
刘广均院士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专用设备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通过总结设备研制的六大环节,曾大大推动了专用设备研制进程。其研究成果对专业设备技术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专用设备研制技术攻关过程中,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首位。在分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专用设备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断依据,阐明了浓度干扰在专用设备运行中的传播规律,对实际运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提出了建立“玻尔兹曼方程式”的一种新方法,推导出轻微稀薄气体中的熵增量公式,多篇论文发表于美国《流体物理》杂志,受到国际同行重视。著有《扩散级联水力学讲义》等。
刘广均院士长期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工作,在扩散分离法的应用和离心法分离的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所做的评价是:科学理论之可贵,不仅在其能总结和解释已知的事实,而且在其能用于推测未知的事实并能指导进一步实验和生产实践。刘广均院士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的这些学生中有些已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天龙)
王士雯——医学专家,关注老人
王士雯(1933年~),女,山东峄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著名的心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我国第一个老年医学博士生培养点和唯一的老年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老年心脏病和老年急救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了近百名老年医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级人才,为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新兴学科老年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从医近50年来,参加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国家和军队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在已故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王士雯抢救过其中的6位,为7位治过病;10位大将,她抢救过7位;为57位上将中的52位看过病。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她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美国《心血管病理》、美国《心血管生物》、香港《老年医学会杂志》等刊物的副主编、编委。
1949年,王士雯考入国立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南大医学院改为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同年并入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955年,王士雯大学毕业后于次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工作至今。1984~1986年,王士雯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深造(心血管病理),获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理博士后证书。作为我国老年医学的开拓者之一,王士雯在我国老年医学,特别是老年人心脏学和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理论和实践领域里贡献突出,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MOFE的临床特征和定义,建立MOFE的动物模型,找出MOFE的敏感目标,提出MOFE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分解,包括国内外从未见报道的临床三型;在国际上首先进行了MOFE的流行病学调查,弄清了该病的高危因素,提出了相应群体防治对策;应用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指导抢救,使其救治成功率上升了一倍以上,挽救众多MOFE患者的生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外有人认为,4个以上器官衰竭者死亡率100%。她成功地组织抢救4个以上器官衰竭数百例次,甚至,有5个器官先后衰竭达9次的患者也抢救成功。
王士雯对老年心脏梗塞包括多次(最多5次)的心肌梗塞、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和康复以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无症状心肌缺血,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0多年来成功救治了1000余例次老年和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她撰写了老年人心脏病专著和多篇论文,论述了老年人心肌梗塞和较年轻患者心肌梗塞之异同。在美国麻省总医院进修期间,对864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冠脉病变及栓塞特征,结合临床心电图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在国际上首先专题论证比较了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黄色人种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白种人老年心肌梗塞之异同,文章在日本《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后,引起各国医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由她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部《老年心脏病学》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对老年心脏病学研究的空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重视。
“仅仅走别人的路,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创新才是医学事业的灵魂。”这是王士雯院士对学生常讲的一句话,事实上她也是这样实践的。
10年前,一位76岁的老红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冠状三支血管严重病变,肾功能濒临衰竭,反复心绞痛、心衰。入院时,检查发现有2处脑瘤。患者曾经到过12家大医院求治,由于心脏病严重,都不敢做手术,病人家属也担心出现意外。王士雯坚持手术,可刚刚打开颅骨,病人血压急剧升高达260毫米汞柱,心肌缺血加重,紧急处理后仍不见好转。此时病人家属突然提出“不做手术了”。怎么办?王士雯作为医疗组长和其他几位专家重新衡量了肿瘤部位及生长情况,决定继续手术。在外科、麻醉科诸多专家的共同配合下,手术持续进行了9个多小时,最后取得成功。
对老年人心、肺、肝、肾等4个以上器官衰竭的病人,送到任何一家医院,都可能遇上摊开双手,无策应对。但王士雯与她的同事却知难而上,勇于探索。她第一个建立了“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理论体系,首先提出了“肺脏在多器官衰竭的启动概念”。她用科研成果与理论认识来指导临床实践,改变临床上传统治疗方式,大胆地针对老年多脏器衰竭“连锁反应”的特点采取新的救治措施,从而使老年人多脏器衰竭救治成活率显著提高。她成功组织了对数百例次4个以上器官衰竭患者的抢救,使我国老年多器官衰竭治疗达到国际水平。30余年来,她亲自成功地对800多例患有冠心病或肺心病老人急症或择期进行脑、胸、腹、泌尿等科大型手术,进行了全面的内科保障。在她的带领和指导下,对数千名老年心脏病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内科保障,为重大手术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王士雯先后赴英、美、法、日、德、荷兰、加拿大等国考察老年医学和老年心血管内科发展情况,并撰写和出版了一批我国较早的老年医学论著。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研究室和军内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所。近年,她又在解放军总医院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个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她是我国当前唯一的老年医学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老年医学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高级进修生60余人,先后已撰写论文230余篇,主编或参编老年医学著作15部。王士雯获高层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她作为老年医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老年医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20多人已成为各大医院、科研院校、老年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为此,她2001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2004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的称号,同时还获得了“伯乐奖”。2004年6月11日,原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和通令,给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王士雯因贡献突出被记一等功。(马天龙)
陈经畲——艰辛创业,慈善济世
陈经畲(1880~1967年),出生于南京吉兆营一个机户的家庭,他一生致力于商业和民族工业,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陈经畲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将在商业中积累的资金及时投入工业,成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为回族在发展商品生产中的杰出人物。
陈经畲祖辈以织缎为业,到他幼年时,陈家的织缎作坊已奄奄一息,尽管他父亲带领全家辛勤劳动,机杼声日夜不停,也难得温饱。陈经畲就是在母亲的织机旁一口稀粥一口酱菜度过了他的幼年。
陈经畲经表兄金润生引荐到汉口的“义盛成”货店当了账务先生,表兄年迈体弱,他安排表弟坐上账桌就有让贤之意。经过5年的实践后,25岁的陈经畲被推上了经理的交椅。
陈经畲任经理后,从开拓鞋帽市场入手,以具有特色的鞋帽带动广货业的兴旺。首先,他刷新门面,更改店名。为了表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只将“盛”字改为“顺”字,全名为“义顺成鞋帽广货店”。接着,他又集中一部分资金自办鞋帽作坊,聘请名师,仿苏杭式样,自产自销,货源充足,顾客盈门,从此,义顺成的鞋帽就风靡了武汉三镇。
一年后,为开辟货源,陈经畲又派他的同窗好友杨叔平前往上海设立申庄,专司采购事宜。从此,汉口义顺成的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慕名来买鞋的,也都买到了称心的日用品。义顺成的业务做得蒸蒸日上,不断增长的利润转化为资本,使陈经畲产生了更上一层楼的愿望。然而,这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夜,满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审度着局势,毅然不惜保险金,将全部货物存放在英商天祥洋行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响,各商号惊慌闭市。战斗中,武汉三镇硝烟弥漫,一片大火,遭焚者无不哀号顿足,只有陈经畲稍微心宽些。待到清朝被推翻,民国成立,社会秩序恢复,剪去发辫的陈经畲满怀光复的喜悦又出来重整旧业。大火后,市场物资紧缺,义顺成虽成废墟,存货却丝毫无损。他在废墟上搭棚营业,抛售百货。这样,义顺成既缓和了汉口在辛亥革命后的物资紧缺,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时,一座三层楼的新建筑在歆生路拔地而起,这就是义顺成的新址。义顺成以货真价实赢得新信誉,并拥有了三个企业:上海申庄,汉口门市部和批发部。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流行各种救国的思潮。陈经畲把握住帝国主义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东顾的大好时机,创立了汉昌烛皂公司。公司设在背依汉水的汉正街,1915年筹建,次年即投产,出产有七星皂、仙桃皂、婴孩皂。这些商品在市场上都是新牌子,一开始销路并不畅通。陈经畲便亲临推销第一线,带着一队人马,举着彩旗,执着皂箱,鸣锣击鼓,他们路过五金店、广贷店、香烟摊时,都要停下来,请求代销,洽谈成功,当场将肥皂留下。推销过程中,陈经畲十分注意倾听代销店对质量的反映,发现问题,立刻解决。所以,汉昌厂的产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在建立销售网的过程中,陈经畲善于利用同族、同乡的关系,各通衢都有几家回族人开设的商号,他们都十分愿意代销这种肥皂。不久,汉昌产品就通过他们打入了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的市场,并站稳了脚跟,经过他的一番苦心经营,跃居同业首位。1927年,他被推选为汉口市百货业和化工业公司的主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运动。他以身作则,将“百货店”改为“国货店”。尽管同一条街的百货店,变换手法继续出售日货而利市百倍,陈经畲则甘心忍受萧条而不改销售国货的立场。同时,他也利用抑制日货的大好时机,在工业上扩张自己的市场。这一年的肥皂销售量由2万箱升至7万箱。1933年,他被推选为汉口市商会会长。
陈经畲创业于汉口,事业有成,南京吉兆营的故居也改换了门庭,父亲也被尊称为“陈老太爷”了。陈老太爷六十大寿时,陈经畲携带妻儿衣锦荣归,为父亲祝寿。老人对祝寿约法三章:一是只收礼金不收礼品;二是不开筵席;三是筵席费和礼金全部施舍给贫困的穆斯林同胞。
陈经畲回汉口后,将全部礼金和筵席费立了一个叫“预悯堂”的账户,并规定自己和义顺成每年各捐二千元,存放生息。不久,就以利息在南京创设了“金陵城北送诊所”和以他父亲的字命名的“秋谭助学金”,以帮助贫困乡亲。之后,陈经畲又运用自己的影响,率先捐献五千元,然后奔走于工商豪富之门,筹集了数万元,在汉口中山大道尽头的一块空地上建成了一座孤儿院,陈经畲任院长,收容孤儿300余人。
1932年,陈经畲所立的“预悯堂”账户,本息已有6万元。他和杨叔平共同合作投入15万元巨款,又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孤儿院,规模比汉口的大得多,占地88亩,房舍120间,陈经畲为院长,杨叔平为院务主任,负实际责任,收孤儿300余人。陈经畲的办院方针是教养并重,两地的孤儿院都设有各种手工场及农事实习场,孤儿们在这里既得到养育,又受到专门技能的训练。陈经畲在汉口、南京创办孤儿院的事迹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嘉奖,被授予“褒”字奖章一枚,他在同乡中的威望更高了。1935年,被选为江苏旅汉同乡会会长。
正当陈经畲踌躇满志的时候,卢沟桥的枪声响了,不久,汉口告急,陈经畲撤到重庆,在郊区建了厂子准备重整旗鼓。不料,敌机连郊区也不放过,一枚炸弹落在工厂房顶上,把厂房炸为废墟,还炸死了2名工人。这时,陈经畲又打上海的主意,准备在“孤岛”重操旧业。1941年,陈经畲绕道香港潜入上海,不料刚到上海,便被日本便衣宪兵逮捕。他受尽了折磨,度过了40天的非人生活,后经杨叔平以重金保释出狱,他心力交瘁,辗转回到重庆。至此,他才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中华民族的解放,就没有他陈经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