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杜邦公司决定推出一种新型皮带替代材料——“人造革”。在20世纪50年代,“人造革”的原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杜邦又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消除了这种材料的大部分缺陷。这种“人造革”是由合成纤维材料做底衬,上面覆盖着多孔薄膜的双层合成革。1963年杜邦公司准备向鞋业市场投放这种“人造革”。此时,公司的高级经理们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他们对“人造革”的市场潜力颇为乐观,希望它能成为继尼龙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性商品。
这种新材料可代替做皮鞋面料的皮革,并在某些方面胜过皮革。为了测试它是否能为消费者接受,公司首批制作了1.5万双这种面料的皮鞋,交给消费者与本公司职工试穿。市场测试结果显示,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所穿的是非皮革的皮鞋。所以就舒适性而言,只有大约8%的试穿者认为这种面料穿上不舒服,然而,试穿者标志对皮革皮鞋不满意的也有3%,而对另一种皮革代用材料——乙烯塑料不满意的高达24%,三者比较,“人造革”代用材料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接着公司又派专门人员拜访了36家制鞋商,让他们认识“人造革”的特质,如透气、柔软、不变形、重量轻(只有皮革重量的1/3),而且耐磨、防水,更妙的是无须用鞋油,只用湿布擦拭就能光亮如新。从生产制作看,也给制鞋商提供了便利。它具有均匀性、规则性;加工浪费少,利用率高于天然皮革,能进行机械加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游说获得成功,当时有30家制鞋商表示要购买这种鞋面材料。
1963年10月,“人造革”皮鞋在全美皮鞋展示会上正式亮相。1964年1月,第一个全国性关于“人造革”的广告同时出现在美国20个城市的报纸上,同年,电视台的“杜邦周末特别节目”里也介绍了这种皮革替代材料。杜邦公司的营销目标是树立最时髦、高质量、高品格的形象,他们把高档次皮鞋选作目标市场,直接与皮革竞争。这种品牌定位策略,使杜邦只允许经过挑选的少数几家颇有名望的零售商负责销售,专门挑选权威性、发行量大的报纸、杂志刊登广告。如此,杜邦与制造商、零售商和传媒通力合作,“人造革”似乎前程似锦,大有可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麻烦出现了。首先是来自皮革业的强烈反应。为了抗击“人造革”的入侵对皮革形成的威胁,美国皮革贸易协会在其上市后增加了2倍的广告投放。如在广告中说,“人们自然而然喜爱皮革,他们(指杜邦公司)才要试图模仿”,言下之意,即把“人造革”贬为一种廉价的替代品,并在每一段广告的末尾都对顾客强调重要的是识货,“一分价钱一分货”。其次,舒适问题也比原来调查的要严重得多。许多穿了“人造革”皮鞋的顾客抱怨它使人感觉闷热,伸展性也不如皮革,尽管穿了一段时间但一直仍觉太紧。另外,价格上也有问题。皮革的另一种替代材料——乙烯纤维由于价格低廉(只及“人造革”的一半)而获得可观的认同。以它为面料制作的皮鞋以每年超过1000万双的速度增加,同时其他廉价的材料大量进口,使“人造革”高昂的价格处于不利地位,1969年销售额下降了25%,进军欧洲市场也受到挫败。杜邦使“人造革”成为“尼龙第二”的美梦被打破了。
经过7年苦苦挣扎,终未能突破困境,损失甚巨。直到最后杜邦公司宣布放弃该产品生产线,把生产“人造革”的技术连同所有生产设备卖给波兰一家国有公司。波兰这家公司对“人造革”重新定位,选择一般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将产品定价为廉价的工作鞋。结果很快打开国内市场,并进军国际市场,有些还返销回美国,使奄奄一息的“人造革”又获新生。
杜邦公司“人造革”的失败,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产品的品牌定位错误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人造革”投入市场之初,美国皮鞋市场上中低价位的占80%以上,高档皮鞋仅占15%左右。杜邦选择高档市场,正是应验了一句老话: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量只有有限购买能力而实际需要旺盛的消费者被拒之门外。当时,天然皮革还没有今天这样短缺,它的价格比“人造革”还要低,制造商对使用“人造革”抱着观望态度,不会尽心尽力推行,从而就大大限制了“人造革”的销售扩张。而被忽略的广大中低档皮鞋市场却由性能远不如“人造革”,但价格低廉的乙烯纤维合成革钻空子趁机打入。
制鞋业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已定,一种新产品,特别是皮革代用品的出现,必然对原有制革业造成巨大的威胁,他们也肯定会全力反击、保护自己。美国皮革贸易协会在“人造革”出现后不久即增加2倍的广告投放量就是证明。高档商品市场往往被名牌厂商控制,他们已经创出名牌,经营能力、财务实力不会逊色,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会不遗余力以硬碰硬。
另外,把“人造革”定位于高档皮鞋市场就容易过早地暴露“人造革”的弱点。试想一下,花了高价钱的消费者必然对款式、舒适度、伸展性等性能挑剔不已,一旦发现不满意之处,便大肆向公众抱怨,使后者对新产品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这种坏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消费者对新产品有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杜邦公司由于品牌定位不当,引起了在生产制造、产品成本、经营费用、行业竞争、新产品成长、海外市场的开拓等方面一系列的麻烦,历经7年,始终摆脱不掉经营危机。真可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可见,定位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品牌定位策略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目标市场,即确定把产品销给谁,这些人有什么偏好,其购买力如何,年龄和性别如何,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状态如何。然后再确定产品的设计、促销方法、流通渠道和定价策略。只有在对市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品牌定位策略。如果杜邦公司一开始就把“人造革”定位于中低档皮鞋市场,不但可以迅速打开销售局面,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可以阻止其他皮革代用品的侵入。另外,也可避免挑起与高档皮鞋市场上名牌厂家的竞争,消费者对“人造革”的挑剔也会因其价廉和其他优良性能而被抵消。
由消费心理学研究得出的一项结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总是主观地根据心目中的一个或多个判断准则,选择最适合他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品牌定位任务是在识别这些需要和购买判断模式的基础上,创造产品某些属性的显着性,使其在注重这些属性的消费者心目中占据首要位置。消费者总是容易记住那些名列第一的商品品牌,为此,有5种不同的产品定位策略:
(1)根据产品性能定位,如产品质量、款式、包装等。
(2)根据消费者受益,满足某些需要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进行定位。如组合家具、折叠床椅等适合居室小的消费者。
(3)根据使用场合定位,如休闲服装适合于不太正式的场合。
(4)限据购买者类别定位,如老年人、青年人、儿童等。
(5)指向竞争对手定位,如“百事可乐”指向的竞争对手是“可口可乐”。
选择哪一种品牌定位策略,取决于投资者那种产品的相对竞争能力、企业的相对优势和市场的形势。
一个正确的产品品牌定位策略,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于经营者来说,投资产品的品牌定位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路。定位准确,就会销路畅通,定位不当则会出现滞销。
NO9不要盲目相信专家意见
创业其实根本就不复杂,它之所以会被认为深奥复杂,非得依赖专家才行,是因为投资人不知如何应付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导致理财成为焦虑之源、困惑之端。焦虑不安使得人们不知所措,无法使自己冷静地作决策,总是想听听他人的意见。
有些人认为如果没有专业素养,想靠投资致富就会难上加难,但是我们分明看到许多人不懂股票、房地产,却能够投资致富。成功地利用理财致富者,大多不是专业投资人,而专业投资人未必能够以投资致富。
因为不懂如何面对未知且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误以为必须具有先知的能力,或是要有高深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做好投资创业,许多人便习惯性地把理财决策托付给专家,而偏偏专家们又经常发表相互矛盾的“专家意见”,10个专家有11种说法,使得理财世界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增添了投资人对理财的困惑。
以专家的意见主宰你的理财决策是非常危险的。投资理财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所以投资人应想办法充实理财知识,让自己也成为专家。事实上投资理财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调整好心态并能身体力行,不需靠专家也可以致富。拥有正确的理财观,你可能比专家赚得更多。
因此,在此奉劝投资人,必须逼着自己即时行动,开始投资,停止再问“何时会涨”“哪一只股票可以买”或“我买的XX股票现在是不是该卖”诸如此类的问题。天下没有人知道正确的答案,更没有救世主。
事实上,如果有人真的知道何时会开始上涨,或是哪一只股票一定可以买的话,他早就已经有钱到不必靠当分析师或专家来谋生了。所以,仍需再次强调,即使你不知道“何时会涨”或“哪一支可以买”,仍然可以利用投资理财致富。所以别再浪费时间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自从证券市场诞生以来,已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问题,结果是这些人都很懂股票,也称得上是股票专家,却没有人真正能靠投资股票而致富。
投资理财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不花太多时间于投资理财的人反而会做好理财。
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从事股票投资者平均每天花3个多小时用于研究、分析股票及看盘等活动。选股困难吗?投资股票赚钱吗?终日追逐股价变动,你的报酬率究竟有多高呢?通常是越用功研究股票者,赔的钱越多。
一般投资人常犯的毛病是“半途而废”,遇上多头时期就跃跃欲试;遇上空头时期就心灰意冷,干脆完全离开股市,没有耐心与毅力,难有成就。反之聪明才智稍差的人,自认不懂得何时该买、何时该卖,反而比较能坚持到底。
事实上,投资致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采用投资理财策略——“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一言以蔽之,就是达到“无所事事、无为而治”的境界。
无为而治有谁不会?令人惊讶的是,在投资理财的领域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些都是如雷贯耳、人人皆知的基本准则,于是大家举一反三,认为投资理财想赚钱,一定是要先学会很多投资技巧,同时投资之后,一定要比他人更努力、更用功,才能赚钱。直觉上认为知识越丰富、越用功的人,其获利必定越丰富。这些原则在其他方面或许成立,唯独在理财上却通常相反。知识对投资报酬率助益不大,努力对投资报酬亦然。知道得越多,对行情越关心,不免跃跃欲试,导致短线进出,结果导致“劳而不获”。
当一个人“笨”到可以做到“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时,这正是致富的开始。正如孔子老先生说过“大智若愚”,这是指具有高等学问的人,顺自然而成器,不强为造作,不施巧计,表面看来一副笨拙的样子,但实际上很聪明。老子也说过“大巧若拙”,同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这种策略运用于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倒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除非对于未来的情势真的有几分把握,否则宁愿视纷乱情势于不顾,一动不如一静。
因此,你不必是什么投资专家,对于投资技巧也可“一窍不通”,投资理财只要“无所事事、无为而治”就能致富。也许读者会问:那么投资理财岂不太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无趣、无聊?的确如此,必须强调,只有做到这个境界才能理财致富,才能成为亿万富翁。因此,在你行动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致富,还是要成为股市专家?”想靠投资股票致富,最好能仿效那些暴发户,投资股市之后就不要理它,也不必做什么,数十年后的复利自然能让你成为暴发户。当然,你也可以潜心精研股市,成为股市专家,只是最后大多没法靠投资致富。
在此强调的是,你即使不知道“何时会涨”或“哪一只股票可以买”,你仍然可以利用投资理财致富,因为股市短期涨跌无法预测,但长期具有上涨的趋势,长期投资一定能赚钱。
“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如此简单,虽然有点“不劳而获”的意味,但请不要觉得愧疚,因为你投资股票就等于将资金投注于经济建设,再说不断买进卖出的动作,不但对个人的财富有所伤害,且对国家经济或全体社会的福祉也没有帮助。
让别人的想法左右自己的行动,这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思维没有信心。
在一个人创富成功的过程中,表面上看,越是依赖安全就越能避免冒险,而事实上也往往因此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创富的机会。不必过于相信什么“专家意见”,险中有夷,危中有利,倘要创下惊人战绩,就应敢于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