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福特汽车成了底特律人的抢手货,生产出的汽车很快销售一空,福特公司赚取了一笔可观的利润。仅第一年的股息就分发了10万美元,相当于股东在第一年就收回了所有投资。面对巨大的成功,福特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表面的辉煌。因为人们现在只是对汽车这个新东西感到好奇而已,一旦他们习惯了使用汽车,便会变得挑剔起来。汽车的质量和价格就成了福特公司的生命。
很明显,小小的福特公司不可能占据全部汽车市场,必须突出重点。生产什么车为主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福特想到,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不应只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停留在上层社会,因为迟早汽车会进入家家户户。高档车大家都想坐,但会有多少人买呢?低档车尽管单车利润很低,可如果大批量生产起来恐怕就又会不同了,当然这需要全新的设计方案。
面对各位股东,福特说:美国地域辽阔,生活着上千万的人民,大多数是工人、农民,他们才是汽车的真正需要者。我主张多生产低档车,特别是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把便宜实用的汽车卖给这些人。这才是我们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
这个决定意味着,如果低档车不被认可,福特便只好结束自己的汽车生涯。福特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已经别无选择。
生产低档车尽管技术上难度不高,但却不得不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着实使福特费了一番脑筋。为了让家家户户都用上这种车,他的车必须简单、轻便、实用、易修理,而且还必须能在崎岖不平的乡间路上奔驰,这些都对零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种车必须便宜,以使每个家庭能够买得起。
突然,他想通了,必须使汽车构造简单化。只有简单,汽车才可能轻便,才会容易修理,一旦哪部分有问题,换个标准零件就够了。而且,简单的设计更易于大批量生产。当生产量增大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汽车价格就可以更加低廉!
福特把以前的设计图纸全部扔在一旁,重新开始设计。“标准化,简单化”,设计中福特不时提醒自己。
通过几次修改,福特新的设计定型了。它被命名为“福特牌T型”汽车。T型车后来成为汽车历史上最着名的车型,几乎成为汽车的代名词。
福特终于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了。他决定让福特汽车公司从今以后停止生产所有其他汽车而只生产一种汽车——“福特牌T型”汽车。
终于,一座新的汽车制造厂矗立在底特律。T型车的生产也步入了正轨。社会对T型车的需求极大,很快福特汽车公司的新工厂就开始连夜生产,这样仍然供不应求。为了应急,福特毅然打破常规,让每个车间的人员固定,使加工的零件依次通过传送带进入车间,加工完毕后流入下一工序,这样很快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就是企业管理学中着名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由于福特追求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很快迎合了社会的需要,T型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福特汽车公司也理所当然地坐到了美国汽车业第一大公司的宝座上。
别无选择时才有大胆而真正的选择,才能在复杂的投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首先必须打造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产品。
NO6保持“形象投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7秒钟内形成的第一印象可以保持7年,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人好不好,先看相貌;商品好不好,先看包装;公司有没有实力,先看门面。虽然人人都知道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去根据表面现象得出第一印象。
按表面印象得出本质结论是否合理?这不是商人考虑的问题。因为商人不是哲学家,而是心理专家。既然消费者都习惯按外表印象做出购买决定,商人就有必要在形象投资方面多下工夫。
罗蒂克?安妮塔是一个浪漫、个性独特的英国女人。她只在乎自己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而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很漂亮,但在衣着打扮上却一直很随便。她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世俗的审美观而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最主要的是,她将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旅游,没有多少钱用于形象投资。
当安妮塔成为两个女儿的妈妈后,她感到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她开始意识到金钱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她便跟丈夫商量,她想开一家出售天然化妆品的商店。她还给这家尚未开业的商店想出了一个雅致的名字——“美容小店”。
但是,“美容小店”需要4000英镑资金,他们却没有这么多钱。安妮塔决定去向银行贷款。
这天,安妮塔上身穿一件旧T恤衫,下身穿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小女儿,拉着大女儿,闯进了银行经理的办公室。她绘声绘色地向经理介绍自己的创业构想,以及“美容小店”未来的前景。银行经理看了看她的衣着打扮,便估计到她拮据的经济状况,马上拒绝了她的贷款请求——他担心她将来没有偿付能力。
安妮塔失望而归,向丈夫抱怨说:“那人真是一个冷血的家伙,我带上女儿都没有打动他的铁石心肠。”
丈夫比较理智,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实的世界,必须遵循世俗的游戏规则。银行是一个投资机构,不是救济所,在这里,T恤衫和牛仔裤是没有说服力的。”
于是,他陪安妮塔去时装店购买了比较昂贵的西装,还请一位会计师写了一份不同凡响的可行性报告,另附有预估的损益表及一大沓文件附页,连同自家的房产证,都装在一只精美的塑料卷宗夹里。然后,他们两个衣冠楚楚地又去了那家银行。这回他们没费口舌就得到了贷款。
这件事让安妮塔明白了“形象”的重要性。在“美容小店”开业后,她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商店的形象。为了体现天然化妆品的特色,她将小店全漆成绿色,周围用落叶栅篱围起来花园;在小店内,天花板下悬挂着的一束束鲜花,散发着芬芳的花香。这一切,她尽可能做得和谐自然,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新颖别致、优美淡雅的感觉。她还努力想出了一招别出心裁的宣传方法:在每天早上,她穿着清雅脱俗的时装,一面在美容小店前面的道路上散步,一面优雅地往树叶或草皮上喷洒香水。她每天轮换着使用各种具有异国风味的香水,使香气由淡变浓,越靠近小店越浓郁。她要营造出一条美丽馨香之路,使顾客闻香而来,认识并爱上“美容小店”。
安妮塔的形象投资无疑是成功的,她的“美容小店”很快成为当地报纸的热点话题,全城的淑女都争相来她这里参观和购买美容品。
第一家“美容小店”开办成功后,安妮塔一家接一家地开起了分店。20年后,她在全球45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分店,终于成为名扬天下的“化妆品女王”。
另一位“化妆品女王”玫琳凯曾对她的推销员们说:“你必须打扮得像个真正的有信心、有实力、有教养的人,让别人看了会对你产生信心。梳理好你的头发,修饰齐指甲,穿戴整齐,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你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你还没有一件使你穿上看起来像百万富翁的衣服,那就去买一件吧……”
有人也许会认为,只要成功了,自然会获得成功者的形象。事实也许不然,无论个人还是公司,往往是在成功之前就有了成功的形象,而不是相反。时下流行一个新概念:注意力经济。注意力从哪里来?十有八九是从形象上来。因此,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要舍得在形象上投资,那就是给自己的形象披上华丽的外衣。这将给你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位成功者都很像成功人士,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很像成功的公司。其形象与成就往往比较协调,例外的情况并不多。
NO7先机占尽抢做独家
按照商业的一般规律,越是热点集中的行业,越是商家云集的地方。长期以来香港首富李嘉诚所做的房地产投资业,有着众多的竞争对手,但李嘉诚总能够在这个热点行业中巧妙地击败对手,做自己的独家买卖。
做独家买卖一要有眼光,二要具备实力,而李嘉诚两者都有。比如,在北京投资王府井改造工程,筹建东方广场的过程中,富有眼光的李嘉诚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头,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工程上做起了独家买卖,令其他业者望尘莫及。
做独家买卖不仅用于投资中,也可以用于谈判中。我们看到,商业谈判中,有些专做独家买卖的人常常利用买者追求独品的心理,人为地制造稀品,以提高价格。在比利时一家画廊里,1个美国画商与印度人讨价还价。当时,印度人的每幅画出价一般在10至100美元之间,而唯独美国人看中的3幅画,印度人坚持要每幅250美元。美国人不肯买。印度人看出这个美国画商爱画如命,便将3幅中的1幅烧了,但不肯降价。美国人心痛之极,但仍不肯以250美元来买。于是印度人又把剩下的两幅中的1幅烧了。美国人慌了,忙求他别烧第1幅,他宁肯出500美元买了这1幅画。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在对方有明显成交意愿的前提下,尽量杜绝对方其他成交途径,做独家买卖是商业谈判的重要方法。李嘉诚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在商业谈判中的表现与这个印度人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次与港府合作的地产项目中,李嘉诚提出的投资数目和买价遭到了拒绝,但李嘉诚并不着急,他将谈判的时间一直拖到香港经济陷入低迷的一年以后,终于以原价的几分之一的价钱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李嘉诚所采取的做独家买卖的商业策略,确实代表了商战竞争中的最高水平。越是热点集中的行业,越是商家云集的地方。要想在这个热点行业中巧妙地击败对方,就得要做自己的独家买卖。做独家买卖,一要有眼光,二要具备实力。
NO8找准定位
个人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应选好定位,而创业投资的定位至关重要。
企业在投资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之前,应先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据此对产品进行品牌定位。品牌定位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针对什么样的消费群体,订立什么样的价格,销往什么地区等等。投资产品的品牌定位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路。定位正确,则会销路畅通;定位不当,则会出现滞销。杜邦公司就曾因品牌定位不当而遭受市场无情的打击。
美国杜邦公司以其垄断化学工业,生产军火而着称,位列于八大财团的第五到第六位。20世纪20年代,它的声誉和财力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但是杜邦的保守和顽固的家族观念却使它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陷入严重的困境。对工人的过分苛刻和残酷的剥削引起了工人们的罢工。面对工人的斗争,杜邦财团不是去积极地改变工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福利,而是以宣布裁减员工、停发医疗付款等手段迫害工人,使劳资关系更加严重恶化,杜邦财团更加孤立。杜邦家族一直主张以家族的力量控制财团,控制某一大公司,这种主张与政府的政策发生冲突。
为抵制经济萧条,政府提倡由几个大财团联合控制一些大公司,以便资金分散在各个领域。但是,杜邦却加紧独家控制通用汽车公司,引起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的极为不满。1961年,高等法院裁决表明,杜邦公司在10年内必须让出它在通用汽车公司价值35亿美元的6300万股股票。这一裁决结果大大损害了杜邦的经济实力,接踵而来的是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屡屡受挫。自19世纪以来,杜邦一直强调以10%的利润做生意,但后来,它的利润下跌到6%-7%,有时甚至是5%。杜邦财团一度控制的尼龙生产和销售也失控了。
在美国,有几十家公司也在生产尼龙及其他人造纤维,由于他们设备和工艺比较先进,迅速成为了杜邦公司的劲敌。在其他国家,由于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尼龙产品的价格低于杜邦公司的产品价格,使杜邦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受损。尼龙,作为一种新兴产品,由于大量生产,已经日益失宠,杜邦的“尼龙”帝国也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