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要有敢做的勇气和胆略
你或许非常熟悉这句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就像健身行当中常说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行事以前先问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然后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有一家小公司,多年来一直想得到美国陆军防毒面具的生产合同,但早有一家比它大50倍的大公司捷足先登揽下了这笔生意。这家大公司有几百位工程师,而这家小公司只有5位。35年来,美国陆军的防毒面具几乎全是由这家大公司制造的,而之前这家小公司从未得到过这类合同。
但是这家小公司的经理坚信他的工程师能够完成这项看来不可能的任务。他愿意以他的名誉、公司资源和其他的工作机会做赌注,来争取为陆军生产200万具防毒面具的合同。即使这家小公司以前接过的最大合同,金额也没有超过20万,可是他说服了公司总裁,更厉害的是,他说服了那5位工程师。
他们研究、工作,凡是想得到的事都做到了。他们作了多次全国旅行,征求部队官员的意见;阅读了所有能找得到的有关防毒面具的资料;他们整整辛苦了1个月,然后向陆军提出诚挚的申请,申请书也是尽可能力求完备。
做了这番努力之后,你也许会认为这家小公司会争取到合同,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不过那家大公司也同样没争取到。由于预算的关系,陆军方面决定将这项采购延后1年。两家公司都有机会再作研究,并提出新的申请。
这样一来就表示赌注要增加。两家公司都得在这项计划上投下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但结果只有一家能赢得合约。很显然大公司的胜算要大得多,但是这家小公司经过研究,老板决定冒这场险。他要求工程人员加倍努力,而这些工程师尽管在过去有所怀疑,如今却也是信心十足。
1年后,他们重新提出申请,最后一举赢得了合约。仅仅是这项合同,就使他们公司的营业额达到每年数百万美元。
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市场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种组合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因此,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自由遨游,不可能都是胜算。然而,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胆识和勇气,勇气是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在成功者的眼中,生意本身就是一种想战胜他人赢得胜利的挑战。因此,在生意场上,人人都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已成为许多商界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就像上面所说的那家小公司的经理一样。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风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幸运喜欢光顾勇敢的人”,险中有景,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应该甘冒风险。既有成功的欲望,又不敢冒险,如何能够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希望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因为风险总是与机遇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有多大,成功的几率就有多大。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遇,而机遇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地铺展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道。具有过度求稳心理的人常常会失掉一次次发财的机会。所以人生应当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过度谨慎就会失去它,成功需要敢做的勇气。
在我们身边,许多相当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
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赚大钱的行业,也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对于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来说,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无疑面临着极大的竞争风险。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一时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当时难以染指……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1960年,面对花费了1000万美元的勘探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德土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建议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来。哈默千方百计从各方面筹集了一大笔钱,投入了这一冒险投资。当钻到860英尺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
哈默执着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做才是最重要的。
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在竞赛时弃权,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他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拼着失败也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当然,冒风险并非毫无理性,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理性正确分析基础上的。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应当胆识结合。
生意本身就是一种想战胜他人赢得胜利的挑战。所以,在生意场上,人人都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
NO4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所谓“不可能”的事,通常是实现条件明显不足的事。只要满足了实现条件,不可能之事就会变成完全可能的事。
成功赚大钱的商人都相信“世上没有打不开的门”,这就像一流军人都相信“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城堡”一样。他们有胆识,敢向“不可能”挑战,并把“不可能”变成完完全全的“可能”。
世上只有很难办成的事,没有不可能办成的事。他们都是敢向“不可能”挑战的人。
利特尔是科技咨询业的先驱。年轻时,他曾对许多工厂进行过调查,结果竟然令他大吃一惊:原来绝大多数工厂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正如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这些企业要么对科学技术不予理会,要么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科研成果推广不力,结果是科学工作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互不往来,互相脱节。”
于是,他果断投资2500美元,成立了一家科技咨询公司。他决心将促成企业和科学技术联姻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当时,很多人认为利特尔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因为大部分企业主不懂科技,向他们提供技术咨询,简直就像对牛弹琴。但利特尔坚信自己的事业有深远的社会价值,有价值的事就值得花百倍努力去干,并终将获得回报。他还邀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从事这项工作。
他的公司主要向企业推广技术,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两年后,数十家与利特尔科技咨询公司合作的企业,经济效益都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利特尔科技咨询公司还有许多研究成果,比如代替电话电缆的光导纤维即是利特尔的杰作。
当时,光导纤维的制造成本非常高,因而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发明。在一次工业家座谈会上,一位工厂主用嘲讽的口吻对利特尔说:“你与其发明这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纤维,不如用猪耳朵去织丝线袋更加实惠一些。”他的意思是,光导纤维没有什么用,就像猪耳朵不可能织出丝线袋一样。
利特尔立即反唇相讥:“如果您的夫人有意用这种丝线袋的话,本公司完全愿意效劳。”
利特尔怒气冲冲地回到公司后,立即和有关专家商讨用猪耳朵制造丝线袋的方案。他们买来许多猪耳朵,并组织力量将其分解成胶质和纤维,没过多久就纺出了光滑均匀的丝线,织出一批五彩缤纷的漂亮丝线袋来。
结果是这种违反常理的产品大受女士们欢迎,很快被抢购一空。当然,利特尔也没有忘记给那位工厂主送去一封短信,他在信上说:“敬请陪同夫人前来购买猪耳朵织成的丝线袋,并让您知道什么叫科学和科学的力量。”
假如,一个外行率领一群外行,能制造飞机吗?每个人都会摇头说;不可能!
但威廉·波音却用事实告诉你:完全可能!
威廉·波音本来是一个经销木材和家具的商人,一天他观看了一场飞机特技表演后,迷上了飞机。于是,他丢开生意,前往洛杉矶学习飞行技术。
但是,他买不起飞机,由于年龄的关系也限制了他成为飞行员的可能。学会驾机技术有什么用呢?看来,想满足驾机遨游长空的愿望,除非他自己制造飞机。这正是波音最初的想法。
在学习过程中,波音设法了解飞机的结构和性能。学习一结束,他就邀请一位海军军官合作,共同制造飞机。
那时候,他们不但没有工厂,甚至连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制造工人也找不到。波音只好动员他那家木材公司的木匠、家具师和仅有的3名钳工进行组装——这简直形同儿戏一般,飞机好像不可能由这样一群人制造出来呀!
但最后,他们真的将飞机制造出来了。这是一架水上飞机,波音亲自驾着它进行试飞,并且取得了成功。
波音的信心高涨,他索性将木材公司改成飞机制造公司,专心研制飞机。时至今日,全世界每天有数千架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在天空飞行,又有谁能想到它起步之初的情况竟然是那样的不可思议!
人人都能实现的目标,其价值可能就没有苦心追求的意义。只有常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才有成功的机会。要获得大成功大成就,就要有胆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NO5保持清醒,理性思维
在当今市场变化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了解市场情况,不认真分析研究,就轻率、盲目地作出决断的决策者,没有不摔跟头的。尤其是有关企业经营方向和重大经营方针的战略决策,更应深思熟虑,绝不能头脑一热就拍板做出决定。
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企业界掀起了家电产品生产线的引进热,大家一哄而上,甚至几个企业分别从国外同一厂家引进同一类技术的同一种生产线,造成低水平重复引进,生产能力过剩,设备大量闲置。这使得许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差,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濒临倒闭。这固然有体制上的问题,但与这些企业盲目决策、莽撞行事也有更大的关系。
1997年日本企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着名电视连续剧《阿信》中主人公的原型与其儿子和田一夫开创的“八佰伴”商业王国宣布寿终正寝。由零到亿万,结果又由亿万变回零,一时的企业神话,最终却落得惨淡收场。有人总结和田一夫的失败在于发展太快,没有了其母亲稳打稳扎的平实精神,结果,发展就成为噩梦的先声,企业发展得愈大,愈难承受风浪。看起来好看,家家八佰伴百货公司面积都那样大;听起来好听,可以告诉人家共有多少家分店。结果都是泡沫经济,似乎一夜之间便化为乌有。
有些企业却不同,他们不盲目起哄,而是经过再三考察,分析研究市场的情况,然后作出决断。某企业集团对国内冰箱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状况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发现国内市场上档次高、功能多、外观好的冰箱供不应求,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对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产品进行考察、全面分析、反复比较和多次可行性研究,最后决定引进日本这家庞大的零售公司,由于自己拔苗助长的疯狂扩张,终于无可奈何地倒闭了。
众所周知,一个公司没有经营目标,就谈不上经营;经营目标不明确,含混不清,那么经营效果就不能保证。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分析,是确定经营目标的最基本依据。这就是说,目标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依据上,才有可能实现。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营目标的选择不能违背其发展规律。在求快、求高的发展中保持理性情形思维非常重要,如果恨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甚至像成语故事中那位愚蠢的农夫一样拔苗助长,那就没有不失败的。
通常情况下,公司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能够认清现实,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公司在发展顺利时,则往往无法客观、全面地把握现实。这时就会出现公司决策常常比较冒进,甚至决策目标超过公司自身能力,执行时,给公司会带来很大拖累;或者由于决策目标过于盲目,很多风险没有预测、估计到,在执行过程中,再发现已经很被动,这就会使公司陷入很大的困境,甚至破产。
在商业史上,由于发展过速引起崩溃的事例并不罕见,每一位创业人都要汲取这些教训。
现代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迷惑了许多创业人的心智。人们在刚开始时,就崇拜那些商业王国的巨子,如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人,立志的时候,便想要建立和他们一样的庞大生意。生意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是愈大愈好,使名字变成街知巷闻、成功信誉的象征,如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贵州茅台酒、健力宝饮料、长虹电视机、容声冰箱、美的电器等,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要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得来不易。如果能够稳守,再循序渐进地发展,就比较经受得起风浪。切记不要贪心,否则前功尽弃。还没有开始第一家公司的生意,就不要幻想开分店,即使第一家的生意有钱赚,也不表示已经有条件可以很成熟的开设分店。
过去,有很多着名的商店都明确表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现代的商业人却不固守这一套,信誉还没建立,就处处开分店,却忘了每开一家分店,成本几乎增加了一倍,结果,火头愈烧愈多,却无法有效应付周转,市场也容纳不下,或者因选址错误,以致整盘生意都败了。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如果把生意做好,稳妥一点,有利可图,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不要急于搞其他扩展,待时机成熟,资金充足时,再考虑开另一家;而开设一家新分店时,也应和开设第一家一样谨慎。事实上,有些生意并不一定要开分店,如果具有特色,也有了商誉,就算只有一家,别无分号,生意也会越做越好,因为别人可能即使离得很远也跑来光顾。
相反,生意质量差,就算分店到处皆是,一样开一家关一家,开得愈多,败得愈惨。创业做生意不能太心急,年轻人创业,有数十年时间可以大展宏图。没有积累起财富时,做生意赚钱是为了谋生计及改善生活,但当生意上了轨道以后,开始赚大钱了,事业便已经成为个人自我实践的过程,这时成功比扩大规模更重要。
一个想要赚大钱的经营者,在创业做生意阶段不要心存浮躁,单纯地一味求快求高,更不能拔苗助长、盲目扩张。
20世纪初的美国,正是大变革的时代。汽车业是一个新兴领域,许多人把这一领域看做是发财致富的一块宝地。仅在小小的底特律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几十家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着各式各样的汽车。
初建的福特公司有许多方面还不成熟,许多部门、规章制度刚刚建立,工厂也很破旧,但是它的思想却是成熟的,因为福特对此早就做好了一套自己的设想。
福特公司成立之初,福特便设计出了高、中、低3种档次的汽车以期占领市场。其中高档车主要为富人服务。而生产高档车带来的利润很大,但顾客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