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事情的发生,不能把它看做一个孤立的事件,在它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甚至是和某种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相关联。所以,一旦发生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社会上形成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社会总是在变迁的,人们观念总在转变中,很多新鲜事物初现端倪的时候被视为洪水猛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能看得更清楚些,它要么被摒弃,要么转而成为被人们所认可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反应停”事件
被美国科学杂志《月球》列为20世纪十大科学错误之一的“反应停事件”曾见证了药品检测失控的恶果。
沙利度胺最早由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开发,1957年首次被用做处方药。沙利度胺推出之始,科学家们说它能在妇女妊娠期控制精神紧张,防止孕妇恶心,并且有安眠作用。因此,此药又被叫做“反应停”。
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生都在使用这种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很多人吃了药后的确就不吐了,恶心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于是,它成了“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的广告用语)。因此,“反应停”被大量生产、销售,“反应停” 每月的销量达到了1吨的水平,仅在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反应停”。在联邦德国的某些州,患者甚至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购买到“反应停”。
但随即而来的是,许多出生的婴儿都是短肢畸形,形同海豹,被称为“海豹肢畸形”。1961年,这种症状终于被证实是孕妇服用“反应停”所导致的。于是,该药被禁用。然而,受其影响的婴儿已多达1.2万名。
经过媒体的进一步披露,人们才发现,这起丑闻的产生是因为在“反应停”出售之前,有关机构并未仔细检验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记者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怒,并最终迫使沙利度胺的销售者支付了赔偿。
“反应停”事件是一件可怕的丑闻,更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以高昂的代价促成了著名的“赫尔辛基宣言”——这一国际医学界的基本道德标准的诞生。
美国戒酒运动
1920年1月16日,美国颁布戒酒令,开始戒酒运动。禁酒令(即沃尔斯特法案)在这一天开始生效,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禁止酿造和出售啤酒、葡萄酒、白酒。之前已有25个州制订了自己的禁酒法,现在这个法律是面对全国的。戒酒运动作为一种高尚行为在全国掀起了高潮。执法官员会把他们所发现的酒倒掉。
许多人认为,饮酒不利于法律的执行和秩序的稳定。禁酒被看做是重塑美国精神、摒弃欧洲人恶习的一种方式。但是,没过多久,禁酒运动就产生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国家开始分裂,美国人分成了干、湿两派,干派支持禁酒运动,湿派抵制禁酒运动。禁酒产生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犯罪率上升,腐败横行。
向公众提供酒精成为犯罪分子聚敛财富的一个行当;普通市民则私自酿造酒水。地下酒吧每晚都被饮酒跳舞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饮酒一旦成为地下活动就变得更具有吸引力。据联邦基督教协会统计,实行禁酒令后,美国饮酒的人反而增多了。1927年,在纽约市因酒精中毒而死去的人超过700人,而1920年仅为84人。
繁忙的商业港口附近发现了大量贩运走私酒的船只,很多人靠此获取暴利。美国组建了自己的禁酒海军,4艘小型武装艇和8艘高速游艇都全副武装。执法船只要发现走私船就可以直接开火。
像芝加哥的洛德·阿尔·卡彭那样的罪犯因卖酒而大发横财。据估计,这些人靠贩卖私酒3年内就能盈利1100万美元。执法者有权逮捕胆敢触犯沃尔斯特法案的人。据统计,仅1923年这一年,全国律师所处理的半数案子都是关于禁酒的。为了贯彻这一法律,国家一年要花费1亿多美元。
1926年报界搞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反对禁酒。当时的美国总统虽然表面上支持禁酒,但暗地里也在大喝特喝。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许诺撤销禁酒令助了他一臂之力。漫长的13个年头之后,沃尔斯特法案终于在1933年12月5日被废除,这项“伟大”运动就此以失败告终。
拜耳新药海洛因
18世纪前后,以从罂粟提炼而来的吗啡为主要成分的各种镇痛剂风靡世界,这成为资本主义对外掠夺扩张史上的罪恶。19世纪中期,皮下注射器的发明使吗啡的滥用进一步扩大,因吸食和注射吗啡而成瘾的人遍及世界。
海洛因来自于吗啡,学名为“二乙酰吗啡”,1897年8月21日由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化学合成专家菲历克斯·霍夫曼首次合成。当时,拜耳公司领导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海洛因用来镇痛和解除吗啡瘾癖有显著疗效。拜耳公司将这种药物命名为“海洛因”,意思是“英雄式的新发明”。于是,在没有经过彻底的临床检验的情况下,拜耳公司便于1898年初将海洛因匆忙推向了市场。
到了20世纪30年代,拜耳公司向美国等全球20多个国家推销了数吨高纯度的海洛因制品,包括粉剂、糖浆剂、栓剂等。海洛因给拜耳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由于拜耳公司没有对海洛因申请专利,受高额利润的驱使,许多世界著名医药企业也纷纷推出同类产品。各国医生也被海洛因的药效折服,称其“具有魔术般的疗效”,对咳嗽、胃癌、精神抑郁等病症均有疗效。当时,也有少数医生提出过异议,认为海洛因没有经过严格检验,可能具有毒性和致瘾性,但拜耳公司打出的广告声称,海洛因虽为吗啡的衍生物,但不至于上瘾,刚好可以医治广泛流行的吗啡上瘾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洛因大行其道,就连尼泊尔的疯人院也将其作为镇静剂使用。
实话实说,海洛因这种现如今公认的毒品,在投入使用的最初阶段的确没有引发大规模的上瘾症状。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吸食和注射,只是口服,而且一次口服的剂量只有几毫克,这一点点剂量尚不足现代瘾君子们一次注射量的1/10;而口服海洛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脑神经产生兴奋刺激。因此,服用海洛因的患者不仅不会立刻获得巨大的快感,相反倒有疼痛受抑制的感觉,从而不会连续或超量服用。
然而在美国这个海洛因最大的进口国,后来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20世纪初,美国毒品已经开始泛滥,当时有1/10的医生吸食鸦片成瘾,还有数十万名吗啡依赖者。随着海洛因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瘾君子开始将目光移向了这种新产品。1910年后,美国的医院里突然冒出大批海洛因成瘾者。事实证明,海洛因的成瘾强度高于吗啡3倍。于是,美国医学会明令禁止生产海洛因。海洛因交易只得由公开转入地下,价格也随之飞涨。这无疑给拜耳等海洛因生产企业再一次带来了滚滚财源。据统计,1920年前后,世界海洛因的医疗总需求量只有2吨,但年产量却达到了9吨。
直至1931年,拜耳公司等厂家才最终停止了海洛因的生产。然而,海洛因这一尽人皆知的毒品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泛滥成灾。
教会传出的性丑闻
在世界许多地方,宗教信仰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宗教信仰对世界的影响逐渐变弱,而宗教卫道士的丑闻使这一趋势变得不可阻挡。
1974年6月9日,巴黎报纸登出了这样一篇报道:红衣主教死在酒店表演女郎的公寓里。显赫的红衣主教被发现死在24岁的酒店色情表演女郎桑东妮的公寓里。警方报告说,这位红衣主教当时“正在倾听忏悔”。但真相大家都猜得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天主教会闹出一系列的性丑闻而名誉严重受损。1992年的一件丑闻更成了爆炸新闻。有人揭发爱尔兰的一名主教埃蒙·凯西在美国有私生子,这位主教秘密挪用教会的钱供养他的私生子。事情被揭发后,埃蒙·凯西被迫出逃到南美。1994年,一名叫布伦丹·史密斯的教父被指控犯下了猥亵和强奸儿童罪。爱尔兰政府因拒绝引渡布伦丹·史密斯教父回爱尔兰受审而面临危机,甚至垮台。史密斯一案在爱尔兰开了对神职人员提起刑事诉讼的先例。
美国福音传教士吉米·斯瓦加特告诫收看电视节目的800万信徒,一定要戒除婚外性行为,但他本人嫖娼的场面却被人拍了下来。
近年来,关于教会的性丑闻更是层出不穷。据美国报纸进行的一次广泛的调查显示,美国177个罗马天主教教区中,仅有16个教区未被人指控性侵犯罪行。并且专家说,很可能有更多人保持沉默。这还仅仅是美国的情况,当天主教性丑闻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当第一个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之后,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回应,梵蒂冈、法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各地都爆出了更多的相似丑闻。
人们不禁要问,天主教的神父们怎么了?没有人能够回答。
德国皇族的同性恋风波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日耳曼民族纪律的象征。但是,1908年的一桩丑闻几乎使他的精神完全崩溃。
20世纪初的德国,同性恋人数很多,据说当时柏林有2万名男妓,因此法国人称同性恋为“德国病”。尽管德国当时关于同性恋的立法十分严厉,但只在涉及诱惑少年和引起公众舆论注意时才适用,而且只对无名百姓才适用。当时有一种传言愈演愈烈,说政府的军队、行政、外交部门的高级官员中也有许多同性恋者。一份重要报纸的编辑、出版商哈顿甚至宣称,在政府最高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同性恋集团,形成了第二政府,他们一直在蒙蔽皇帝。这份报纸试图对围绕在皇帝周围的贵族实行各个击破,并号召大家把他们“揪”出来严加惩治。一时间,揭露这一集团成为一种爱国行动。德国社会由此掀起了一场声讨同性恋的浪潮。
有人力图证明菲力普·艾伦伯格王子是同性恋者。而这起名誉伤害案尚未结束,事情又波及首相、威廉二世的儿子、一名外交官和众多可疑人员。后来这一事件导致王子引退,朝野议论多年。当时,一般公众都能识别同性恋者,讥笑他们是“第175条人”。德国刑事法第175条于1871年5月15日颁布,于1994年3月10日废除。此条例将男性之间的性行为定为刑事罪行,
德国皇帝在这场事件中尴尬万分,因为有证据表明,皇帝和一位渔夫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关系。不过,幸好那家报纸还不敢拿皇帝开刀。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曾经有传言指他与其好友菲利普·奥伊伦堡有染。传言引致1907年的哈登·奥伊伦堡事件。俾斯麦曾经指出威廉与奥伊伦堡有“不正当关系”,但此话可能只是纯粹的推测。
美国电影审查制度出炉的内幕
20世纪早期,无声的、闪动着的电影开始给人们带来欢娱。几乎从那时开始,电影制作人就受到了美国卫道士的攻击。“电影是犯罪的学校,一个硬币就能通向地狱。”克利夫兰的威尔伯·克拉夫斯神父在1910年写道。从1915年起,许多州和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审查委员会,剪辑或禁止上映他们认为不好的电影。
电影受审查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1915年,最高法院在俄亥俄州规定电影是一个行业,一个单纯的行业。因此它不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司法界普遍感觉电影是猥亵的、不值得尊敬的,是二三流产业,它唯一的功能是让无知的观众兴高采烈,让同样无知的商人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