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以武力征服異教部落,強迫他們臣服,為他的新信仰贏得了大片阿拉伯江山。他在生前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耶穌: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在廣大的土地上穩穩扎下了根,反觀耶穌,直到死的時候,基督宗教還沒個影子。穆罕默德死後,他的信徒繼續南征北討,勢如破竹。他們馬不停蹄,征服了其他部落也建立了國邦,先是在波斯帝國的地區,再來是東羅馬帝國大半國土的中東及北非區域。他們沿著北非繼續西進,不但讓日耳曼蠻族侵略者所建的王國陷落,之後更越海進入西班牙。
西班牙原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分,後來被西哥德人(Visigoths)入侵成為基督宗教國家,如今變成了伊斯蘭教國家。
穆斯林的征服至此為止。一支深入法國的伊斯蘭教大軍在圖爾(Tours)這個地方吃了敗仗,當時法蘭克的統帥是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他的孫子即為查理大帝。法蘭克人為了維護基督宗教進而拯救了歐洲。
穆斯林雖是基督徒眼中無情的征服者,卻是溫和的統治者。他們容許基督徒繼續崇拜自己的神,只是不信伊斯蘭教就得繳稅──穆斯林不必繳稅。這是個誘因,目的是要民眾改奉伊斯蘭教。東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基督徒其實也歡迎穆斯林入治,因為君士坦丁堡強制他們遵奉的基督宗教規範早已讓他們怨聲載道。在伊斯蘭教統治下,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進行禮拜儀式,但至此基督宗教逐漸在這些土地上淡出,終至銷聲匿跡。隨著越來越多人改信伊斯蘭教,徵稅規定當然也得更變,不出多久,人人一律平等,都得繳交一筆土地稅。
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紀歐洲最文明的區域。不識字的阿拉伯蠻族南征北討,一路上向他們征服的民族學習,包括擁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拜占庭帝國的希臘人。
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術帶到了西班牙,不只形諸文字,更詳細演繹,並允許歐洲北部的學者前來抄寫。猶太人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西班牙地位崇高,時常充當翻譯者;一人先用阿拉伯語唸出先前已從希臘文轉譯為阿拉伯文的文獻,接著以西班牙語高聲翻譯出來,另一人一面聽著西班牙語,一面用拉丁文書寫下來。如此,希臘學說以經過三道翻譯的拉丁新版本,被帶回基督宗教歐洲的大學研讀(歐洲於十二世紀就開始廣建大學)。就這樣,西歐取得了亞里斯多德關於邏輯的著作,以及醫藥、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作品──在這些學科上,希臘人俱是泰斗。
現在,我們要對這三次征戰的結果做個歸納。第一,在西歐,日耳曼民族、古羅馬和基督宗教因此鎔於一爐。第二,整個英格蘭被日耳曼蠻族佔領,之後又回歸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蘭世界(中東、北非和西班牙),基督宗教完全隱沒,但希臘學術被保存下來,且被傳播到歐洲。
維京人橫行兩百年
維京人,又稱諾曼人、北人,是最後一批侵略者,在第九、第十世紀,也就是繼伊斯蘭進佔後的兩個世紀,橫行於整個歐洲。維京人的老家在北方──瑞典、挪威、丹麥──,取道海上來襲。他們的巨大長船委實是個驚人景象,這些船吃水甚淺,只需一米深的水即可浮起,因此可以長途遠航,溯河而上。河水變淺,他們就放下攜載於長船上的小舟,繼續航行;遇到障礙,就抬著船隻繞過屏障,繼續前划。如此這般,他們能夠深入內陸;在俄國境內,從波羅的海直到黑海都有他們的蹤跡。
露天的長船只能在夏天出海航行。一開始,維京人會在夏天出征,返家過冬。他們的目的在於掠奪:搶走貴重物品,一些能夠運載回去的東西。不過,在搜獵貴重物品的同時,他們也靠掠奪維生,食物、馬匹、女人什麼都搶,並不僅是取其所需。他們是意志堅定的恐怖份子;不止偷襲、搶劫,更大舉燒殺擄掠,拿不走的東西也全部摧毀。他們的目的是製造全面的恐慌,他們心狠手辣,民眾聞風莫不喪膽逃命。北歐傳奇故事中有個維京戰士被稱為兒童衛士,因為他拒絕用矛尖刺穿小孩,讓他們開腸剖肚。
先前的日耳曼蠻族是由陸路進來的,為避免遭到掠奪,最安全的地方似乎是內陸的河邊或離岸,因此修道院都建在這些地方;如今盜匪由海路來襲,這些修道院輕易就成了他們的囊中物。
修道院在強盜眼中是大肥羊,因為裡頭存有大批金銀做的物件,又有大量食物──他們算是自製自銷一手包辦,儲糧必須足夠供應一、兩百個修士。法國盧瓦爾河(River Loire)的河口有間修道院,蓋在離岸的一個小島上;每年夏天,這些僧侶就得沿河往內陸搬遷,但維京人總會以長船追趕上來。這個修道院的僧侶帶著個人的金十字架、染有耶穌寶血的大十字架和基督的一節腿骨,沿著盧瓦爾河遷徙了四、五次之多,才終於在當今的瑞士安頓下來。
維京人之所以能不斷進襲沒有遭受抵抗,是因為政府力薄勢弱。它們沒有正常的徵稅體制,即使有能力整合成軍,侵略者也不是從陸路來襲。西歐的小王國沒有一個設有海軍,查理大帝麾下從來不曾有過海軍編制,再說他的帝國如今已煙消雲散。羅馬帝國曾經利用過「海」──它本身就是以地中海為中心整合成的一塊疆土──,但如今這塊海域絕大部分已落入穆斯林之手。歐洲各國之間甚少海上貿易,航海技術湮消殆盡,整個歐洲因為轉向內陸發展,輕易就成了機動性強的外敵俎上肉。
一段時間後,維京人把妻小都帶了來,在這裡建立了永久的家園。地圖上可以看到他們的聚落,廣佈在俄國、法國北部、英格蘭和愛爾蘭。都柏林原本是北人的城市,英國遭受過兩次侵略,第一次是盎格魯、薩克遜和朱特族,之後是從本島東邊進來的維京人。這兩組人馬說的都是日耳曼語言,英語就是從它演變而來。法國北方有個移民區叫做諾曼地(Normandy),就是因為維京人(又稱諾曼人)在此定居而得名。法蘭西國王讓他們住在這裡,條件是要停止掠奪的勾當。
諾曼人在法國北部定居百年之後,諾曼地公爵威廉帶領一些隨眾於一○六六年征服了英國,這只有上層階級的換手;威廉公爵和他的隨眾開始以英國的新統治者自居。諾曼人說他們自己的一種法語,之後融合各方語言,最後變成了英語。英國社會到處都是侵略者,不過一○六六年後就不再有外族入侵。
外界對歐洲的侵略在第十世紀後偃旗息鼓。維京人受到勸服在此建立家園,傳教士前進挪威、瑞典,把它們都感化成了基督宗教國家。貿易重現生機,城鎮開始擴張。現在,歐洲社會不但變得穩定,甚且強盛到可以遠征去攻掠別人了。
十字軍東征
基督宗教世界的首要任務,是把穆斯林趕回他們的老家。這幾次運動動員了整個歐洲,一開始是為了收復西班牙,繼而以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目標。收復西班牙的行動始於十一世紀,經過四百餘年才大功告成;自北而南的基督徒採分次進擊,先奪得一大片土地、重建基督宗教社會後,再繼續揮軍南進。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資助下揚帆西航的同一年,最後一批穆斯林終於被趕出西班牙南部。
十字軍於一○九五年開始東征聖地,持續攻伐了將近兩個世紀。想想看,當這些基督徒知道耶穌當年的傳道之所、葬身之地如今落在離經叛道的異教徒手裡,而且這些異教徒還處處與基督宗教為敵,勢必群情激憤,認為上帝一定希望他們洗刷這樣的奇恥大辱。對於這些聖戰,教宗不只鼓勵,更予以獎勵。不過,這些征戰只有第一次獲得成功;基督徒短暫收復了耶路撒冷,有些十字軍永久居留下來,但穆斯林又把他們趕了出去,接下來的數次征伐也都鎩羽而歸。
十字軍是多國合作的成果,對比之下,從十五世紀開始跨海朝美洲和亞洲發展的擴張,則是幾個新興民族國家間的競賽──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著是英國、法國和荷蘭。這些國家的首要目標是取得亞洲的香料與財富。它們兵分兩路:以海路繞過非洲南部,或是跨過大西洋直接西進。哥倫布原本要去中國,結果無心插柳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發現的回報遠遠超過失望,因為資助他的西班牙王朝從此掌握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金山銀礦。最早抵達亞洲的是葡萄牙人,但被競奪印度統治權的英法兩國和爭奪東印度群島(現在的印尼)的荷蘭後來居上,給掃到了一邊。
來自亞洲的奢侈品很早便已傳入歐洲,不過都是經由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輾轉而來。歐洲人改採海路,部分原因是陸上的東通之路已經落在穆斯林的手裡。
羅馬盛世終到盡頭
這比較像是真正的「滅亡」。第五世紀時,日耳曼蠻族的進攻集中在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因此得以倖存,且經濟、政治上或許更為富強,但它的江山也開始一步步丟失。第七、第八世紀,一大塊疆土被阿拉伯的伊斯蘭教侵略者奪走,第九世紀,土耳其人借道亞洲大草原接踵而至。他們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現在稱為土耳其的地方,並於南進和西征途中紛紛改信伊斯蘭教,整個中東都落入他們的統治。他們並且翻山越海來到歐洲,君士坦丁堡週遭的領土相繼失陷,四面楚歌。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終於攻佔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最後一位東羅馬帝國皇帝死於戰鬥中。就這樣,國土被縮減到方寸之地、人口當中希臘人比羅馬人還多的羅馬帝國,終於走到了盡頭。
第六世紀時由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意為「天主的上智」),被改建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土耳其人本身也建立了一個帝國,稱為鄂圖曼帝國。這個帝國於一次大戰後畫下了休止符,當今的土耳其就此成為一個世俗國家,雖然絕大部分的人口還是信奉伊斯蘭教。最初為基督徒所建,後來變成伊斯蘭教清真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如今成為宗教博物館。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當初將古希臘學術保存下來並仔細研讀的基督宗教學者,親自帶著這些珍貴手稿逃到了義大利。他們在此受到熱烈歡迎,因為文藝復興學者正四處蒐尋古典文獻。早在一四五三年之前,義大利學者為了親炙希臘的學術和文學,和君士坦丁堡的學者便已有所交流。先前在西歐,拉丁學術和文學一直受到保存,不曾或斷。有些希臘學術以拉丁原文繼續傳世,而雖然整個羅馬文學深受希臘人影響,但這些希臘原文作品是在間隔很久並且繞了極遠的路之後──中世紀的西班牙以及十五世紀的君士坦丁堡,才抵達了西歐。
你找到答案了嗎?
1. 羅馬帝國曾遭逢哪三次大規模的侵略?
2. 十字軍東征的由來?
3. 伊斯蘭教的始祖是誰?和基督宗教有何不同?
4. 羅馬帝國為何從盛世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