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个“魔鬼”,他能吞人的灵魂。春秋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曾一起拜师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两人交情很好,结拜为兄弟。庞涓一心想成就功名,学业未完便投奔魏国作了将军,而孙膑刻苦好学,鬼谷子便把自己收藏的兵书全传授给了他。庞涓知道后心里非常嫉妒,害怕孙膑得志超过自己,便用奸计把孙膑骗到魏国。孙膑一到,庞涓便原形毕露,残忍地把孙膑的两块膝盖骨挖掉了,还在孙膑脸上像罪犯似地刺上墨字,不让他在公众场合露面,并派人监视孙膑,孙膑想方逃回齐国。后来,庞涓与孙膑交战时,被孙膑设计打败,庞涓拔剑自杀。庞涓害人害己,嫉妒便是罪魁祸首。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嫉妒是绿眼妖魔,谁作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在历史上因嫉妒而反目成仇、害死人命的故事举之胜举。汉代马融、郑玄本是师徒,都是相当有名的大儒,郑玄从师马融,开始学习不专心,被马融赶走,半道突然想通了,又返回拜师。郑玄刻苦钻研,学业大进,马融感到学生超过了自己,于是嫉妒起学生来。妒火使他丧失理智,产生了偷偷想杀死郑玄的恶念。郑玄觉察到马融的阴谋后,便悄悄逃跑了。嫉妒使马融、郑玄师徒反目成仇,险些酿成血案。
我国著名诗人艾青曾把嫉妒比喻为“心灵上的肿瘤”,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善妒者惹忧愁”。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嫉妒的人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他人的蓬勃发展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三国时的李萧远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以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诗句,就是自述他在朝廷受嫉妒列为一种心理疾病,并且规定可以享受免费医疗,与麻风病患者同等待遇,可见嫉妒心理作用作为一种不良心理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三、嫉妒的发展阶段
他人的学习成绩优异,人际交往能力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因为这些人所具有的优势常常直接与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推荐升学等等相互联系。而在这些方面处于弱势的同学容易产生失落感,然虽多数人能正确对待,但也有一部分人则会心生不满、怨恨,充满敌意,甚至图谋拆台与报复。
嫉妒心理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
1.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之中。如自己与某同学相处很好,对于他优势的名誉、地位并不想施以攻击,不过每念及此,心中总会感到有一种淡淡的酸涩味。
2.较深的嫉妒。对当事人的嫉妒不能完全以潜在的或有所抑制的状态存在,而是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对被嫉妒者作间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谣、污蔑等。
3.强烈的嫉妒。嫉妒者往往丧失理智,向被嫉妒者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非常容易发生导致人身伤害的极端行为。
四、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那么,怎样克服和消除嫉妒心理呢?
1.要矫正错误的认识。认识是人们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起源。认识有了偏差,势必导致思想与行为的偏离,进而产生错误的结果。我们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别人取得了成绩,便证明自己没有成绩;别人成功了,便是对自己的威胁。这种认识和看待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其实,机会和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别人的成功并不排斥自己也能获得成功,别人取得了成绩也不会意味着压住了展开的成绩。能否取得成就和成功,关键在于个人的奋斗和拼搏。它不像一碗水,别人把他喝光了,自己就只盛下一个空碗。成功和机遇青睐勤奋者,钟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自己既不想付出汗水,又想比别人强,比别人得到的多,这只能是空想。
端正认识,关键是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认识看待事物。既要看到别人的成绩,又要看到别人为之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既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一面,也要看到自己比他人强的地方。这样才利于帮助自己正确地看待事物,才不会因认识上的错误,而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以致产生嫉妒。此外,当别人取得成绩和成功时,还要及时地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找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过加倍努力,来迎头赶上。法国作家巴扎克曾因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而到处碰壁:他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致使债台高筑;他从事多种投机发财的生意,如办印刷厂,做出版商,经营软木树,开发废弃的银矿等,结果无一获得成功。后来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有灵性,便投之全部精力,一举成功。嫉妒别人往往是只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努力发挥这些优点和长处,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绩和成功,就不会因此而嫉妒他人。
2.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灯”,黑夜里,为你照亮前进的征程;理想是“火”,冰雪中,为你驱走寒冷;理想是“一双手”,迷茫牵着你走出人生的沼泽;理想是“一首歌”,失意时,唤醒你昏睡的心灵。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计名利,孜孜追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也不只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实上当时他连发表机会都没有,要借此“名留千古”真是太渺茫了;诺贝尔终生献身痛苦;布鲁诺坚持和宣传“日心说”,非但没有人给他荣誉和鲜花,还被宗教裁判所焚于火刑柱。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彭湃万贯家产不要,贺龙高官厚禄不享,朱德滇军将领不当,他们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豪华生活,冒着生命危险,义无返顾地投身革命。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中都有远大的追求和理想。青年人投身军营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能总盯着一些琐碎小事,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目光放远些,只要这样就不会看到别人的成绩和进步生嫉妒之心。
3.要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从思想上追根溯源的话,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许多人心中缺乏宏伟的思想抱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其精力很难用到正点上,这样就容易滋生一些不良心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的”。一个人心中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他就会千方百计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搏。
1942年,美国洛杉机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15岁少年约翰·戈达德把他一生想干的大事列了一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重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学一本书……”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到1985年,戈达德在经历了其中的106个目标。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享有探险家的崇高荣誉。戈达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他少年时代既定的目标。他说:“我制定了这张奋斗的蓝图,心中有了目标,我就会时刻都有事做。”
一个人心中有了奋斗的目标,就好比轮船有了航向,再大的风浪,他也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而不会分散精力去在乎别人的功名。正如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一个人要有各种各样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让这些互相联系而又紧密连接的目标,激励我们的生命时时刻刻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青年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训练中都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比如,一个月读一本好书,两年拿一个函授文凭,三年之内入党并考上军校等等,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你就时刻都在奋斗,就会体会到奋斗的快乐,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4.要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处处以自我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及他人利益之上,它自私、贪婪,推崇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是滋生嫉妒心理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有的人为了金钱和名利,不惜出卖灵魂与良知,甚至置法纪于不顾,不择手段。名人朱载育写了一首散曲叫《十不足》,对这种人进行了尖锐的讥讽,曲曰:“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于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娇妻。娇妻美妾都娶下,有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天上梯?上天梯子来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作为担负特殊使命的青年人,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明确义务和职责,努力克服私心杂念,不被欲望和名利所累。昂首阔步走出私欲的门槛,前面必定是一个明亮的天。
5.要学会宽容。孔子认为,宽是人的五德之一。为主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一个人气度宽大,才能与众人相交,广结朋友。《汉书·班固传》中说的班固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不以他人才高而嫉妒,深得大家喜爱。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一封家人因府第地界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的信,张英读信后以诗代信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见状深为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最后在一墙之余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流芳千古的“六尺巷”。至今,“六尺巷”作为一处胜迹仍然在安徽省桐城县保存。可见宽容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柔的处世方略,更体现了一种博大精深、发自心底的人格力量。宽容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宽容的人永远也不会嫉妒。拥有宽容,就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也就拥有了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