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猴的一项研究也许对人类有所启发。研究者让几只幼猴与一只稍大些的年幼的猴子一起作伴,这个更年长的猴子没有得到母猴的照顾,长大之后,这个幼猴适应良好,未出现任何障碍,而另一项实验仅让幼猴与母亲呆在一起,由母亲哺养,从不接触其他幼猴,结果在以后的玩耍和情绪发展中,这些幼猴不是出现短期的行为障碍,就是有长期障碍。因此,其他的幼猴的作用看起来是成年猴子所代替不了的,同伴对于矫正交往退缩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弗曼等人受到这一启发,研究了学前儿童,他们把交往时间不到32%、测量得分比班级平均分低10%的儿童挑选出来,一共有24个人,然后分成三组,第一组儿童与比他们小18-24月的孩子一起玩,让更小的孩子充当交往退缩的“治疗者”,第二组儿童与同龄孩子一起做游戏,即让同龄孩子充当治疗者,第三组没有任何实验处理。结果第一组孩子的交往活动得到了明显提高,几乎提高到正常儿童的水平,第二组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只有第三组没有任何改变。这说明年幼的孩子和同龄孩子,可以有效地矫治交往退缩。
一旦你觉得事事都需要别人来关心照顾,你便成为了一种脆弱的人,一个生活的现代奴隶。这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一旦离开了你,变了心,或者死亡了,那么你必然会六神无主,陷入一种惰性,精神崩溃甚至绝望而死。你或许总是在等待一些人来安抚慰籍你,如果你觉得必须根据某人的意愿去做事,生活,这样良心才能得到安慰,而且事后感到怨恨,不然的话又感到内疚,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你又陷入到一种误区中去了。
在生活中,心理独立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谓心理独立,就是相对完全不受任何强制性关系的束缚,相对完全没有他人来控制你的行为和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自由化是不可能的,存在决定意识,处于真空中的绝对无控制是一种主观臆想,这可能就是人这个矛盾体的对立统一性。你或许会知道依赖可以带来不少好处和走捷径,但你可曾想过,这种好处具有多大挫败性吗?从表面上看,依赖似乎可以使你少走弯路,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并无多大害处,但它实际上却是幸福和成功的大敌。依赖可以使你处于他人的保护伞之下,使你像小鸡一样呵护在母鸡的翅膀之下,免受伤害。但母鸡早晚会死的,那时小鸡长大了吗?又该怎么办呢?通过依赖,你可以耍娇取赖,将自己的缺点、责任、义务归咎于他人。当你依赖靠山时,就不必花力气,去奋斗,去冒险改变自己的窘境和命运,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因为,有靠山会替你做主。你会对自己满意,因为他人可以帮助你,你甚至为了自己而去取悦他人,使你无须为自己有主见的行为负全责。安分守己,要比消除内疚容易许多。依赖靠山,使你无须为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因为,一切事物已有人替你安排做主了,也许做盲人比独立行事更为简单,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因此,依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挫败性,是因为你的性格有缺陷和不完整。
其实,你的靠山和依赖也不是白来的,除了亲情,友情和利益关系外,你还要付出很多,甚至有可能比你得到的还要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能力残疾人也不例外。要制定你自己的,在宣布了你的独立后,与你心理上依恋的人交流一下,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寻求理解和支持,校正心理上的误区,纠正心态。不要把别人的友善帮助当做依恋和控制拒之门外,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然后争取独立行事。提出行之有效的生活奋斗目标,制定计划,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如果你相信他,就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交谈一下。记住,你最信任的爱人、上级、同事、朋友、父母、子女与你是平等的,在保留了必要的隐私和确信自己不受伤害后,可以无话不谈。他们或许常常不赞同你的有些想法和举措,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你的存在价值,只要是善意的,或许还会对你有所帮助,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就要耐下心来,注意思维的管径,全方位、横纵向、多角度地去思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去研究自己面临的问题。如果你为被人支配而陷入惰性,那么即便你有意回避他们,也会在无形中受到他们的控制。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和生存的需要而委身或依赖他人,是必须的,那你应从心理上独立,有自己的完整独立的主见,下决心不再在心理上扮演屈服的角色,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承认自己有隐私权。记住,你在心理上没有事事都取悦于他人的义务,习惯并不是作任何事情的理由和依据,真正生活的实质是主观为自己,并列的客观为别人,宣布你的独立吧,从心理上飞离安逸的巢穴去独立真正的生活,奋斗。
§§§第五节 克服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完这个动画片,也许很多人会哑然失笑,觉得那么多人都被盲童“欺骗”了。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盲童,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很多时候,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比如,在开业务讨论会时,如果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家的意见不符,那他很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而追随大家的意见。
另外,从众心理的出现还与当事人缺乏行为的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别人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商店里有很多人购物,于是,就将自己的购物地点选定为该家商店,实际上我们对这家商店并不是真的了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便雇佣很多“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从众心理也称顺从心理,有人也称遵从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行动、信仰和情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一个小群体的错误意见,往往可以迫使一个人做出与自己感知和判断不相符合的回答。50年代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做成一排,看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画三条长度不等的直线A、B、C、,另一张卡片上画一条直线X,它的长度明显的与ABC三条线之一等长,要求被试者判断X线与哪一些线等长,被试者按坐号顺序回答,第五个被试者明知他们答案不对,但也不敢肯定自己正确的答案,只能顺从地得出了与前四人相同的错误答案,这是一次从众心理测验,把这种测验重复多次,结果类似。
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跟着感觉走路会使你步入歧途,跟着广告购物会使你上当受骗。科学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使你放弃自己正确的研究结果,当然最为严重的是从众心理可使部分人形成小群体,小集团,发生数人一起违纪现象,甚至多人聚众闹事的违法现象。
现代社会上一些人从众行为是好是坏,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对良好社会规范的服从,往往会抹杀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对现代人中一些新异的不良风气(赶时髦、贪图享乐等),盲目从众常常会增加这些人的虚荣心和浮夸感,我们身边这样的思考很多,因而在这些人的从众行为面前,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常常会想起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在我们讥笑皇帝和那些盲目从众的大臣和市民时,不禁会记起那位勇于发现皇帝“have nothing on”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勇于抵制不合理的压力,并敢于坚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样,“人云亦云”、“意志不坚”的从众现象才会被摒弃和杜绝。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科学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个体在群体中接受群体的影响时,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效果。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放弃了原来的意见。笔者在上述所谈到的两个情景可以看到现代人所形成的行为信念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社会上一些人的从众行为大都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
1.对信息的依赖,是现代人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
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总是以他人为参照系,并依赖于他人及团体提供的信息。譬如,一些人走在大街上,要依赖于路标或他人的指导,才能找到他们的目的地。因而渐渐地养成了依赖他人提供信息办事的习惯。新学期报到注册了,许多新生还不知道学校的地址,虽然没有路标和他人的指导,但他们往往会跟从人流多(学生)的方向去寻找自己的学校,而不跟人数少的方向,因为此时学生们的心理假设是大多数人群的走向目的也是学校。当然这一事例也表明了从众也可能发生错误,如果大多数人流的方向不是学校,学生所依赖的信息就要变成了虚假信息。又如某员工在上班期间开小差,不知道老板布置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活具体的实施办法是什么,此时他只能以自己身边周围的同事作为信息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家怎么行动他就怎么跟,从众行为就这样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发生了。事实表明,社会上这些人是否从众,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信息的依赖。当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越少时,就越容易从众,反之,就会有更多的独立行为。
2.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也是现代人从众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下,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因而按照规范行事,成了一种心理准则和定式。现代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遵守着一些共同的规范。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范下,一些人往往倾向于从众而避免“枪打出头鸟”,当然,在遵从规范的情况下,这些人是否从众还受团体或集体凝聚力的影响。当一个团体或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时,即使团体或者集体作出错误的行为,但有些人仍会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心理。由此可见,一个集体或团体的凝聚力越强,人们越容易按照群体规范办事,从众现象当然越明显。
3.人们从众现象还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
其中群体状况,当时情景以及个人特质是非常关键的三个因素。一般认为,群体越大,对个人的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其次,个体对集体的依恋性,集体内部的团结性和气氛等,也影响了人们的从众行为。在集体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并且气氛融洽时,个体最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此外,从众性还因人们的地位、性格、情绪状态等特征的影响而表现出差异性。
4.现代人从众心理的目的原因
社会上一些人从众行为的发生,简单地说,其目的有三:一是不想犯错误,力求正确;二是想通过遵照群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得到别人的满意和赞许。三是追求个性的差异化,体现自己追求时尚的心理,渴望吸引别人的目光,得到别人的承认。人们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这些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
二、克服从众的方法
根据以上对一些人从众行为的全面分析可知,克服这些人从众心理主要从思想认识、纪律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入手,增强约束力。从学习科学知识,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如果人云亦云,感情用事,往往会使你后悔莫及。当你的思维、感情、行动处于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就要考虑是否从众心理起了作用。
1.要在思想上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不从众就意味着敢于接受他人的白眼,穿别人给的小鞋。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因为跟拥护亚里士多德传统观点的人们发生了冲突,而受到了对手们的排挤。连伟人都免不了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们的学生又怎能避免得了呢?因而请这些人要做好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要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久就会被证实的。
2.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改变认识
大家都认为对的未必是正确的,物理学中的“地心说”转为“日心说”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明证。要敢于标新立异,大家都做的未必就是正确的,因而不能用“别人会如何想”“别人会如何做”来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有主见的意志品质
重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精神,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方案。如在选报志愿时,如果自己的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谈,最好不要报师范院校或外语专业或公关专业等,而应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不能看人家都报外贸专业,你也报,别人都考医学院校,你见血就晕也报医学院校。又如在穿着方面,你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量力而行。学生嘛,穿着得体大方就可以了,不应追求高档名牌。总而言之,有主见就要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办。
4.要敢为人先,勇于开拓
对别人没做过的事,要敢于自己尝试着去做一做,打破常规,也是摒弃从众的一种方法。选择你认为是正确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