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因为环境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正确把握自己前进的舵盘,用理智去面对这些困难,使自己的心理健康进入良性循环。
§§§第一节 走出迷失与茫然
施某是一名男生,走进咨询室时,神情有些许茫然,在言语有些凌乱地说明来意之后,他开始倾诉自己的苦恼:“我觉得上学挺没意思的,每天上课老师讲的东西听得似是而非,学习成绩不好不坏,虽然考试勉强过关了,但回想一下什么也没记着。课外一阵儿迷上网,一阵儿迷足球,但又对什么也不真感兴趣。一天到晚,机械被动地服从安排,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像个行尸走肉一样,挺麻木的感觉。别人上课我也上,别人吃饭睡觉,我也一样,我不管别人,也没人管我。我挺焦虑的,我到底算是个怎样的人呢。看着别人有的在考证,有的在考托,有的在当班干部,有的在盘算工作,我却什么也不知道,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老师,你说我今后能干什么,我到底是哪块料,我应该在哪方面努力,我会在什么方面取得成绩呢?”
单老师:不用着急请慢慢说,我知道你心里挺着急的,不过任何问题只要搞清楚了,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的。你的意思我大体上听明白了。你的问题主要是:对于自己现在的状态感到很不满意,对未来有些茫然,你想有所改变,但你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是?
施某:是的,是的,我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我觉得自己现在脑子里很乱,也没有什么事儿,但总是心里空落落的。
单老师:其实你谈到的是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困惑之一,甚至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分的焦虑了。
施某:哦,是吗,原来别人也这样,但是为什么我们连自己都认识不了呢,你们心理学家也不能吗?
单老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人作为物质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的统一体,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使命除了无穷无尽客观世界和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外,还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内部世界。正是由于内部世界的复杂性才使得自我认识如此之难。
当然,难以认识不等于不能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自己,在人际交往、印象管理和个人决策中得心应手,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认识。通常我们以自身的内省为核心,以他人、群体和社会评价为参照系,二者相互结合形成对自己的评价。由于内省与外界评价很难达到完全客观、精确,这样,就为自我认识增添了难度。
而社会上一些人存在自我认识问题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因素外,还有社会群体某些特殊原因。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上司、家人和社会都习惯于用学习或工作成绩作为评价我们的主要参照,成绩如何成了社会和公司衡量我们智商高低、品质好坏、能力大小,懂事与否、前途有无的唯一依据。于是,大学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自己也认可了这一标准,在不断的作业、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以及各种类型的竞赛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成绩、名次升降中扬抑自己心情,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眼睛中定位自己的形象。而进入社会后,我们已经习惯的自我认识参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评价标准和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这样,我们一下子没有了自我定位的坐标系,在自我认识能力还不成熟的时候,容易找不着自己的位置,迷失于人云亦云的是是非非中。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之下的评价方式虽然有着种种不足,但是相对来讲是单纯的,简洁的,成绩好就是一切,成绩不好就什么都不是,在绝大部分人都认可的时候,大家可以相安无事。很难用标准准确把握别人和自己,所以有时候会感到不知所措,产生自我概念模糊的焦虑感。而且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甚至影响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结果,更增加了我们准确认识自我的难度。于是容易出现三种不当的自我评价:
一种是延续着良好自我感觉,产生“白天鹅”心态,自我被扩大,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形成自满和自我陶醉。这种人喜欢炫耀、哗众取宠,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第二种是在高手如林的社会里,产生“丑小鸭”心态,自我被贬低,就容易产生无能心理,认为自己无用,一无是处。这种人本来可以才华出众,成绩超群,却由于过分自卑,“非不为,是不能也”的自我退缩伤害了自我。第三种就是处于前两种之间,平时没有强烈的自我评价动机,对学习或工作没有太大的热情,一天一天同别人一样地过。但在有时反思自己时,产生“梦醒时分”的心态,突然感到空虚、焦虑。
施某:是呀,是呀,没错,看来我应该属于第三种人,而且据我了解,我们学校里像我这样状态的人还有很多。老师,你说我们该怎么办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就没有一点办法吗?
单老师:你说的很对,你看这次你的自我认识还是蛮准确的嘛(两人都笑了)。你就是属于第三类同学,这实际上是三种不当自我评价中问题最轻的一种,最多算是成长适应中的心理困惑,每个人在新的环境下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罢了,因此它根本算不上什么心理疾病。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客观、成熟和稳定的自我意识,其实并不难,方法也不新奇,但需要我们真正认真去贯彻和执行。从大的方面,心理学家主要总结了如下几种准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自己。通过与同年龄的伙伴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人为镜”找出自己的特点,来认识自己。比较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当然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摆正心态,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就是说的一个心态问题,比较没有错,而且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是不可能不相互比较的,关键是比较的结果是正确认识自己,是提高,而不是比出高低;第二,比较要全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老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比,或者相反,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只有全面分析各自特点,综合考量,才能形成准确的定位。
2.用“自省法”认识自己。自省是人的一种自我体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与总结,找出需要坚持继续发扬的得意之处,以及需要改正以后坚决杜绝不足的地方,从而为以后更恰当的言行举止提供参考。自省能力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儒家学派一直推崇“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反省中,人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才能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
3.用“评价法”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应该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比主观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近似,则可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如果两者相差过大,大多表明自我认识上有偏差,需要调整。当然,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偏听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4.用“经历法”认识自己。在生活中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因为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上的优点和劣势。这实际上是“比较法”的延续与扩展,是与自己比,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有借鉴、有启发、有提高,这种比较就是积极的,这种比较就是有意义的。有人说“经历是一笔财富”,就是从这个积极意义上讲的。
5.用“二分法”认识自己。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例外,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施某:老师说的这5条的确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在平时很少这么全面地去思考,好像找不出一个专门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呀。而且,你说了这么多,我也一时记不下来呀。
单老师:是呀,所以我在刚才才说“其实这并不难,方法也不新奇,但需要我们真正认真去贯彻和执行”。我可以将这段材料提供给你,在一开始时你可以通过每天拿出专门时间记日记、建自我小档案等督促自己。当这种自我关照成为习惯时,能够稳定形成比较客观的自我概念时,当可以从容面对积极和消极的自我评价时,当多数时候能保持相对积极的自我体验时,你良好的自我意识就形成了,你就能够准确把握自己,正确得体地处理相关事宜,做一个自我的主人。以你现在的主动态度和领悟能力,我相信你一定会走出迷茫,走向自我的发现之旅,走向成功人生的。
施某:好的,老师,我记住了,非常感谢您的指导与鼓励,我会照您的说法去做,去积极把握自我,争取美好前程。
§§§第二节 自尊过强是固执
人是应当自尊自爱的,一个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一个有尊严感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社会形象。从心理学上讲,自尊也是人格的一部分,没有自尊就不能称为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健康的人。自尊是社会交际的心理基础之一。
但是,像世间万事万物一样,自尊也有其限度。这种限度并不是由自尊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自尊在其他人类现象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决定的。把自尊不适当地放在首要的和凌驾于一切的位置上,显然要破坏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和平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造成种种损害。这种损害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在保全面子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害了自己的正当利益。
在这方面,老实人的尊严感就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显得有些过分的强烈和敏感了。有些老实人,只要你能满足其虚荣心和表面上的尊严,即使你对其利益有所侵犯,他也能够接受,但是如果你出于好心却又言行不谨,冒犯了他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经,使其面子受损,他就会怀恨在心甚至是反目成仇。
老实人的尊严感为什么那样敏感而强烈,这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老实人在长期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中已形成了尊严不可侵犯的心理定势,一旦现实生活与书本宣扬的东西发生了冲突,自尊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就觉得受不了,反应失当。很显然,总是以道德的眼镜视人视物,老实人的自尊心怎么能不草木皆兵呢!这就导致老实人的心理空间比较小,活动余地小,缺乏应有的弹性和适应性,遇见问题往往钻牛角尖,想不开,结果自己觉得受了伤害又伤害了与别人的关系。另外,老实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弱势者,他们不愿争或争不到世俗社会中的各种被视为是成功标志的东西(如权力、财富和名声),这样,自尊便成为其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筹码。当自尊成为一个人心理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可以凭藉的堡垒时,它就变得十分的重要,任何小小的触动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波澜,引起过度的反应。
老实人往往把自尊与利益对立起来,分割开来,这实在是一种大误解,更是对尊严内涵的一种无知。其实,尊严总是与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对应的。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实力而又不注重增强自己的实力时,别人即使给你面子,也是假的,因为那个面子远远大于你的实力。如果你能够学会不断地积攒自己的实力,学会汲取更多的利益,你就可以形成一种不能被人忽视的影响力,到那时,别人就必须给你面子,而且是真的尊敬,只有在这时,人的尊严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实现。也就是说,人的尊严往往要通过面子的有无、大小及长短来体现,而面子的有无、大小及长短又要有赖于利益的积累作为后盾。大凡事业有成而最终成名者,皆不能逃脱自律。
老实人往往把自尊与利益对立起来,分割开来,这实在是一种大误解,更是对尊严内涵的一种无知。
“自尊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老师或家长常用“要有自尊心”这样的话语来激励同学们不断进取上进,每个同学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自尊。可见,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我们都应该具有这一美德,而且这一美德对于我们来讲是重要的,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自尊心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只有具备了这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才能勤奋学习,发奋图强,不甘落后,努力拼搏;才能自重自爱,才能自觉遵纪守法、不利己害人。
然而,在维护自尊心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适当地对待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一个人过于自尊,或者自尊心过强,就会起反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给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带来麻烦和困难,有些人还因此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自尊心过强的同学,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时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也可以让其大怒,有时表现过于敏感,甚至别的同学开个玩笑也不能容忍,毫不留情地同其吵斗。这样一来,往往会惹出许多烦恼和麻烦,在同学中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等等。所以有些人过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反倒影响了自我心理的发展。由此可见,有自尊心是好事,但自尊心过强,就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自尊心过强的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自尊心过强,通常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
1.自尊心过强,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自尊心过强,不可避免地对别人的言语、行为等过于苛刻地要求,这样,会影响到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对别人宽容才能时时得到别人的宽容。因此尽管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归根到底,都是一时一事之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你心胸宽广,性格开朗,就会生活愉快、美满。然而,有些同学,自尊心过强,因此处处以我为中心,时时把自己放在首位,这就必然给自己和别人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说话谨小慎微,举止犹豫易使人感到难以接近,人际关系紧张。
2.自尊心过强,易使人孤傲、清高。自尊心过强,往往使人不能对待自己和他人,过高估价自己长处,过低估价自己的不足,还往往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这样,必然会使其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总看不起别人,进而离群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