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类核算的分类记账原则是: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的材料成本,计入“基本生产账户”及其相应的明细账户中去;基本生产车间一般耗用的材料成本,计入“制造费用”及其相应的明细账户中去;辅助生产耗用的材料成本,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中去;专设销售机构耗用的材料成本,计入“产品销售费用”账户中去;而专项工程耗用的材料成本,计入“在建工程”账户,同时还应注意将增值税进项税转出。按照上述原则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和二级分类账。
二、按计划成本计价的库存材料核算。
按现行制度规定,原材料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当月材料成本差异=〔(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2%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4)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5)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6)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6.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
生产加工企业采购的各种物资,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有时也会有个别品种规格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且又受到本企业条件的限制,需要将库存的物资委托外单位加工后才能使用。发往外单位加工的物资,虽然已离开本企业,但仍属于本企业少有。这样就要通过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进行反映和监督。
一、委托加工物资的凭证。
企业委托加工物资的发出和收回,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手续和制度。发出物资时,由企业的供应部门根据加工合同,填制专用的委托加工发料凭证,经审核后交仓库据以发料,收回加工后的物资,应由供应部门填制收料凭证,由仓库验收入库。同时由财务部门根据加工费结算凭证及委托加工物资收料款进行结算。
二、委托加工物资核算。
为了反映、监督委托加工物资业务,核算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各种物资的实际成本,企业应设置“委托加工物资”科目,对委托加工物资进行总分类核算。同时还应按加工合同和委托加工单位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反映加工单位名称、加工合同号数、发出加工物资名称、数量、成本;支付的加工费、运杂费,以及加工完成物资的成本。
“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物资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企业发给外单位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差异),以及支付的加工费、运杂费等;贷方登记加工完成并验收入库物资的实际成本。借方余额反映尚在加工中的各项物资实际成本。
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物资时支付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委托加工物资用于应交增值税项目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其支付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不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委托加工物资用于非应税项目,以及未取得增值税发票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将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
按照消费税的有关规定,如果委托加工物资属于应纳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应由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委托方加工的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所纳税款准予抵扣,记入“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科目借方。待应交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连续生产完工后销售时,抵扣应交纳的消费税。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若加工后直接对外销售,不再征收消费税。应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额记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
例:企业委托甲公司加。工材料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材料成本为43000元,应付加工费2000元,增值税340元,消费税税率10%,材料加工完毕验收入库,各项费用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处理如下:
(1)发出委托加工材料:
借:委托加工物资43000。
贷:原材料43000。
(2)支付加工费用,代扣消费税:
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43000+2000)÷(1-10%)=50000(元)
(受托方)代扣代缴消费税=50000×10%=5000(元)
若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
借:委托加工物资2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340。
--应交消费税5000。
贷:银行存款7340。
若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出售:
借:委托加工物资5000+2000=7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340。
贷:银行存款7340。
(3)加工完毕委托加工物资验收入库:
若企业收回加工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
借:原材料45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45000。
若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出售:
借:原材料5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50000。
7.做好企业的存货管理。
一、企业置备存货的必要性。
存货是企业所拥有的为生产经营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存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防止停工待料损失。
适量的原材料存货和在产品、半成品存货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就企业外部而言,供货方的生产和销售往往会因某些原因而暂停或推迟,从而影响企业材料的及时采购、入库和投产;就企业内部而言,有足量的半成品储备,能使各生产环节的生产调度更加合理,各生产工序步调更为协调,联系更为紧密,不至于因等待半成品而影响生产。可见,适量的存货能有效防止停工待料事件的发生,维持生产的连续性。
2.适应市场变化。
存货储备能增强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机动性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有了足够的库存产成品,能有效地供应市场,满足顾客的需要;相反,若某种畅销产品库存不足,将会坐失目前的或未来的销售良机,并有可能因此而失去顾客。在通货膨胀时,适当地储存原材料存货,能使企业获得因市场物价上涨而带来的好处。
3.降低成本。
很多企业为扩大销售规模,对购货方提供较优厚的商业折扣待遇,即购货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在价格上给予相应的折扣优惠。企业采取批量集中进货,可获得较多的商业折扣。此外,通过增加每次购货数量与减少购货次数,也可以降低采购费用支出。即便在推崇以零存货为管理目标的今天,仍有不少企业采取大批量购货方式,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有助于降低购货成本,只要购货成本的降低额大于因存货增加而导致的各项费用的增加额,便是可行的。
4.维持均衡生产。
对于那些生产季节性产品,所需材料的供应具有季节性的企业,为实现均衡生产或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适当储备一定的半成品存货或保持一定的原材料存货。否则,这些企业若按照季节变动组织生产活动,难免会产生忙时超负荷运转、闲时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形,这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同样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生产水平的高低变化,而拥有合理的存货就可以缓冲这种变化对企业生产活动及获利能力的影响。
二、存货管理的目标。
企业存货会不断地被耗用和重置,以此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如果存货置存过少,显然不足以应付正常生产经营所需,也会因为停工造成损失;如果存货置存过量,长期滞留的存货会占用企业有限的资金,还会因为丧失机会成本给企业造成损失。
因此,如何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就成了存货管理的目标。
三、企业持有存货的成本。
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订货成本、采购成本、储存成本与缺货成本。
1.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订购货物时发生的文件处理及日常开支。如与订购有关的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话电报费、检验费、入库搬运费、订货手续费、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
显然,订货成本的高低与订货次数相关,订货次数越多,订购成本就越高。
进一步分析,如果按订货成本中具体项目与订货次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订货成本分为与订货次数无关的固定成本(如常设采购机构日常开支)、随订货次数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成本(如订货邮资、咨询费、采购人员差旅费)两部分。如果要降低订货成本,则需通过降低其中变动成本来实现,而变动成本的下降,只能通过降低订货次数实现,所以应实现批量购买。
2.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就是采购单价与采购数量的乘积。通常,在物价稳定、无数量折扣的前提下,采购成本的高低取决于采购数量的多少。
3.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存货在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如存货的仓储费用、存货储存中的变质毁损、仓库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仓库的日常开支等。由此可见,储存成本与仓储数量相关,仓储数量越多,储存成本越高。
按储存成本中具体项目与仓储量的关系,可以将储存成本分为与储存数量无关的固定成本(如仓库的日常开支、仓库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等)、随仓储量变化的变动成本(如仓储费、存货的变质毁损等)两部分。如果要降低存货成本,只能通过降低其中的变动成本来实现,由于变动部分随仓储量变化,而仓储量又是由每次的采购量决定的,所以应该小批量购货。
4.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企业由于存货中断而给生产和销售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中断停工、停料损失,缺货而造成延期交货的违约罚款,由于紧急采购发生的超出正常采购的成本等。
四、正确的存货决策。
存货的决策,是指依据存货的管理目标要求对存货进行控制的过程。企业存货决策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进什么货”、“从什么地方进货”、“进多少货”、“什么时间进货”,其中前两个是由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决策的,和财务部门相关的是后两个决策。所以,在存货决策中,财务人员关心的是经济批量,即“进多少货”的问题;还有再订货点,即“什么时间进货”的问题。
1.经济批量的确定。
经济批量是指使存货持有成本最小的每次订货量。它解决的是每次“进多少货”的问题。为了确定经济批量,首先需要设立假设条件:
(1)全年存货的需求量可以预计。即全年存货需求量是已知的,并且此需求量可以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求。
(2)存货的采购单价稳定,不考虑商业折扣。即全年的采购成本是固定的,不会因订购次数、订货量的变化而变化。
(3)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企业资金充足。即不存在缺货成本,缺货成本为零。
(4)存货集中到货,一次入库,平均使用。即每次的采购量和储存量相等,便于确定平均储存量。
存货的持有成本是由订货成本、采购成本、储存成本与缺货成本四部分构成的,由假设可知:其中,采购成本是固定的,缺货成本为零,所以影响经济批量的成本就是订货成本、储存成本。
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订货成本、储存成本都由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那么与经济批量有关的成本项目就是:订购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和储存成本中的变动成本。
由此可见,存货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是:
存货总成本=变动订购成本+变动储存成本。
设:TC一存货的持有成本;
A一全年需求量;
Q一每次的订货量;
P一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
C一单位存货的储存成本,
则上述公式又可以写成:
TC=AQ×P+Q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