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以上四大部分外,《半边天》专栏还设置了一个充满温馨情趣的“星期版”。“星期版”除回播平常栏目播出的精彩片断,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荧屏,就有关女性的情感世界及生活话题展开讨论。
此外;在“星期版”中计划开设一个小栏目“异域传真”,以使受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了解国外妇女的生活状况,开阔自己的眼界,达到交流的目的。
(七)对象化的语言风格
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的对象化语言风格也是其赖以生存的特色之一。这一点不用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再好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要靠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对象化的语言对于服务类主持人节目及主持人来说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
主持和策划对象性服务类主持人节目,一定要把握对象化的语言的运用。编写主持人稿和主持时其语言都要注意口语化通俗化、朴实自然、亲切得体,还要求要有与节目相适应的明显的个性特点。同是对象性的节目,如少儿的《大风车》和老年人的《夕阳红》在语言上的风格就应因对象不同而有明显区别。
下面列举一个实例作比较:
金堂台对农村节目的语言特色富有四川乡土味和地方味。以《话说“催粮催款”》为例,节目开始有这样一段话:
“大家晓得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根本不知道“催粮催款”这种说法。那阵卖公粮、农业税,还有集体的各项提留,在生产队的账上一划就解决了。那阵需要集体办好事情,干部点个脑壳就算数。这两年呢,一家一户自己经营,各打各的粮,各挣各的钱,各算各的账,集体成了空架子。要人么?对不起,先说好多少钱一天;要钱么?村组长们只好挨家挨户伸手去要。要钱的厚起脸皮低三下四,给钱的眼睛一鼓满肚怨气。”
这段主持人语言没有一点书面语言的味道,是地道的四川农村口语,如“大家晓得”、“一划”、“脑壳”等,通俗形象,质朴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农村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点,听来别有一番情趣。
金堂台对农村节目在运用农民语言方面,注意熟悉、积累、借鉴、提炼那些生动的、形象的、鲜活的、充满生活情理的语言,并力求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为节目增添了特有魅力和斑斓色彩。
(八)受众参与的广泛性
服务类主持人节目除了以上特色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受众的广泛参与。它不仅仅一个劲地强调去为受众服务,还通过栏目的设置,内容的安排,热线电话的手段,使受众变被动为主动。受众的参与真正缩短了传播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得节目的效果大大提高,也使得节目更好听、更好看。因而,策划服务类主持人节目,从一开始就不可忽视受众的参与。
怎样吸引受众主动参与节目呢?除了主持人要有良好的风度、气质和个性魅力,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去吸引受众参与外,精心设置便于受众参与的共生性栏目,增加开放性和透明度则是重要一环。如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节目设置的“一点通”、“今日居室”、“我的连衣裙”、“美好家庭”等小栏目,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受众参与节目的创作,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正是由于广大受众的主动参与,使《为您服务》节目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和受众更贴近了,近到寻常百姓可以随时“找上门来”。
目前许多电台普遍设有热线电话服务节目,听众通过电话直接参与节目,方便又广泛。热线电话成为连接上下左右的重要手段,主持人登门人室,联结千家万户,成为广大受众的知心朋友。
仅据1993年底的统计,全国城市电话普及率如下。其中北京地区23%、广州16%、上海141%、南京1232%、杭州2147%,深圳电话普及率已达5489%,相当于目前香港的电话普及率水平,是我国城市电话普及率最高的。而今天,超过50%普及率的城市已非常多。不仅如此,移动电话在百姓中的拥有量也大大提高,随着我国城乡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电话服务节目前景更加广阔。
服务节目中的电话使得传播具有双向性。电话传播两端的双方身份平等,利于互动,易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学认为“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关系的结果是,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电话参与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你说我听”的传播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传者和受众相互沟通理解,彼此变得越来越接近,双方都成为对方生活中的一员。
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的策划
一、 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的策划目标 作为服务类主持人节目,其产生、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普遍地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策划该类节目,有几项原则时刻不能忘记:
第一,明确对象。只有明确对象,才能找准主题,选择题材,才能进行主持人定位。
第二,明确需要。服务类的节目,是办给群众听和看的,而他们参与这一类节目与听歌曲和看电视剧等有所不同。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从节目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如股市类的服务节目,你不明白股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办出的节目肯定没有人听、没有人看。一档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的开办,不仅要尽力适应受众的需要,设身处地为受众着想,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热情、周到地作好服务,让受众可以直接发表他们的意见;还应该是有效的服务。受众收看、收听节目后,能对自己生活产生某种影响,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调动参与。作为服务类的主持人节目,受众已成为节目的一部分,没有了受众的参与,节目也就失去了根本。
最后,节目要具有趣味性。
为了贯彻以下原则,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的策划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选择和组合话题
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策划,一定要掌握好各板块内容。因为开设各板块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的话题产生的效应有机叠加,而不是不管什么话题都拿来,形成一种毫无作用的堆砌。对话题要严格筛选、精心组合。
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的话题选择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鲜重要的话题。话题选择的准确,节目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无锡经济电台的板块节目连续两年在全国评选中名列榜首。它选择的新闻话题就颇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1994年《彗木相撞——历史性的一天》板块节目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全球关注的“世纪之吻”——彗星与木星相撞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通过节目展现这千载难逢的历史瞬间,不仅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也是一次短暂人生览千古奇观的绝好机会。这样重大的题材,对广播工作者来说也是天赐良机,抓住这个良机本身就意味着成功。
1995年《今夜望北斗》是在无锡经济台主办的“中国极地三女杰无锡之旅”这一影响全国的社会公益活动后精心制作的。它以第四次世妇会为背景,以“极地女性史”为课题,通过现场采访的感人情景和运用的珍贵历史音响,展示了登山家潘多、科学家李华梅、环球摄影家李乐诗三位女杰的无私奉献和奋斗精神。话题组合有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主持人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其编辑串连作用贯穿始终,最后由主持人点出主题:中国极地三位女杰“她们不懈、不悔、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人揭示了生命永恒的意义。人生奋斗是永无极点的!”
针对一些容量较大,板块较多的服务类主持人节目,光有好的选题还不行,还要学会寻求“块”与“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整体效果。各“块”的话题选得再好,但板块之间存在断裂感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策划。
如北京电台的《胡同古韵与京味文化》板块节目有三个话题就很巧妙地避免了话题之间的“断裂感”。主持人巧妙地穿针引线,用繁荣民族文化与振奋民族精神作红线,将“84岁的钱亚东老人坚持在家里办曲艺活动”、“画家李燕夫妇主动创意把胡同古韵搬上荧屏”和“作家苏叔阳的京味文化观”这三个话题经过精心选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的优秀节目,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二)积极调动受众参与
作为服务类主持人节目,听众的参与度至关重要,没有听众参与,就失去了服务类节目设立主持人的意义。
在服务类主持人节目策划之初,就要结合节目的主题、性质、对象等,详尽地考虑如何使节目开放,如何使听众参与其中。不仅仅有热线电话是参与,来信、甚至利用因特网等都可促成受众的参与,达成与受众的交流。
有了受众的参与,才可达成与受众的交流。有了交流,节目才会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和活力。同时有了听众参与,主持人可更直接地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受众想的是什么,当前最关心的又是什么。继而可连续不断抓住更多、更好的选题。
如广东电台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而制作的《和平与发展》特别节目,大量运用现场报道、记者口述报道和历史见证人访谈等手段,间或插播各国反映“二战”主题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著名歌曲,调动听众参与和充分运用音响的优势,不仅使节目增加了现场感、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使节目生动活泼,富有可听性。
(三)认真研究编辑串联艺术
编辑串联能力是主持人的一大基本功。节目编辑串联的好,则事半功倍;编辑串联的不好则工倍事半。讲究编辑串联的主持人节目,整体感强,节目立得住,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易在节目的整体风格中找到依托,并与之相统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加评优的《午间半小时》板块以讲究编排串联、整体感强取胜。从形式到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都非常讲究串联艺术。
以1994—1995年度两个获奖节目《质量万里行中谈质量》和《说句心里话》为例。前者在节目编排上体现出两大特色:一是宏观把握主题,在每个板块节目之间,主持人的过渡始终围绕质量这一主题,由浅入深,推点及面,直至引出节目主旨——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微观剖析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棉花的等级虚报、等级混杂到油田原油失窃严重;从民航服务质量差到旅游服务搞商业欺诈活动。一句话,通过剥笋式的编排方式,从商品质量谈到服务质量。
后一个板块组合编排的特点是:话题轻重搭配得当,既有真实感人的专稿,又有针砭时弊的议论,还有轻松而有意义的知识性内容。同时还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传播优势,运用歌曲及其词意进行串联,极富感染力。
整个节目成功地运用《祖国颂》、《说句心里话》、《众人划桨开大船》等三首歌曲,巧妙穿插编串,使歌声、歌词与话题内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