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中央电视台2001年11月5日在《东方时空》推出的一个新的子栏目“时空连线”是由白岩松在央视演播室与三位嘉宾围坐在一起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实际上该节目是通过技术处理后期加工制作完成的。录播时,演播室里只有白岩松一个人,三位嘉宾全在远离演播室的地方。如11月6日的节目,白岩松和体育记者是在北京的两个不同地方,NBA总裁则身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但是节目播出时,交流却像直播一样,这其实就是白岩松“现场编辑”的结果。
主持人在现场主持或现场报道中如何增强编辑意识?如何进行“现场编辑”?归纳起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一)面对摄像机
当摄像机开始工作时,主持人就应当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所“面对”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在脑海中进行“现场编辑”,考虑到这些画面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受众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否则拍回的画面很难进行调整。
通常,主持人站在一个固定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主持人开始入画的拍摄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是拍摄一个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由后往前走。先站在一个地方,讲上几句话,边讲边向前走。
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主持人,第一个画面是主持人近镜头,主持人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换。
三是拍摄全景,慢慢推向主持人的近景,这时镜头固定,主持人开始讲话。一般而言,主持人在远距离站立的位置上最好不开口讲话,因为会给受众造成声音上的距离感。
以上三种方法主要是从受众收视的角度来进行画面“现场编辑”。一般情况下,主持人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而且不要走动过多,因为受众这时要注意听主持人在讲什么内容。
(二)面对现场环境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特别是在现场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环境、背景音响等。这种特定的环境、音响往往具有独特的代表性。主持人出现在这独特的的状态下,也就形成了用特定的现场环境等来做衬托进行报道的情况。不同的环境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因此,对现场环境也要进行选择,同时要为受众进行“现场编辑”。
主持人要选择比较典型的现场环境,要设想受众通过我们的选择会对现场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主持人在现场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场感,怎样将受众带入现场?怎样使受众产生参与感?这些问题必须在做现场报道时进行考虑。主持人要考虑哪些内容通过现场环境来表现,哪些内容要通过口头叙述来传达。同时,脑子里应该浮现出现场环境画面和自己口头叙述在电视屏幕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构图形态,受众能够从中得到什么。
有经验的节目主持人在出现场时,就会考虑到实际的效果,比如,怎样在现场活动,出镜时应该选择怎样的角度等。这些问题考虑成熟了,对于后期节目编辑非常有利。
(三)面对采访对象
主持人有时出现场时,现场的紧张场面和稍纵即逝的事件过程使得主持人要快速投入采访。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主持人来说,常常会忘记兼顾镜头。而有时的现场环境也使得主持人很难兼顾镜头,如报道侧翻在斜坡下的汽车时,由于特殊的地势,一时就很难兼顾受众收看的特定状态。对于这些情况,主持人除了现场应对技巧外,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主持人在现场的采访是三言两语的快速采访,怎样插入到报道之中,必须在采拍时加以考虑,要想到观众。主持人为观众做报道,受众通过报道了解主持人,如果主持人经常犯这样那样的毛病,受众就会对主持人的能力表示怀疑。所以,主持人采访时不仅要想到怎样提问,还要想到采访是为受众进行的,要为受众较好地接受采访中传达的信息和观点提供最明晰的条件。
(四)面对大庭广众
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在采访现场经常会遇到大量观众围观的现象。这种场面往往对主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考验。经验不足的主持人常会因为围观的压力造成心理紧张,分散注意力,不能很好地进行“现场编辑”。这时主持人就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摒弃杂念,集中注意力,时刻想到画面出现后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细节不可忽视。假设主持人在情绪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在态度上显得很生硬,受众就会对主持人产生不好的印象。
另外,主持人在现场同一群人打交道还有个怎样出画面的问题。有时候主持人忘记了受众收看,只顾同现场的群体进行交流,画面拍下来比较难编辑,显得非常零乱;有时候主持人拿着话筒一个接一个采访,回来剪接时发现很难处理,声音同期带入画面往往不好剪辑。这些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平时的工作中,主持人要养成在在脑子里编辑的习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过画面”。要不断地积累“现场编辑”的能力,要积极向有经验的主持人学习,要克服怯场的毛病。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现场编辑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六、话题的组合
参与型主持人即便是不能参与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仍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编辑意识。这不仅对主持节目非常有意义,而且全方位的编辑意识还会在主持人节目的话题组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主持人节目是由板块型或称杂志型结构构成的一个个不同的栏目。广播电视的栏目与节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栏目是按照一定的方针和目的,把某些内容、性质、功能或型态相近的节目纳入定期、定时播出的某一栏目之中。一个栏目可以由若干个节目串编而成,也可以每辑只播出一个节目。有些栏目中还包容着几个小栏目,我们姑且称之为母栏目和子栏目。当然,不能排除栏目与节目相互交融之处。这也是人们时常会交替混称它们的原因。
话题是主持人节目的支撑柱梁。良好的组合话题对优化栏目内部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在主持人节目的编辑过程中,对每一个话题的切入、展开、结束进行透析好比排阵布局,组合的好就会打胜仗。
主持人栏目按节目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类、知识类、服务类、文艺类、少儿类、体育类和综合类等多种类型的板块结构。每一个板块又分成若干块,块的基本构成就是话题。
因此,话题不仅可以说是支撑栏目的柱梁,还可以被认为是构成栏目的细胞。没有话题便也无从谈节目。
同样的砖瓦和水泥可以造出不同的房子。由若干话题组成的节目,由于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编串也就会形成不同的节目风格。对话题进行最合理、最平衡的衔接、组合,这显然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优化就是要产生叠加的效果,而不能产生一加一小于二的局面。掌握话题衔接的技巧,目的在于使话题通过组合产生最佳效果。
话题的组合的方式有:
(一)渐进式
即选择一个比较浅显、明白、易懂的话题做开场,随后步步深入,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层层递进,展现主题,加强力度,不断深化受众对主题的理解与把握。用形象的语言说,也就是“剥笋式”,对话题的组合采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时递进的方式。
比如:“关于‘入世’的问题”
1百姓谈“入世”
2一位个体户谈“入世”
3企业经理谈“入世”
4“入世”对企业的影响
5专家学者谈“入世”
6“入世”的重大意义
(二)中心辐射式
即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话题,但形散神不散。这样的结构往往可以增加信息,拓展受众视野。
比如:“唐装流行”
1上海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穿唐装
2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
3亮丽的色彩和喜庆吉祥的图案
4街上大人小孩穿着唐装形成风景线
(三)反差式
即将两个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的素材成对地组合在一起,围绕着主题,小则一对,多则三、四对,衔接起来使用,造成强烈反差,从而强化对主题的揭示,给人以深刻印象。 比如“两村儿”,反映自然条件相同,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村为什么一贫一富。
1富村,田里丰收在望的庄稼,牛羊满圈,村办企业机器轰鸣。
2穷村,田园荒芜,村里稀稀落落的人畜。
3富村,整齐的两层小楼连成片。
4穷村,大片土房和仅有的几户砖房。
5富村,支部一班人正在热烈的讨论发展大计。
6穷村,村民正在上访。
在强烈对比反差的组合中,引发出令人深思的主题,两个村紧靠在一起,可贫富悬殊为什么那么大?关键是富村支部一班人心齐。揭示了农村亟待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除以上所列之外,还有诸如:烘云托月式、响鼓余音式、留白开放式等等。
选择什么样的组合方式要因主题、素材、栏目形式、对象而定,目的在于优化效果。主持人是话题的直接操作者,对组合的方式要心中有数,成竹在胸,方能运筹帷幄,得心应手。
七、 稿件的编写
主持人节目在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应该是直播时的“提纲加资料”。不可否认,在直播时的“提纲加资料”在主持人的个性塑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主持人个性的发挥。现在大量的台、特别是电台的直播节目占有很大的比例,采用“提纲加资料”方式播出的节目也很多。的确,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主持人,他们在主持节目时的“脱口秀”令他们名声大震。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利也会有弊。
首先,主持人节目类型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位素养高的主持人,在主持文艺类节目时可能会出口成章。但主持人不可能是每一行的专家,还有新闻类的、谈话类的,更有知识类的、欣赏类的。
其次,主持人的水平有高有低。
第三,主持人直播节目本身也有很大区别。直播室内的一些情感交流节目、娱乐等类的节目可以采用“提纲加资料”的方式,但是还有一些节目具有很高的人文背景、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中央电视台的“老山汉墓发掘”现场直播。还有一些具有很高的科技知识含量的节目,如一些大型企业的直播等。在这类直播节目中,有稿件和没稿件的效果肯定是迥然不同的。近年来,广播电视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提纲加资料”式的直播对精品战略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主持人节目的稿件还是要写的,关键看怎么写,重要的是写出主持人节目稿的特点来。主持人节目稿件的特点与主持人特点是分不开的,无论是采编主持合作型,还是采编主持合一型,都应当认真写好适合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特点的稿件。
主持人节目播讲稿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展现主持人个性风格角度
主持人节目稿件的编辑有一个看似细节实则有关整体的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关于“我”和“我们”的运用。同是第一人称,前者是单称,后者是复称。长期以来,人们在一些公众场合自觉不自觉地喜欢在可以或该用“我”来指称的时候而用“我们”来替代。这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下为了达到某种模糊语义的效果是必要的。然而在主持人节目中,当需要“我”坦陈直言的时候,却带上个“们”的指称。主持人个性特征被掩盖且不说,听者会感到不直率、不坦诚、不真切,从而模糊甚至动摇对主持人的印象,这就会给整体带来不利。不能小看这个“我”字,它牵一发动全身,用了这个“我”字,大到整个稿子的主题基调,小到一词一句的选择运用都可能受到“我”的制约。一个“我”字,恰好是主持人节目个性特征的汇合处,也是主持人节目编辑艺术的闪光点,因此值得在“我”身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