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面,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分别于2005年、2006年获得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并取得初步效果;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验教学用房面积大大增加,建成了设备先进、场地集中的教学实验基地,实验项目的水平大大提高,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超过了95%;编写出版教材9部,并成功申报4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学院已同国外许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邀请和接待了美国、英国、荷兰、韩国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讲学,如2006年3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威尔士大学信息学院院长K.A.Shore教授来院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50年历史的积淀铸就了光电信息院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精神的倡导下,全院教职工团结一致,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住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提高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承担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撰稿:光电信息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1956年底开始筹建,1958年建立解算装置专业,经历了专业建立初期,建立计算机系前的专业发展,计算机系、微机所与计算中心的建立,计算机学院的建立和计算机学院的新发展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计算机专业建立初期(1956—1965年)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中制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6项紧急措施,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到1958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为其中之一。
1956年9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后,院长吴立人授权许德纪教授筹建电子自动化设备系。筹备之初设立两个专业:解算装置和自动控制装置。解算装置专业即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萌芽。同年,学校将1956年入校新生中的两个班划归电子自动化设备系,其中一个班属解算装置专业,为我校计算机专业首届学生。
计算机专业建立以后,在1958—1959年期间自行设计研制了CDM-401八阶电子模拟计算机和参与研制了CDS-401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同时编撰了专业教材,创建了专业实验室,此时解算装置专业归属第四系(电子自动化系),称401专业组。
1960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各专业大发展,第四系迅速扩大,401专业组扩建成401教研室,原解算装置专业更名为火箭专用计算机。同时,扩建了两个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和数字实验室。开设了“无线电技术基础”、“调节原理”、“火箭概论”、“数字计算机元件与线路”、“机电解算装置”等课程,并先后接收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重庆大学等校的教师以及研究所和工厂的研究人员来校进修学习。同年招收了第一届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始进行“119”工程(中程地对空导弹控制计算机)研究。1961年,计算机专业完成了“高性能六阶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研究成果之一“低漂移高性能运算放大器”获全国高校科技成果优秀奖。
1962年,江明德等教师建立了“自动机”研究方向,成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软件理论研究的开始。1963年9月,建立了以手摇计算机为基本设备的学校第一个计算机实验室,编写了《手摇计算机使用方法》等实验教程。1963年,计算机专业开始仿制441-B 晶体管计算机,并先后研制了“DJ1-电灼式打印机”、“磁芯测试仪”、“低漂移晶体管放大器”等计算机产品。
二、计算机系建立前的专业发展(1966—1978年)
1966—1976年期间,大学教育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计算机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阻碍,1966年9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停止招生。尽管受到干扰,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仍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1971年9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恢复招生,计算机专业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6届(1971—1976),共300余人。同期,计算机专业调整到第一系,改称102专业(“文化大革命”中称102专业连队),后改称102教研室。在此期间学校基础课教研室撤销,102教研室配属有各基础课教师,人数达100人。为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计算机专业陆续编写完成一批新的专业教材,包括:《集成电路原理》、《数字计算机运算器原理》、《数字计算机控制器原理》、《数字计算机存储器原理》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
1973年,计算机专业建立了集成电路实验室,同年参加国产DJS-200系列计算机研制,承担了DJS-260机操作系统、DJS-200系列汇编语言等研究工作。并开始仿制DJS-130集成电路计算机。先后研制成功“民用航空电子秤系统”、“民航计算机订票系统”、“针织厂圆纬编织机控制系统”、“数控铣床控制系统”、“γ照相机数据处理系统”、“NOVA软件移植”等。1977年,成电计算机专业作为负责单位,与全国5个单位协同开展了M6800-NMOS微处理器系列的逆向工程(由工艺版还原为电路逻辑版)。次年,再次承担CDP 1802-CMOS微处理器逆向工程研究,完成了全套电路逻辑图和资料。1978年,仿制的DJS-130机参加四川省科学大会展览。
1977年,学校重建基础系(六系),原分散于各专业教研室的基础课教师重新回归基础系。至此,计算机专业教研室职工近60人。同年恢复招生。1978年3月,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为104教研室。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在国家科委主持起草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把电子计算机列为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放在突出的地位,我国计算机教育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
三、计算机系、微机所与计算中心的建立(1979—1993年)
1979年9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编号第八系,设置801(130机房)、802(系统)、803(微机)、804(软件)4个教研室。1984年4月,计算机专业在执行联合国微处理器研发项目(CPR/79/020)的基础上,与联合国UNIDO合作,建立了“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并于1984年6月,经电子工业部批准建立微型计算机研究所。1984年9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决定成立校计算中心,原计算机系801室(130机房)全部归并入计算中心。
计算机系成立后,1980年,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成立,计算机专业多名教师调往任教。1988年5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分别在1981年11月,获准“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准“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12月,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计算机系成立后,先后引进了多套先进计算机系统,建立了较好的机器硬件环境和科研教学环境,先后引进VAX11-780、DUAL83/20微机、PDP-11/24小型机、SUN 3/160C工程工作站等,建立了“DJS-130计算机机房”(801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实验室”(挂靠803室)等。
1979—1993年期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部、省、校级各种教学成果奖8项,科研成果奖30余项。
四、计算机学院的建立(1994—2000年)
1994年10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筹建,1995年3月30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后保留计算机系、微机所和计算中心建制,学科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进行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教学。
学院成立后,本科人才培养包括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和计算机设备与维护(专科),并设立了“计算机应用”辅修专业。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点以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四个硕士点,有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40人。学院“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与应用技术”实验室为首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与软件技术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开发基地。截止到2000年底我院在校教职工约15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20多人、副教授近20人。1995—2000年期间,共招收博士生76人、硕士生369人、工程硕士150多人、本科生2081人、专科生287人。据不完全统计,在1995—2000年期间,学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及部级奖励4项,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10余篇,编写教材(讲义)25本,邀请境外专家来校讲学、研讨约20余人次,学院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5余人次。
五、计算机学院的新发展(2001—2006年)
2001年11月,计算机学院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班子对计算机学科进行了整合。学院由院机关、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系、信息安全系、IBM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以及计算中心组成。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和信息安全3个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部、省级重点学科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4个硕士点,并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计算机学科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教工190余人,其中名誉和协议院士3人、教授30人、副教授(高工)38人,在校学生4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余人,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各种层次的科技人才。在博士生、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教学方面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在就业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计算机学院实验设施精良,有完善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与网络环境,学院网络与校园网、国家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连。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先后建立了“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和“实时软件”两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还建立了四川省软件测评认证中心、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小波分析应用研究中心、嵌入式实时计算研究所、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所、计算智能研究所和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所等。
学院还与众多国内外IT界的著名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的合作,先后与IBM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科大IBM计算机科技中心”。与Intel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科大-英特尔教学开放实验室”、“电子科大-英特尔互联网络架构(IXA)研究实验室”和“电子科大-英特尔软件技术(数码娱乐)实验室”。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开放系统技术与嵌入式软件技术实验室”。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0所合作,建立“电子科大-卫士通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等。
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5年,学院承担的信产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新型分布式防火墙”项目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颁发的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证书(军C+等级)和产品销售标志。
教学成果方面,获得了第四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近20多个奖项。同时,学院《离散数学》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6年,《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组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有10本教材列入2006年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