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10月建立的电真空器件系(始称电子器件系),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几个系之一,教师主要来自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建系初期,电真空器件系与无线电系合署,由顾德仁代管。1956年11月以后,与无线电系分署,系行政事务由刘树杞、裘明信、吴桓基集体负责,系成立了党总支,曾光烈任书记。1957年2月蒋葆增任首任系主任,电真空器件系编号为5系。系名曾经于1959年3月更名为电子器件系,1964年又改称电真空器件系。根据专业的调整和发展,1979年又更名为光电子技术系,光电子技术系的系名一直沿用到2001年11月。2001年11月,以光电子技术系为主体,加入部分原应用物理研究所人员,组建了光电信息学院。
(二)2.本科专业的发展
电真空器件系于1956年秋首批招收本科生251人。
建系初期,只设有一个专业——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下有3个专门化(组):电真空技术、电子光学仪器、超高频技术。1958年3个专门化(组)调整为:电子管与离子管、电子光学与电子束管、超高频技术与超高频管。
为了适应我国电真空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1958年4月,普通化学教研室并入电真空器件系,设置了电真空化学专业,当年秋即招收新生,并且从电子器件专业二、三年级各抽调一个小班转入电真空化学专业,学制五年。1958-1965年期间,设有两个专业:电真空器件(电子器件)、电真空化学。
1972年实行以产品组织教学,电真空器件专业分为微波器件和显示器件两个专业,增设激光技术专业,学制三年(1977年后改为四年);微波器件专业于1971年开始招生,显示器件和激光技术专业于1972年开始招生,学生均为工农兵学员。此后,电真空化学专业停办。1977年恢复高考后,微波器件专业和显示器件专业又合并成为电真空器件专业,1979年改称真空电子技术专业,1983年全国统称为物理电子技术专业。
1986年增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直至1999年全国专业调整前,共有3个专业:即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
1999年全国专业调整后,为两个专业3个方向,即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物理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
2001年光电信息学院成立后,于2002年新设两个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目前,学院共有3个专业4个方向,即: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物理电子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显示光电技术。
(三)3.学科建设与研究生专业的发展
在学校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1956年9月,前苏联专家依?佛?列别捷夫来五系工作,招收了7名研究生,专业是超高频电真空器件,首批研究生是:刘盛刚、关本康、张其劭、曾绍箕、叶幼章、查春江、来尧封。1958年,招收了相应专业的研究生进修班。1958年秋,电子光学与电子束管方面的前苏联专家日加略夫来系工作了两年。
1960-1965年在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创建阶段,五系沈庆垓教授是研究生导师,专业是电子束管专业。
1977-1980年在学校研究生教育恢复阶段,五系有王祖耆、刘树杞、裘明信作为研究生导师,专业为电真空器件、激光技术、微波电子学。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首批学位授予权学科,五系具有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电子物理与器件”。1984年1月,国务院第二次审批学科点,五系又增加“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特批陈倜荣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五系具有了“电子物理与器件”学科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新增本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1987年又增加了“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研究生学科专业。
2002年10月经学校研究决定,蒋亚东教授课题组调光电信息学院工作,研究生学科专业又新增: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光电子技术系(五系)是学校的全国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的主要建设单位。在“211工程”“九五”建设期间,新增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该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在“光学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新增了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即四川省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995年)、信息产业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1998年)、四川省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2000年)。“九五”建设期间标志性成果有:YAG投影管及其新型投影电视机;光电信息处理与传感技术。
4.机构设置的变化
建系初期,以教研室为基层单位,设有501、502、503、504教研室。501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内容主要是电子管、离子管,502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内容主要为电子束管,503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内容主要为微波技术和微波器件,504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内容主要为电真空技术和工艺。1958年,化学教研室从基础课部调到该系组建为505教研室。1961年进行调整,从504教研室抽出从事材料、工艺、阴极教学科研的教师组建506教研室,原504从事真空技术的教师和501教研室从事离子管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合并为一个教研室,编号仍为504教研室。1987年原七系博士生导师虞厥邦教授率原七系750教研室全体人员来光电子技术系,组建了570教研室。
1962年底,502和503部分教师从教研室抽出组建电真空科研室即530科研室。1978年4月原530科研室改称高能所(高能电子学研究所),由刘盛刚任所长,仍属五系。1979年4月10日,高能所脱离五系,成为系级单位直属学校。
1958年建立507厂,作为电真空器件专业学生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工厂人员主要来自于南京292技工学校。507厂1969年12月脱离五系直属学校。
1979年,化学教研室从光电子技术系(五系)分出。
在2001年11月之前,光电子技术系(五系)的机构设置为6个教研室和系办公室,即501教研室(激光技术教研室)、502教研室(光电成像技术教研室)、503教研室(微波电子学教研室)、504教研室(应用电子技术教研室)、506教研室(激光信息及应用技术教研室)、570教研室(电路与系统教研室)。
2001年11月,以光电子技术系(五系)为主体,组建光电信息学院,学院取消教研室编制,以“系”作为学院的基层单位,设置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工程系,光电技术工程中心,建有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研究室)、信息产业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学院是一期、二期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我校重点建设单位之一。
二、学院建设成就
从1956年建系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是学校也是电真空器件系(五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早在1960年2月学校的首次科学讨论会上,电真空器件系(五系)就因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校标兵系,503教研室被评为标兵教研室,青年教师刘盛刚(后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被评为全校个人标兵。同年,青年教师陈瑞征还代表学校503教研室出席了省和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教师克服各种阻力,坚持进行了多项科学研究,完成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前向波放大器和硅靶微光摄像机,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1984年至90年代中,是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尽管光电子技术系(五系)先后在师资力量上为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微波测试中心、应用物理研究所、宽带光纤重点实验室、材料分析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但光电子技术系(五系)仍以扎实的工作和丰硕的成果确立了其在学校主力系的地位。“八五”以来,光电子技术系(五系)的年均科研经费达450万以上,约占学校科研总经费的十分之一,1995年达1130万元。1993年,100万元的课题和年经费达100万元的课题组就有5个。“七五”至“十五”期间,完成科研项目近40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全国十佳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国十大高校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40余项,发表论文17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0余本。
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光电信息学院(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有特色,形成了治学严谨的教风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的学生有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强。多人次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94年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一项;1995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并分别获得省一等奖和二等奖;1999年和2001年又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各一项及省一等奖三项;1994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1995、1996、2002年分别获得全国数学建模二等奖,2003年获得美国数学建模成功参赛奖;2005年2002级廖羽韬同学作为西南高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我校获冠军,学院22051020班张都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
50年来,光电信息学院(五系)已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5782人、研究生560人、博士生48人,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一大批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领导干部,为我国光电信息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光电信息学院(五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院有135名教职工,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和高工35人。历史上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人被评为部、省、市的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多人被评为部、省优秀科技青年;2000年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五系工作过的教师中有几位还先后出任国内高等院校的校长,如刘盛刚(原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蒋葆增(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院长)、王祖耆(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院长)、裘明信(原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院长)。
三、进入快速发展的光电信息学院
2001年11月光电信息学院成立后,在“开拓思路,创新体制和观念,激活和凝聚全院教职工的力量,推动学院的全面建设”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学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随着人才引进和人员调整,学科方向不断扩展,现已延伸至“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授由2000年的12名增加到现在的23名,博士生导师增加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45%;有两名教授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一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两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名入选“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姚健铨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方家熊院士、国际光电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李天培博士等20余知名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
学院科研发展的势头良好,科研工作以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研究室)、信息产业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工程中心构成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为依托,覆盖了光通信与集成光学、传感器与红外技术、激光与光电工程、信息显示科学与技术四个主要研究方向,项目和经费以翻番的速度增长,2005年科研经费已经超过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