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基建后勤工作机构撤并频繁,职责范围也在不断变化。1956年7月,撤销总务科,成立总务部,下设膳食科、财务科、事务科、卫生保健科、校产科、印刷所;1957年1月,撤销基建处,在总务部下设基建科;1964年11月,学院设立院务部,下设总务处、房基处、财务处、卫生处、物资处、院务处;1972年3月,学院下属单位按连队形式组建,后勤部下设3个连:10连为总务部门,11连为房基部门,12连为卫生、财务、物资等部门。1972年7月,后勤部改为院务部;1977年11月,房基处分为房管处与基建处。
2.恢复与巩固(1978-1998年)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这对学校来讲既是一个里程碑,又是一个转折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伴随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
但此时,建校20余年沉淀积累下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学校基建后勤工作面临极大困难。主要表现在:1)建校初,由于时间紧迫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建筑设计多套用前苏联有关图纸,土地利用率低、功能不合理、采光通风差;2)当初偏重追求工期快、造价低,大量使用红砖粉代替水泥,房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3)道路、绿化、给排水系统等公共设施未能配套;4)学校长期未新建教工宿舍,住房极为紧张,职工意见很大;5)基建投资和后勤维修经费短缺,导致基建后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上述矛盾叠加在一起,令基建后勤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学校恢复工作千头万绪,校党政领导高屋建瓴,极为重视学校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紧抓规划这个龙头。一方面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投资;另一方面组织专门力量负责征地建设,尽快打开局面。先后修建了部分职工宿舍、图书馆、教学楼、幼儿园、部分学生宿舍、科研楼等建筑,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1986年2月,电子工业部下达(86)电基字0080号“关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改扩建初步设计的批复”。这是学校基本建设方面一个时期内的纲领性文件,学校基本建设又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从恢复阶段迈入巩固阶段。这段时期,先后修建了计算中心、材料中心、培训中心(宾馆)、学生一、二食堂、成人教学楼、通讯大楼、成人教育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楼、研究生宿舍、东院职工宿舍等一大批建筑,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基本缓解用房紧张局面。至1998年,学校占地700亩,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基建后勤工作的恢复与巩固同时表现在机构的调整和工作职责的变化,1979年4月,撤销院务部,成立房基处和学校综合修造队(1986年12月改为综合修造厂)。1983年10月,撤销卫生处,成立卫生保健科,后改为校医院,归总务处领导。1985年5月,房基处分为房产处与基建办(1989年改为基建处)。1987年9月,总务处与房产处合并,成立总务处。1988年10月,总务处分为总务处与生活服务中心。总务处代表学校作为甲方,对生活服务中心(乙方)进行监控。1992年8月,撤销基建处,成立房产基建处;总务处与生活服务中心合并,成立总务处。总务处实行任务、经费目标责任管理。1995年初,由于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原房产基建处和总务处合并成立了后勤管理处。1997年底,因工作需要,基建处作为行政独立部门从后勤管理处剥离出来,原后勤管理处变更为总务处。
3.改革与发展(1999-2006年)
1998年开始高校扩招,教育部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重大变革,给学校基建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基建后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面对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学校在短短几年内,采用多种模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破旧立新,合理规划,新建了“211”大楼,第一、二教学楼、九里堤校区实验培训楼、体育馆、新村及九里堤学生宿舍、老年活动中心、逸夫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建八里小区教职工住宅,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共新增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
此外,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多次与开发商谈判,最终引资1.2亿元参与我校学生公寓建设,新建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切实解决了扩招带来的学生住宿问题。同时,对学校生活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对主楼、图书馆、档案馆、运动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至此,全校占地921亩(含九里堤校区60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想主导下,按照教育部相关精神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2001年9月组建了后勤集团,形成了以后勤管理处为甲方、后勤集团为乙方的后勤工作模式。后勤集团成立5年来形成了以改革求发展,以服务求生存的理念,形成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2004年成都市华西中学挂牌成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05年学校决定把幼儿园从南院迁建到东院;2005年末校医院从后勤管理处代管的科级单位升格为独立的副处级单位;2006年初,后勤管理处代管的子弟校由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和学校共建并与府青路小学合并成“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已基本上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保障体系和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建后勤工作由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共同承担,分工更加清晰,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到位,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尽管学校基建和后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和学校今后的发展要求以及将承担的职责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任务还相当繁重。
学校确立了“把学校建成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树立了将电子科技大学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据预测,到2012年全校在校学生将达到70500人规模。现有的校园根本不可能适应这种发展要求,狭小的物理空间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建设新的校区成为学校下一步实现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基建工作重心的转移与后勤保障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学校在基建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清水河校区建设办公室”,清水河校区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基建后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基建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校就开始了类似于甲、乙方管理模式的尝试,直至2001年按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组建后勤集团后,才形成甲、乙方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服务宗旨,以保障有力为工作方针,突破了传统的“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管理格局,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按行业分工,形成规模和合力;以市场为导向,2006年3月整体启动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高后勤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步伐;以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为中心,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创新工作,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食堂和学生公寓,园林式校园和节约型高校建设,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安全和谐的基建后勤工作目标。基本上形成了基本建设、后勤管理、保障服务、卫生医疗既职责分工明确,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的基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2.基建后勤工作自始至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学校的发展要求,努力改变学校办学条件
长期以来,电子科技大学基本建设规模一直徘徊不前。每年投入的基建资金总额仅856万元,基建规模约在1万平方米左右。从“九五”开始,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我校抓住“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建设的契机,基建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从2001年以来,基建和维修改造等项目36个,投入资金76000万元人民币,这些资金除每年教育部的常规拨款外,主要依靠部省共建资金以及学校自筹资金。“九五”期间,我校在教学科研基建上完成了通信大楼、211大楼、第一、二教学楼、逸夫楼等基建项目,同时先后建成了东院多层宿舍、青年专家楼、院士楼、八里小区等教师宿舍共计1864套,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住房条件。此外,还根据学校扩建的需要,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以及数栋学生宿舍楼。目前,为与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相适应,我校正规划建设清水河校区。据统计,1999年,我校基建投资额达3570万元,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到2004年,基建投资额迅速增长到2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分别比1999年增长6.7倍和5倍。
3.转变观念,加大基础设施改造、维修、管理力度,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到全面综合力竞争阶段,除了教学、科研等传统竞争点外,校园环境及其综合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日益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竞争条件。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意识到基建后勤的重要性,以扩招为契机,纷纷加大基建投资规模,提高后勤保障力度,打造安全文明、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为适应教学、科研对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先后投资了5000余万元,先后对整个校区进行了重新布局规划,老校舍进行翻新改造,校园道路重新铺设,对沙河校区的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等能源保障设施设备重新进行了规范改造,使教学、科研条件及水电配套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在原来校园绿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园林艺术理念,对整个校园的绿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调整,布局更加合理,层次更加分明,各类高大乔木2500余株,校园绿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占校区总面积的30%。此外,通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校区周边环境得以全面整治和美化,使历经半个世纪的电讯园焕然一新。
4.坚持“服务第一,保障有力”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建设了一支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后勤队伍
50年来,后勤人坚持“服务第一,保障有力”的管理理念,遵循“服务教学,廉洁高效”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革管理手段,学校面貌和后勤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证。针对膳食保障、学生公寓管理、接待供应、医疗卫生、车辆保障、维修维护等后勤工作的特点,先后制定和出台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和推动了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强化“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后勤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了改善人才和队伍结构,先后从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中选调了大批懂管理、有专业技能的同志进入后勤工作队伍,尤其近几年选派和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充实到基建后勤队伍,不仅优化了基建后勤工作人才队伍机构,而且改善了基建后勤工作科学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工作环境,有力地推动和提升了基建后勤队伍的工作水平。
三、50年来基建后勤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学校领导对基建后勤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基建后勤事业发展的关键
基建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基建后勤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我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基建后勤工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领导给予的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以及各方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基建后勤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2.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基建后勤工作队伍是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基建后勤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懂专业、会管理,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充满爱心的干部职工队伍。组织建设和队伍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学校选拔优秀的干部到基建后勤工作正是对基建后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基本建设管理、后勤当家理财不但要勤奋务实,还必须要精明能干。基建后勤系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组织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的成败。建设一支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并能够将学校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及利益有机结合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基建后勤工作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多年的努力,基建后勤系统学习型组织建设已初见成效。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是基建后勤事业发展的措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