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强化学、研、产结合,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面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三重点”原则,以校企合作为中心,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处理好电子行业与行业电子的关系,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在委托开发、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咨询、联合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以及建立联合科研机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和措施,推进学、研、产合作和科技成果转换。
5.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在学科建设的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及整合中,坚持“四重点”原则,即:把支持重点人才、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和重点科技平台建设充分结合起来,把拔尖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结合起来,把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结合起来。在人事政策配套支持下,协调发展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三支队伍。
6.以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平台
凝练重点学科方向,集中优势力量,拓展学科领域,充实人员队伍,完善组织管理,改善科技条件,使各类重点实验室真正成为合作研究、学科交叉、对外合作、重大攻关以及创一流的突击队和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的基地。同时,制定《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对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进行整合,加强共享机制的建立,以建设学科布局合理、管理服务周到、功能先进的公共科技平台。
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推动成果转换和产业化
要加强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工作,精心组织各类科技奖励的申报,出台相关政策,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使科技成果特别是重大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要采取灵活的形式和机制,以专利实施为重点推进成果转移工作,使科技成果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8.改善评价与激励体系,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文化环境
学校根据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国防科研等不同的科研类型以及所承担的不同性质的任务,制定或采用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和政策指标。
9.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倡导崇尚科学道德,勇于奉献,防止和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其他违反科研规范的行为,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在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科技宣传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0.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加强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促效益;重视政策导向,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立体网格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要及时跟踪并适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政策的转变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加强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集成管理力度。
(撰稿:科技处)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建校的1956年,我校是当年全国批准招收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的23所高校之一。198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部。2000年6月,我校研究生院在西南地区首批成为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并于2004年顺利通过国家“试办研究生院”转正评估,正式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的研究生院。
50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已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博士和硕士,是我国电子与信息领域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单位之一。1983年培养出的曾令儒、王俊毅博士是我国颁布学位条例后最早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2002年起,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同为全国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指导小组组长单位,发挥了领军作用。我校研究生教育坚持在研究中创新,积极参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时狠抓培养质量,使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优良学风与全面素质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学科建设上,经过50年的发展,尤其是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后,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现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学科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内全部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均圆满通过国家验收;顺利完成“985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二期建设进展顺利;自筹学科建设成绩突出,促进了学科建设整体发展。学科点申报成效显著,学科综合实力增强。截至2006年上半年统计,我校已在8个学科门类、26个一级学科领域内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博士点,62个硕士点,并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程硕士两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国家重点学科6个、部重点学科21个、省重点学科7个。
一、学科建设发展历程
学科建设的成就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体现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50年来,经过几代成电人的不懈努力,我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办学层次,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建校初期专业设置及发展
1956年7月,高教部批准我校招收学制为4年的无线电工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林为干、冯秉铨为指导教师。同年,批准“超高频电真空器件”和“无线电测量”两个专业招收2年制研究生。1957年,“无线电设备制造工艺”专业获准招收研究生。建校4年来,我校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60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增设了“无线电通讯”等13个研究生专业,共有16位指导教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停顿。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学校设8个研究生专业、13个研究方向。
2.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1981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划分目录和细则,我校将原有的专业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地进行调整和组合,开始建立学科。从此,我校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我校为全国首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位权单位,批准了3个博士学科点、4名博士生导师,同年招收博士生7名,占四川省当年博士生招收人数的53%;同时,我校“通信与电子系统”等7个学科获准拥有硕士学位授位权。1984年,我校获准新增“光学”等两个硕士点。1985年,学校获准为全国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之一,也是全国电子类院校和西南地区高校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唯一单位。同年,我校“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接受国家教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的评估检查,获得“A类学科”评定结果。
1986年开始,学科建设工作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我校在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方面成绩显著,学位授权点申报成果丰硕,学科评估成绩良好,逐渐发展成为高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单位。主要成绩有:
1986年获准新增“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3名博士生导师和两个硕士点;1987年,我校获准试行开展接收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工作,1991年成为授予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免检单位;1988年,我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3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获准新增“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等4个博士点、7名博士生导师、4个硕士点,另有9个学科被机械电子工业部评审为部级重点学科;1993年,获准新增“光学”博士点、10名博士生导师、4个硕士点,实现了理学门类博士点零的突破;1995年,学校获博士生导师自审权,首批自审新增博士生导师18名,同时获准新增7个硕士点,并有2个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并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998年我校被批准招收培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1997年我校被批准招收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2002年我校获准首批招收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全国共计30所高校);1998-2000年,我校先后新增“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及博士点共5个,“无线电物理”等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2002年,我校“物理电子学”等6个学科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中所有二级学科均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我校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4个博士点,自行审批增列的5个硕士点获国家学位办公室批准;2003年,我校获准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单位,并获准成为全国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我校新增两个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我校获准新增“物理学”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数学”等4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在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范围内,我校2002—2005年自主设置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均获国家学位办公室批准。
3.以“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学科建设
1997年,我校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九五”“211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获得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02年,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审核,年底,邹寿彬校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工作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得到了充分肯定。2006年7月,“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全面达到预期目标,圆满通过国家验收。学校分别对“九五”和“十五”“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质量效益、标志性成果、发展方向与存在问题等内容认真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今后的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
2001年9月,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电子科技大学的协议,我校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3年10月,“985工程”一期建设顺利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于2004年获准立项,2005年全面启动建设。其建设规划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2003年,学校全面启动了自筹经费学科建设项目。三年里我校共有60多个项目获准立项并启动建设。2005年,学校顺利完成2003年启动的建设项目验收工作。为鼓励青年教师早日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我校于2005年新增设了“青年博士学科平台”建设项目,有20多个项目首批获准立项。
2001年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我校成立“电子科技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教育部对我校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进行中期评估检查,得到专家组充分肯定;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学科建设积极促进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1998年,我校有7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至今已有11名教授获聘;2002—2004年,选拔了70多位各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2002—2005年,选派了9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作为留校师资到国内著名高校重点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4—2005年,启动了8个“杰出人才引进计划”学科建设项目,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搭建。同时,利用学科建设平台,我校积极推动高层次学术交流,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日见浓郁,学术声誉显著提升。2003年,我校举办了含院士级别的高层次学术报告会共150多场,组织了6期校级博士生论坛;2004年9月,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电子信息领域)。2005年,主办了首届校级“学术骨干大会”,举办了院士论坛10余次、著名学者论坛近100次。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高级层次,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具体要求和特色。我校20世纪50和60年代以培养高校师资为主,70和80年代以培养高校师资和研究人才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是培养科研人才、师资和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1.起步阶段(1956—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