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河,昆明人。白皙的脸庞上,挂着一副深度近视镜。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在枕头四周摸眼镜,仿佛没有它什么都看不见。看上去是个典型的书生,但性格很开朗,说话做事果断。不爱听课,深信自学比听课强,常常晚上学习,白天睡觉。毕业后分配到华北计算机研究所。至今我们已有10多年没见,听说已经成了企业家。
黄大庆是我们寝室最年幼的一位,来自贵阳,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每天早晨按时起床、跑步、早读、上课,晚上按时睡觉,四年如一日。和老叶我们3人经常在一起,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谁先到教室,必须给另两人占位子,当然还是大庆给我们占位子的时候多。他后来分到了四川轻化工学院。我曾到学校找他,听说又去了北京,后来才知道他去了美国。
20年,往事犹新,同窗生活,历历在目……
(方福兴)
2003年底,我校7712班的校友们毕业20年后再聚首,在母校留下重逢的欢歌笑语。20年的重逢,激起大家对大学时光无限的追忆。7712班的同学们拾掇起旧日的回忆,重新回到了20年前……
在晋明没从雷达专业转来之前,我和大勇是班上仅有的两个“山西第二代”,故我们关系很好,基本算是无话不谈那一类。大勇老实、耿直、不善言辞,但人很聪明(大勇当年做微积分习题又快又好,便可窥一斑)。当年大一时,学校还在实行定量配给制,每月32斤粮,配30%的粗粮。说是粗粮,实际上是面粉。南方人习惯吃米,所以把配的面粉叫粗粮,即便是用全国粮票去买粮,都要按比例配面粉,只有用成都特有的粮票,叫做“搭伙证”的去粮店才能全部买成大米。当年的大学生一般每月只有20至30元的生活费,本着既节约,又能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的原则,大勇着实动了些脑筋。一日,午餐时间,我们说好吃面条(山西后代都喜欢吃面,但不一定都喜欢吃醋)。学校食堂卖面饭菜实行分窗销售制。我去卖面条的窗口买好了四两面,回头一看,大勇不见了踪影,我只好一个人又去卖臊子的窗口。刚排到位,大勇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手里捧着一碗面,加塞到了我前面,食堂的大师傅给了我俩一人一勺臊子后,我们就边走边吃回宿舍。大勇一脸春光,面带窃笑地给我讲:“下次买面的时候,你先买二两饭,然后再买二两面盖在上面,最后去买臊子的时候,大师傅舀给你的就是一勺,如果他知道你只买了二两面,就只舀半勺给你。”顿时我就把刚吃进去的一口饭喷在了路边,差点没噎着,大呼:“你马后炮,怎么不早传授此法!”坦白地讲,大学的后3年,我一次都没有用过这“大勇技巧”。
比起“大勇技巧”而言,Teacher王却是研究吃食堂方面的另一类专家。大家都对Teacher王比较了解,也都很喜欢听他的英语课。他年龄比我大,但却比班上的老大哥小。最让班上男生佩服的是,他把班上最漂亮的nan小姐硬挖了去。事成之后,班上的部分男生才后悔慢了半拍。丛刚就说过,班上的女生资源本来就紧俏,属“狼多肉少”之局面,还被“外来户”配置了我班的资源云云。
毕业后,我回成电单身宿舍住了一年,张立、丛刚、Teacher王和我经常一块在成电吃食堂。时年公元198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在辽阔的农村进行着,农民兄弟的腰包比城里工人老大哥的还要鼓,我们大学毕业生也只有每月42元5角的薪金(一年转正后,工资拿到54元5角,外加1元5角粮贴)。一次午餐席间,Teacher王给我们抱怨了广州物价奇高的一件小事。一日,Teacher王办完事后在广州城里购物,眼花缭乱地转了半天,但因囊中银两有限,一样也没敢下手买,此时略感腹中饥饿,回过神来已时过正午,顺路走进一家“苍蝇”小馆,准备吃一碗小面,哪知服务生递过菜单,Teacher王一瞟菜单上标的小面价格,心中暗抽一口冷气,上标15元一碗!用Teacher王的原话来说就是:“我一下就跳出了面馆,无奈,只好买了两块面包充饥。”
Teacher王在成电吃饭用的家伙有点吓人,远比徐志伟的“茶缸”大,只比洗脸盆略小些。比大勇开明的是,Teacher王将他为什么用硕大饭盆用餐的秘诀一五一十地,就像上英语课教语法一样传授于我哥仨。原来用大饭盆用餐的优点在于,大师傅用的小平勺舀两勺都遮不住盆底,一般说来,大师傅会多添半勺。
(朱晋蜀)
皮箱变得沉甸甸的,这次装满,就是真的要走了。
经过三楼的信箱时,我看见了您的名字。觉得好像还是昨天上午九点的样子,阳光很好,您站在讲台上,我坐在阶梯教室靠左的窗边听您讲课。
您面前的书翻过好几页,上面该留有夜里备课时划下的红线吧?
您写字时手指有力,可是肩膀有些瘦削,粉灰洒下来时在鞋尖留下一层霜了。
您说话的样子有些激动还带了一点口音,声音仍然清亮,左手仍然保持着习惯的姿势。
您点击鼠标的动作似乎不太熟练。
您中途停下来喝一口水、抹一把汗,然后继续刚才的那道题。
……
那个时候,窗帘拉了一半,放映Word的投影仪上,您的头像随着您的声音晃动。3年前、5年前,甚至10年前,您的样子也是这样刻在每一个学生心里的吗?那时候您还年轻,还骑着自行车穿过长满银杏的校园,还偶尔去地面有些坑洼的风雨棚看球,或者还在下课的间隙,被一堆扎了马尾、剪着平头的大孩子围在中间,拉拉杂杂侃大山。
想起这些我才发现,您在我记忆里不只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不只是一张有些严肃的脸。我十八九岁到二十来岁的这段时光,那么灿烂,该是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吧?您和那些同我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总是在一回头时,就被定格在2000年的夏天,一直到2004年的7月。
您还会记得我吗,老师?那张考卷、那个编号、那种被批评时吐吐舌头的动作、那个作业本上或工整或别扭的名字……其实还没离开呢,我心里为什么就有些酸酸的?我不知道离开之后,还会不会在某个迟到的早上匆忙遇见您,满脸通红叫声“老师早”,然后看见您促狭的表情、扬起的嘴角;我也不知道,离开之后我会不会在那句表扬和鼓励面前还是嘿嘿傻笑,会不会对着令人惭愧的分数和您脸上的笑意,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我想,关键是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像您一样的人,能够这样无条件包容我的过失,能够这样真心为我每一点成绩喝彩。
老师,您看过开花的蒲公英吗?它们积蓄了整个季候的力量,只是为了有风的时候,把每一个撑开小伞的孩子送走。那些尚且懵懂的新生儿,即使有一些眷恋,也会在漂流的过程中,贪恋一片草地,一条河流,一块岩石,一朵鲜花。我想,您一定知道,每一朵蒲公英送出的小伞兵,不管停留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总是会扎根沃土、长出花蕊,也一定会积蓄整个季候的力量,献给它们未来的小伞兵,让那些洁白的花朵开遍整个山坡,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您一定也是这样吧,所以才会这样耗费一季又一季的青春,送我们迎风远行,即使岁月流逝,即使年华老去。请您相信,每一个蒲公英的孩子都记得那消失在时光罅隙里的岁月是怎样珍贵,它们都会像您一样,把同样美丽的花朵,洒满您身后春天的郊外。如果有一天,我捧着那些果实给您,您会不会依然是今天的模样,还是已经韶华逝去、鬓白如霜?
我经过三楼的信箱前,看到您的名字,我真的想了这么多。我离开的时候如果哭了,请不要笑我,老师。
我了解每一朵蒲公英盛开的理由。因为,您就是在用这样的心情看着我们离开的脚步,看着青春在我们身上永远延续。
(2004届毕业生)
光阴荏苒,电子科技大学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建院初期,成电只有4个系,不到10个专业,在校生1800余人,教职工不足800人。今天,她已发展成为有13个学院、1个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部,41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研究生10000人,教职工3000余人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迄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含成人教育毕业生),为国家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自“九五”以来,学校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专业结构显著改善,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回顾建校50年来本科教学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实现将我校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以改革求发展,继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以质量求生存,高扬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旗,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一、建校50年来本科教学发展历程回顾
1.学习借鉴阶段(1956—1957年)
建校初期,我校本科教学从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程设置上均按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基本照搬前苏联和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翻印前苏联高校和兄弟院校交流的讲义。同时,着重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新校成立后教学秩序迅速地建立。
2.探索调整阶段(1958—1965年)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多次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政治课,强调基础课应为专业服务并与专业课密切结合,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1958年开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